何彩霞
在江蘇省無錫市梁溪區廣益佳苑社區,50余個困難家庭在一個新概念扶貧項目幫助下,不僅收入增加了,精神面貌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快樂、陽光、自信、自強。這一切,離不開扶貧項目的創立者陳瑤。
出生于1982年的陳瑤,是無錫市陳瑤社會工作室項目總干事,梁溪區金和社區黨總支書記兼主任,從事社會工作已近13年。2008年,她在無錫市成立“廣益街道橙絲帶工作室”,融入社會工作理念為貧困家庭和救助對象提供扶貧服務,將過去扶貧工作常見的物資、福利發放,轉變為挖掘、建設和拓展困難群體自身資源,引導他們自強自立,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
予漁助人的扶貧服務
紅姨是社區的一名困難居民,丈夫因肺癌去世,一年后她被查出宮頸癌,兒子剛上大學,學費和治療費都壓在她肩上,令她哀傷無助。陳瑤在對紅姨進行情緒疏導的同時,與她的兒子取得聯系,建議他常打電話關心母親。在陳瑤的協助下,紅姨的低保申請順利獲批,還享受到了醫療救助,其兒子學校也減免了部分學費。一段時間后,紅姨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氣。
除了為各類有需要的家庭鏈接資源、提供幫助,陳瑤還不斷思考如何長效地幫助困難家庭。在一次低保義務勞動中,董阿姨無意間說了一句話:“我們干的這活不比保潔員差,是不是應該有些補貼啊?”陳瑤敏銳地覺察到了低保對象的需求,于是開始策劃如何提升低保對象參與工作的積極性。經協調,社區騰出公益勞動崗位,參與公益勞動的低保對象勝任崗位者將獲得崗位津貼。她設計的“清潔技能比賽”,有能力的低保對象都積極參加,最終董阿姨在競賽中以高分獲得了清潔居家養老中心的工作。
在走訪中,陳瑤了解到一些低保對象有就業意愿,但因缺乏就業技能沒找到工作,她便帶著社工們把這類人員集合起來,開設“就業訓練營”,用小組工作方法幫助他們認清自身優勢與弱點,激發潛能。訓練營還從能力培養著手,開辦求職人際、團隊協作、職業技能等培訓課程,并請老師為學員模擬面試,進行個性化擇業指導。通過幫扶,訓練營里的4名學員成功就業。
讓社會工作融入社區
2016年,陳瑤從社會工作者成長為“社區書記”,她嘗試把社會工作理念融入到社區建設的方方面面。
“小區北圍墻被挖出好幾個洞,社區居委會怎么也不管管?”幾年來,一直有居民反映社區北圍墻出入口多,威脅居民人身財產安全。對此,社區居委會采取了堵洞、巡邏、罰款等多種方法,但效果不理想。陳瑤見狀,與4名社工商量運用社會工作專業方法來解決問題。他們首先了解居民需求,3周后整理出一份調研報告,建議社區召開居民會議集中聽取意見,在會上提出社區北墻開便門的地點和經費預算方案,讓居民各抒己見,最后公示結果,細化實施方案,形成長效管理機制。這份報告給社區解決問題提供了思路,也增加了底氣。兩周后,社區召開了聽證會,65名居民代表參加。經過兩小時的激烈討論,會議最后確定了由社區北面居民集體出資建一個智能電子刷卡門的方案。方案經居民表決通過,表決結果在社區進行公示,居民對此非常滿意。
陳瑤深刻地認識到,社會工作的基礎知識是大家的,但實踐智慧是自己的。她創新思維,運用“互聯網+社會工作”理念,開通“社工直播間”,通過社工分享讓服務內容更豐富,通過社工邀約讓項目發展更廣闊,通過社工合伙讓社會力量在基層交匯。她還利用居民“參加-知情-表達-決策-行動-反思”的參與過程,開展了15個融合式發展項目,培育12名社工“網紅”和18名居民“網紅”,利用他們的號召力、影響力,激發廣大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