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安 娜
2005年12月,正值寒冬。在北京經濟開發區的一條馬路旁,民警和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員發現了流落街頭的小雅。那一年,她年僅11歲。15年來,民政部門悉心照顧小雅的生活,同時也一直在接力為她尋找自己的家人。因她患有精神疾病,又是一名聾啞人,人工問詢遇到瓶頸,先后3次人像識別也沒有成功。小雅的家,究竟在哪里?
今年5月,全國人口數據庫升級,北京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局借此機會第一時間為小雅進行第四次人像識別。在數張疑似照片中,終于為她比對成功。得知消息后,小雅的家人冒著雨連夜行駛了1200多公里從江西趕來認親。團聚的那一刻,臉上總掛著笑容的小雅卻像孩子一樣在爸爸的懷里哭了很久……
北京,因特殊的地位和交通因素,一直是流浪乞討人員的主要流入地。其中,有很多像小雅這樣因智力障礙、精神障礙、語言及聽力障礙等無法查明身份而長期滯留者。近年來,北京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局充分發揮工委領導核心作用、基層支部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用黨建引領長期滯留流浪乞討人員尋親找家行動,取得顯著的政治效益和社會效應,彰顯出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2018年以來,先后為993名長期滯留受助人員找到了家。其中,滯留時間5年至10年的有237人,滯留10年以上的有191人,最長的滯留達21年,節減財政資金1億多元。
專班行動,把幫助尋親作為救助管理優先目標
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是最困難、最邊緣、最脆弱的困難群體,是政府兜底保障的特殊對象。
北京市委社會工委書記、市民政局局長李萬鈞要求民政部門始終站在講政治的高度,把幫助迷路人群圓回家夢作為救助管理工作的優先目標。全市以救助尋親為突破口,著力維護受助人員根本權益,探索構建起高效順暢的尋親工作長效機制。
2018年5月,為進一步規范和加強尋親工作,北京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局成立“尋親工作專班”,抽調黨性強、業務精、有愛心、能戰斗的黨員參加專班工作,使尋親工作逐步走上正規化、規范化和常態化發展之路,形成了運作高效的尋親組織機制。兩年多來,尋親專班勇于擔當、主動作為,不斷創新尋親方式,千方百計幫助長期滯留流浪乞討人員尋親找家。
“救助工作千萬條,尋親回家第一條。尋親專班一共有7名組員,一路走來,大家有心酸,有無奈,有感動,更有收獲。在大家心里,每一次救助、每一次尋親都是一次‘民政為民、民政愛民’工作理念的體現,更是一次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生動實踐。”北京市接濟救助管理事務中心主任趙書閣說。
創新方法,讓回家的路不再遙遠
“前些年,因為技術手段跟不上,特別是人像比對技術還沒有運用,尋親的道路很慢很艱難,好似大海撈針。但為了讓更多的長期滯留流浪乞討人員踏上回家的路,我們哪怕只有一點點線索,也會盡百分之百的努力。”北京市接濟救助管理事務中心副主任、尋親工作專班負責人張正中說,專班成立以來,不斷創新尋親手段、拓展尋親渠道。經過摸索實踐,逐步建立了尋親“四步”工作法,即利用DNA比對、科技尋親、人像比對、重點問詢的方式,由易到難開展工作。
長期滯留的流浪乞討人員絕大多數是精神障礙或智力障礙人員,不記得自己是誰,更不記得自己從哪里來,只是在內心深處還留有對家鄉和親人的依稀記憶。工作人員通過與受助人員頻繁接觸、深度交流,用極大的耐心和細心撿拾起碎片化信息。通過持續不斷的深度追蹤問詢,幫助長期滯留流浪乞討人員成功尋親573人。69歲的老張是一名精神障礙患者,經尋親專班工作人員堅持不懈地悉心問詢,不愿意開口的老張終于說出了自己的家庭住址。回家的那一天,90歲高齡的老父親親自來接兒子,父子相擁,熱淚縱橫。
眾多智障和聾啞等受助人員僅靠人工問詢辦法難以奏效,為此,尋親專班積極發掘運用高科技手段,讓渺茫的尋親路柳暗花明。與市公安局網安總隊密切協作,聯合開展人像識別尋親。2018年以來,共開展四批次集中人像比對,累計人工比對了近10萬張高相似度人像照片,成功幫助近300名長期滯留人員找到家。同時,與市公安局刑偵總隊合作開展DNA集中比對尋親,采集全部滯留人員DNA信息,在全國人口走失DNA數據庫、全國打拐DNA數據庫中持續比對,成功尋親30人。此外,北京市積極開展“互聯網+”尋親,綜合運用“今日頭條”、救助尋親微信群、全國救助尋親網等途徑,不斷拓寬信息發布渠道。目前,通過“互聯網+”成功尋親96人。
據北京市接濟救助管理事務中心黨委書記李天才介紹,通過多方努力和爭取,中心已組建了遍布全國各省市的尋親專家團隊,形成了社會各方廣泛參與的尋親機制。團隊中,有救助戰線經驗豐富的尋親專家10余名,長期助力尋親的愛心公安民警5名,手語專業人員1名。此外,還有1000多名全國各地救助戰線同仁、愛心志愿者及社會工作者參與。
協同推進,救助管理體制機制更加完善
從過去注重保障受助人員的基本生活和人身安全,到如今更加注重人性尊重與關愛,北京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局開展的長期滯留人員尋親找家行動,有力保障了受助人員的根本權益,有效降低了滯留人員的安置壓力和管理風險,圓了近千個家庭的團聚夢。
“今年,全市長期滯留人員數量降至11年來最低。通過開展尋親工作,推動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政牽頭、部門配合、社會參與’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新格局,促進了救助管理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促進了相關救助部門協同聯動進一步加強,促進了救助工作的社會認知度進一步提升。”北京市委社會工委副書記、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長、一級巡視員陳建領說。
目前,北京市以市政府名義出臺了本市救助管理實施意見,建立了市領導牽頭的協調機制,進一步壓實屬地和部門責任,有序推動救助托養職能下沉,為流浪乞討人員尋親找家常態化工作在屬地一線壓實落細提供了基本遵循,進而整體帶動救助尋親工作成效的提升。同時,民政與公安、城管、衛健等部門加強了工作聯動和信息共享,救助管理機構與托養機構、定點醫院間的聯系更加密切,分工更加明確,聯合治理的救助管理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
京津冀協同發展機制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依托京冀民政異地托養合作,委托衡水市民政局所屬衡水市第七人民醫院作為京外托養機構,負責本市部分長期滯留受助人員管理、日常照料、醫療救治、尋親找家等方面工作,著力打造尋親前沿陣地,推進受助人員尋親返鄉工作。截至目前,該院已累計接收安置2000余人,攜手成功尋親500余人,成為京津冀民政事業協同發展合作的典范。
作為最邊緣、最弱勢、社會最底層的群體,流浪乞討人員社會認可度較低,隨著尋親工作帶來良好的社會效應,各職能部門、社會大眾對這一群體的認識更加立體全面,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大大提高了尋親返家的成功率,對維護流浪乞討人員合法權益起到正面促進作用。2019年11月和2020年8月,北京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局連續兩次與央視《等著我》欄目和北京緣夢公益基金會合作,開展“緣夢行動、愛促團圓”公開集中認親和接領活動,進一步宣傳了民政救助管理政策和尋親成果,擴大了社會參與度。
“下一步,我們將以更高的政治站位和責任擔當,推動京津冀民政救助管理事業取得更大進展。大力推進救助管理服務質量大提升行動,實現全面提質增效。持續深化救助尋親力度,繼續拓寬尋親思路,力爭幫助更多的受助人員找到家人、回歸家庭。”陳建領說。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