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竹金
自2000年從事民政工作以來,我始終牢記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和民政人的初心和使命,認真踐行“民政為民、民政愛民”工作理念,時刻把群眾的事掛在心上,用真心和愛心幫助群眾排憂解難。
我所工作的盧峰鎮是湖南省溆浦縣人口最多的鎮,轄31個村、10個社區、660個村(居)民小組,人口20多萬。服務對象多、服務內容廣、服務事項雜,是擺在我面前的工作現狀。從接手民政工作的第一天起,為了熟悉每個困難家庭的情況,我走訪了轄區內所有民政對象,認真記錄他們的家庭情況及困難原因,用心傾聽他們的需求和愿望,盡己所能幫助他們解決困難。大家都叫我“百事通”,說我是掌握民情的“活檔案”。
做困難群眾的好朋友。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幫群眾之所需,是我們不變的工作準則。我清楚地記得,2004年,團結社區居民田春娥不幸患上鼻咽癌,丈夫下崗,兒子有精神殘疾,高昂的治療費用對這個本就貧困的家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我知道后,馬上和社區干部溝通,并核實她家情況,用最快的時間為她家辦理了低保及醫療救助手續,鼓勵她戰勝困難和病魔。后來,田春娥告訴我:“是你們讓我看到了生的希望,有了活下去的勇氣。”十多年過去了,現在田春娥每次見到我,還是會拉著我的手說:“妹啊,我得癌癥這么多年,是你的幫助和鼓勵,才讓我能活這么久,活得這么有尊嚴。”她的話,也深深感動著我,讓我深信這份工作的價值。
做留守兒童的好媽媽。面對孤兒和留守兒童,我只想用實際行動彌補他們成長中缺失的父愛母愛。麻陽水村7組的羅云,在她12歲時,母親突然死亡,父親離家出走,至今杳無音訊,留下年邁的爺爺、奶奶和3歲的妹妹,年少的她不得不輟學挑起生活的重擔。更糟糕的是,年久失修的老房子已成危房。突如其來的打擊讓這個花季少女變得沉默寡言。我得知情況后,第一時間聯合村干部給他們找到合適的住房,辦理了低保,并聯系學校讓她重返校園。同時,聯系多部門辦理相關手續,把兩姐妹納入孤兒救助范圍,并一直資助她。2013年,羅云初中畢業,又通過“授漁計劃”到河北涿州職教中心上學。學成后,她去了北京在一家餐飲公司上班。羅云很懂事,一直親切地叫我“夏媽媽”,不時打電話告訴我她的近況,感謝我改變了她的命運,更重要的是讓她感受到了母愛的溫暖。
做留守老人的好女兒。每當下鄉走訪看到子女外出打工、年邁多病的老人無人照料時,我都很揪心。我能做的,就是把留守老人當成自己的父母一樣,為他們真情服務、排憂解難。大潭村的舒采海,有四個子女,兩個兒子癱瘓在床,還有一兒一女常年在外打工。他帶著小孫女,還要照顧兩個殘疾兒子,生活的重擔壓彎了他的腰,也讓他看上去更滄桑。我一有空就去看望他,陪他說說話,幫他做做家務,為他解決生活困難。現在老人看到我來,總是笑呵呵地說,“我閨女來了。”留守老人“平時有人照應、生病有人看護、困難有人解決”,是我最大的心愿。民政部門助力各社區設立日間照料中心,幫助更多留守老人享受到親情溫暖和貼心服務。在他們心目中,有我們民政人在,他們心里很踏實。這使我更堅定了做民政工作的決心,為更多的老人盡一份孝心。
回首20年的時光,我在為民服務中看到了自己的價值,在平凡工作中成就了不平凡的人生。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