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玲(中)和失能老人一起做手指操。
文/圖 崔永華 解佳夢
她,內心柔軟,是37位孤棄兒童的“好媽媽”;她,溫暖貼心,是上百位老人的“孝女兒”;她,執著敬業,用行動詮釋了“用心服務,奉獻真情”的含義。她多年如一日,始終堅守在養老育孤的最前沿,用自己一顆樸素的愛心、一縷柔情的關懷、一份執著的堅守,呵護溫暖著福利院的老人孩子們。她,就是山東省日照市社會福利院院長范玲。
執著敬業 養老育孤的“帶頭人”
2012年,范玲來到福利院工作。當時福利院剛搬新家,養老業務尚未開展,兒童養育工作也僅處于起步階段,各項設備設施還很不完善。范玲從一點一滴抓起,注重加強制度建設和文化建設,先后制定了100余項管理制度,使各項工作有章可循、有規可依。隨著事業的發展,單位人員嚴重不足,范玲迎難而上,從人員招聘到崗位培訓、考核上崗,她手把手地教,親自培訓和指導。功夫不負有心人,她用她的執著敬業,將福利院打造成了一個設施齊全、制度完善、環境優美、服務優良的市級文明單位。在她的帶領下,福利院成功通過ISO9001質量標準化認證、環境管理體系認證、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認證,在工作中全面建立和引用各項管理與服務標準,為福利院的老人和孩子們提供規范、高效、優質的服務。
內心柔軟 孤棄兒童的“好媽媽”
一想到初來福利院時看到那些孩子們的情景,范玲就忍不住心疼,那時,她就下定決心:只要我在福利院一天,就要盡全力給孩子們最好的愛,陪伴他們成長。從此,范玲就成了福利院孩子們最親的“媽媽”。當孩子生病或不舒服時,范玲總是第一時間放下一切工作,陪伴在孩子們身邊,親自照顧。
院里有個腦癱患兒成成,因病情復雜,周邊醫院都不愿接收,范玲經過多方打聽,終于聯系到上海的一家醫院。可成成去上海治療至少需要一個月,那是第一次有孩子離家這么久,范玲心中萬般不舍。出發去上海的那天早上,她早早地趕到單位,親自去送成成,再三囑咐陪護媽媽一定要照顧好孩子。在上海治療期間,范玲一有空閑就打電話、視頻聯系,及時了解孩子的治療過程。在聽到成成手術成功的消息后,她緊繃著的那根弦終于放松下來,高興地長舒了一口氣。
每年6月1日是福利院全體孩子的生日,對這一天范玲格外重視,早早為孩子們準備新衣服,訂蛋糕,吩咐食堂做一桌豐盛的飯菜,然后與孩子們一起聯歡,唱生日歌、吹蠟燭、切蛋糕、穿新衣服……孩子們的這一天比過年還要開心。
溫暖貼心 入住老人的“孝女兒”
福利院130多名老人中60%以上為失能、半失能老人,平均年齡83歲。范玲本著視老人如父母、待老人如親人的原則,強調用真情服務,讓老人感受到早晚有人惦記、生活有人照顧、說話有人傾聽、困難有人幫助的生活氛圍。
福利院的孫阿姨,初來福利院時剛在醫院拔掉鼻飼管,范玲放心不下,連續幾天都沒回家,24小時在院內值班。一天夜里,老人突發急癥,情況緊急。范玲得知后,趕緊將老人送往醫院,一直守候在老人身邊,待老人脫離危險后,她懸著的心才終于放下了。
養老不能只照顧老人的衣食住行,更重要的是豐富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范玲在福利院開設了“樂齡社工大課堂”,配套建設了門球場、棋牌室、手工室、閱覽室等娛樂活動場所,豐富老人閑暇生活;精心打造了“懷舊小屋”,幫助老人追憶青春;運用所學的社會工作知識,聯合駐地高校老師每周定期開設手工、書法、健身等課程;聯系志愿者及社會團體來院開展文藝演出,并每月放映電影;與醫院合作,每天定時對老人進行查體,每年免費為老人體檢。院內文化娛樂活動越來越豐富多彩,老人的生活也越來越多姿多彩。
舍小家顧大家 干部職工的“榜樣人”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2月24日起福利院實行全院封閉管理,這對員工來說是巨大的挑戰,范玲第一個帶頭搬到院里。那時她80多歲的老父親剛做了胃部切除手術,加上腰椎骨折癱瘓在床,需要24小時陪護,而體弱多病的老母親也獨自住在家里。父母都需要有人照顧,但忠孝不能兩全,在關鍵時刻,她將父母委托給家人,自己毅然選擇沖在單位疫情防控第一線,因為她知道院內130多位高齡老人、37個孩子更需要她的守護。就這樣,在疫情防控實行封閉式管理的140多個晝夜,她帶領全體職工舍小家顧大家、日夜值守在孤棄兒童養育和養老服務第一線,全力保障了院內老人、孤棄兒童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院里老人孩子零感染,職工核酸檢測全部正常。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范玲就是這樣做的。作為一名普通的共產黨員,她在平凡的崗位上,始終牢記黨的宗旨,愛崗敬業。她沒有豪言壯語,也沒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只有一顆對福利事業的赤誠之心和對孤棄兒童、老人深沉的愛,她用責任與使命為這一特殊群體構筑起了一個充滿愛的幸福家園。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