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 俊
“這里蠻好,政府的防疫很嚴格。早上來吃好飯,10點半中飯一開,打包帶回家慢慢吃。”嚴峻的疫情防控形勢并沒有給家住上海姚虹路70多歲的王大伯的生活造成不便。家門口的社區食堂,防控更加嚴格,為老服務也更加到位,讓老年人安心來用餐。
一方面是政府監管的實時跟進,另一方面是公共服務的精準高效。為老服務、婚姻登記、救助托底、社區事務、殯葬服務、福彩公益……上海不斷總結民政服務機構疫情防控經驗,近期推出34條細化措施,走出一條精細化疫情防控之路。
守土有責、守土擔責、各盡其責
“請您準備好行程碼、健康碼或身份證。”記者日前在閔行區虹橋鎮看到,社區食堂等為老服務不間斷,但入門把控較之前更加嚴格,除了人工查驗行程碼,還使用一臺“非接觸式機器”核驗就餐者健康碼或身份證,同步測量體溫并掃描人像至大數據后臺。為避免人群聚集,社區食堂按照全市統一安排,暫停接待外省市人員參觀,嚴格落實佩戴口罩、測量體溫、查看健康碼和行程碼、消毒、限流等防疫措施。此外,工作人員還引導老年人自帶飯盒,將飯菜打包,帶回家慢慢享用。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最近疫情防控升級,上海市民政局7月28日下發通知,要求養老機構采取探視預約形式,8月3日進一步要求養老機構暫停接待外來人員探視和不必要人員進入,8月6日再次細化出臺34項疫情防控措施,從嚴管理民政服務機構。
目前,全市600多家養老機構暫停接待外來人員探視和不必要人員進入,暫停一切參觀訪問。特殊原因需進入的人員要提供未經過中高風險地區的行程碼和48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并填寫健康安全承諾書,在規定區域內活動,遵守相關防控要求。
“在暫停家屬探視的日子里,我們嚴格出入管理,除外出采購或辦事人員,工作人員也盡量減少外出并做好個人防護。”一些養老機構負責人告訴記者,機構老年人原則上不外出,工作人員也盡可能在院內統一食宿。在內部管控上,實行老年人生活區和非生活區分區管理,每日至少兩次消殺。
在總結去年疫情防控經驗的基礎上,“入院”更嚴格。上海各區、各部門進一步完善常態化疫情防控領導協調機制,落實“一把手”責任制,并層層壓實主體責任,做到守土有責、守土擔責、各盡其責。
摸清需求、主動靠前,做好為民服務
探視停了,服務并沒有停。松江區社會福利院試點應用互聯網醫院,讓老人不出門即可就診,還能使用醫保,極大地方便了機構住養老人。楊浦區社會福利院為老人提供“乘風破浪的奶奶”時裝表演等展示自我的機會,豐富了疫情之下老年人和員工的院內生活。
救助管理機構加強對疫情形勢的實時預判和風險評估,加強了入站管理,查詢行程碼、健康碼,對軌跡不清的人員嚴格落實核酸檢測、血常規和胸部CT等檢查,嚴格落實14天隔離觀察,實行兩次核酸檢測。全市啟動日報制度,及時匯總相關救助數據。暫停受助人員護送和接返工作;暫停一切參觀訪問,對需滯留在站的受助人員按分室管理的原則妥善安排,做好測體溫、消殺等工作。
防疫不防愛,救助更及時。在總結去年疫情期間相關經驗時,市民政局也提到,救助管理站如果出現站內照料服務能力不足的情況,可采取設立臨時救助點等方式,保障好服務對象的基本生活。為了保障流浪人員等困難群眾得到及時救助,上海實行救助熱線24小時暢通,救助接待24小時不間斷,救助場所24小時開放。
新技術、新變化,再造服務新流程
科技創新助力疫情防控公共服務和管理。今年上半年,靜安區臨汾路街道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創新“證碼合一”辦事流程,形成“刷身份證-實時顯示健康碼-綠碼取號-窗口辦事”的一體化辦事新流程,讓持有綠碼的居民只需出示一次身份證,在取號機上同步完成測溫、亮碼、取號“三部曲”,最快僅需6秒鐘。沒持有綠碼的人則無法取號。
疫情防控常態化下,“互聯網+”加速了公共服務升級。上海在從嚴開展社區事務受理服務機構疫情防控的同時,加強“一網通辦”“不見面辦理”宣傳和預約辦事,減少居民跑動次數。引導居民通過“隨申辦”微信和支付寶小程序、“隨申辦市民云”APP移動端和“一網通辦”PC端等,不見面辦理社區高頻事項,同時引導居民通過“一網通辦”PC端、“上海民政”“上海社區公共服務”等微信公眾號預約辦事。
婚姻登記強化預約制,引導當事人通過長三角政務服務“一網通辦”網站、“隨申辦市民云”支付寶APP、“上海發布”“上海民政”微信公眾號等渠道進行預約。在強化場所管理和工作責任的同時,上海暫停聚集性結婚登記頒證、婚姻家庭輔導等服務。七夕這一天,浦東新區婚管所通過“云課堂”的形式為新人提供婚姻輔導服務,讓新人們感到“這樣的線上服務既貼心溫暖又別開生面,留下了美好的回憶”。
此外,上海也從嚴開展兒童福利領域、民政精神衛生福利機構、殯葬服務領域、福利彩票銷售站點、康復輔具租賃點、社會組織登記窗口等民政服務機構和場所的疫情防控,壓實主體責任,確保安全可控。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