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探索中心城區社區治理的“錦江路徑”
從東門碼頭出發,乘一艘烏篷船順江而下,沿途欣賞“錦江故事卷軸”;在合江亭下船,在大川巷感受歷史文化與現代藝術的融合碰撞……漫步四川省成都市錦江區,“高顏值”“幸福味”“宜居感”成為越來越多市民游客的共同體驗。
2017年初,為加速構建現代化的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錦江完善“一核三治、共建共治共享”基層治理機制,以社區為“載體”,以實現“推門就是美好生活”為目標,積極探索超大城市中心城區社區治理的“錦江路徑”。
“破”與“立”
近年來,作為成都最早設立的區之一,錦江區在經濟社會穩步發展、綜合實力持續提升的同時,也面臨著“成長的煩惱”——錦江有點“小”,城區面積小、人口密度高;錦江有點“老”,很多建筑建于20世紀八九十年代,部分街區院落老舊;錦江也有點“慢”,城市形態不再日新月異。
城市發展進入新階段,城市治理也面臨新挑戰。如何面對社會認知和市民訴求多樣等挑戰,促進老城區煥發新活力、提升城區功能品質和競爭力、回應市民美好生活需要,成為擺在錦江區面前的社會治理難題。
錦江首先是在組織領導上“破題”,成立社區發展治理工作領導小組,將原區委社會建設工作委員會更名為區委社區發展治理委員會,作為區委統籌推進社區發展治理改革工作的職能部門;在體制機制上“布局”,一手做“加法”,賦予街道人事考核建議、重大決策和重大事項建議等5項權力,推進街道綜合化、扁平化改革,一手做“減法”,在全區推行“減負十條”、負面清單,引導街道社區聚焦工作重點;在發展路徑上“創新”,堅持基層黨建與基層治理融合發展,實施新時代城市基層黨建高質量創新發展行動,大力提升樓宇、“兩新”等新興領域黨建治理。
一流的城市需要一流的治理,宏大敘事也需落腳到人本坐標。錦江區以奔騰不息的錦江水為畫筆,濃墨重彩地創作“推門就是美好生活”的美麗畫卷,如今,這幅畫卷正徐徐鋪開:老舊社區改造把規劃圖變為風景線,讓老舊城區煥發活力新顏;背街小巷蛻變為美麗院落,讓特色街區浸潤游人心田;智慧場景融入居民生活,平安工程守護群眾安全;高雅藝術深入社區末梢,國際時尚碰撞主體多元。錦江變成了“國際范”足、“時尚味”濃,文教醫衛配套優勢突出,綜合實力持續提升的“首善之區”。
“精”與“進”
“人都是城市發展的最高價值,市民的內心感受理應成為城市發展的尺度?!卞\江區委社治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作為全市的首善之區、先發區域,如今的錦江,不單純以發展速度和宏大敘事論英雄,更要以宜居品質和人文尺度論成敗。
一個臨時停車場,進化成了時尚與格調兼備的國際青年社區;以紅色引擎為動能,成渝核心商圈黨建聯盟成立,錦江區與渝中區攜手唱響“雙城記”;以全區全域覆蓋的3個產業功能區為基礎,規劃布局18個不同類型的產業社區……
三年創新與探索,錦江立足中心城區的資源稟賦,精準發力、精細治理。三大領域做精優勢品牌的細分治理——聚焦商圈、樓宇、小區三大領域,“1+7+N”“服務365”等黨建引領商圈治理工作得到充分肯定,形成牛市口街道晶藍半島、沙河街道綠野天城等多個黨建強、治理好的小區院落。
四類社區做強助力發展的底部支撐——在全市率先開展國際化社區建設,鹽道街社區、大慈寺國際青年社區成為全市國際化社區標桿。緊貼疫情防控推動智慧社區建設,“天府市民云·錦江門戶”實現85項便民服務功能的系統對接和平臺建設;利用疫情防控入戶走訪的數據資源,建立完善小區院落基礎信息庫。常態化開展平安社區建設,建立“街道呼、部門應”聯動治理機制,形成屬地街道召集、相關部門發力、聯動解決問題工作格局。創新推動產業社區建設,按照“一社區一特色”,著眼細分產業功能需要和產業人群生活需求,探索建立示范點位,加快建設“15-10-5分鐘”街區級、社區級、小區級生活服務圈。
如今,錦江那些隱在市井中的花藝茶坊、落在街角的小書店、開在奢侈品店中的藝術展、藏在街巷里的咖啡廳、寫在民宿里的天府文化,都在推動錦江地域特色的美學體驗和城市文化的多元展現,抒寫著錦江今天的“美好生活”。
(來源:《中國社區報》2020年9月10日)
通訊員:郭清平、黃順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