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馮 佳 通訊員 葉 穎 莫文麗
刷刷臉就能進社區;動動手指就能預約服務;辦理老年證、申請高齡補貼居民不用操心,符合條件系統會提示網格員上門服務;80歲以上老人48小時沒出門,系統會自動發出警告提醒網格員注意……2020年6月上旬,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區小天竺、萬家星城等6個社區的居民,率先過上了“社區智治在線”帶給他們的便利生活。
從城市大腦到“社區智治在線”
社區治理可以進行數據分析
杭州市民政局建設的“社區智治在線”,是“杭州城市大腦”在社區治理領域的延伸應用。
作為城市生活數字化界面,杭州城市大腦起步于2016年4月,最初以利用大數據改善城市交通為突破口,隨后從治堵邁向治城,目前已形成11大系統、48個場景同步推進的良好局面。
2020年3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杭州城市大腦運營指揮中心時指出,通過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手段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大城市也可以變得更“聰明”。從信息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是建設智慧城市的必由之路,前景廣闊。
杭州市民政局主動擔當作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加速推進今年初啟動的城市大腦社區應用場景開發,并于6月8日成功上線了“社區智治在線”。
“社區智治在線”的上線,把一件件居民的操心事變成政府的分內事,把一項項約束性條款變成一個個不同條件下的服務項,標志著杭州城市社區治理實現從經驗判斷型向數據分析型的轉變,社區服務實現從被動應對向主動提供的轉變。杭州基層治理數字化的轉型,轉的不僅是手段,更是理念;提的不僅是速度,更是效能。
從數字匯總到數字抗疫
社區智治不斷賦能實現居民共享共用
“社區智治在線”總結吸納了全市街道(鄉鎮)、社區(村)在探索智慧社區治理和服務應用場景中積累的先進經驗。拱墅區善賢社區運用社區智慧管理平臺參與疫情防控的做法,堪稱“社區智治在線”的先行和預演。
今年2月3日,拱墅區出臺“最嚴禁令”:外來人員和車輛一律不得進入小區;杭州市外返回拱墅區人員一律在1小時內主動向居住地社區報告;每戶家庭每兩天可指派1名家庭成員外出采購生活物資等。
執行“最嚴禁令”,在一般社區可能面臨一系列難以克服的難題,比如怎么識別外來人員?如何確定采買家庭符合要求?要求返杭1小時內報告,人家不說有什么辦法?但在善賢社區這些問題都不是事兒。
“那種社工‘掃’樓、寫路條的做法,效率太低。在善賢社區,我們只需在‘數果果’中把住戶信息分類,設置不同的權限就可以進行智能識別了。居民進出社區,只需要刷一下出入碼,符不符合要求系統一下就能自動識別出來。”善賢社區黨總支書記胡忠華自豪地描述道。
胡忠華提到的“數果果”,是善賢社區智慧管理平臺。2014年剛建成智慧管理平臺時,主要是供公安、民政等部門抓取數據,社區也就是單純做做匯總信息、分類管理的工作。幾年過去,“數果果”越來越“聰明”,已經從最初單純的數據管理進化為居民共享共用的平臺。
在善賢社區,居民用手機登錄“居民果果”小程序可享受物業報修、社區報料、了解社區通知等10多項服務。居民需求數據會在社區、物業、網格員等使用的“網格果果”中顯示,并下沉到“數果果”系統。這樣一套數據集成、分析、處置機制,被稱為“社區微腦”。
疫情期間,善賢的“社區微腦”與杭州健康碼數據互通,實現出入碼與健康碼二合一。當時,不少小區進出需要同時查看出入證和健康碼,而在善賢社區只需要出示出入碼就可以了。不少小區返杭人員的情況不好掌握,而善賢社區早已通過“社區微腦”分析出近段時間有多少人不在社區,然后一一電話確認現住址和返回社區時間。
戰疫促成的社區治理與服務融合、“社區微腦”與大平臺數據互通,也是“社區智治在線”功能設置源泉之一。
從智能化到智慧化
城市社區治理變得更聰明
6月10日,湖濱街道東平巷社區網格員李娟收到一條信息提示,79歲獨居老人孫新寶家里用電數據跟平時比顯著減少,這一情況引起李娟高度警惕。她立刻打電話詢問情況,得知老人是跟著女兒外出度假了,這才把一顆懸著的心放下來。
在湖濱街道,10736套房屋信息已納入統一地址數據庫,通過大數據分析,重點關注689位獨居老人的日常狀況,一旦有異常變化,街道“數字駕駛艙”就會發出預警,指示網格員第一時間聯系走訪。
按杭州城市大腦的建設規劃,目前已有4500個應用程序編程接口和3200個數據指標接入城市大腦中樞系統,全市96個部門、317個信息化系統項目,每天平均協同數據1.2億多條。海量的數據通過大型顯示屏呈現在人們面前,被形象地稱為“數字駕駛艙”。
城市大腦的數據資源能支持城市治理各部門操作“駕駛端”,實時感知城市運行狀態、動態監測社會綜合態勢,從而構建起一張集發現、管理、處置、服務于一體的基層治理網絡。
在城市大腦應用中,杭州市民政局發現,現有社區公共服務、自治、協商等數據信息需要打造一個統一的集成平臺,才能更好地融入城市大腦。于是,今年啟動了“社區智治在線”建設項目,發布《杭州社區智治在線規劃綱要》,旨在通過整合多平臺數據,建立與杭州城市大腦、“基層治理四平臺”等數字化平臺之間信息的快速流轉。
借助高速協調運轉的城市大腦,“社區智治在線”不僅讓社區治理數據“多”起來、“準”起來,還讓數據“跑”起來、“思考”起來,從智能設備數據歸集管理到分析、處置、服務的增能轉變,杭州城市社區治理開始變得更聰明、更智慧。
從智治到善治
社區事務開始“零次跑”加速度
6月8日,“社區智治在線”在下城區試點上線。居民只需要關注“智慧下城”微信公眾號,就可以享受各種便利服務:通過“智慧停車”,居民可就近尋找停車場及空車位;依托“親鄰E站”,社區、社會組織、志愿服務機構可實時發布服務活動信息,接受居民在線報名;找到“1CALL”,與線上社工機器人“小智”聊天,可以享受24小時政務在線咨詢和辦理。目前,已有殘聯、人社等部門的8個事項在這里實現全流程“跑零次”“視頻辦”。
“到期主動提醒功能最受居民歡迎,比如,達到辦理老年證條件和符合領取高齡津貼條件的居民,其姓名在系統里會自動提示,社工、網格員看到后第一時間聯系居民辦理,實現了‘零次跑’加速度。”萬家星城社區黨總支書記章麗萍說,“諸如此類的應用場景,給社工精準、精細化服務提供了智慧化工具,讓走訪更有針對性。”
下城區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楊曉萍表示:“相比于城市大腦和街道‘數字駕駛艙’,‘社區智治在線’更大的作用發揮在實用性上。”數據打通后,社區可實時查詢轄區實有房屋、實有人口等基礎信息,分析困難群眾、殘疾人、老年人等重點服務對象基本情況,調閱商務樓宇、公共設施等基礎信息,通過短信、語音、視頻電話等方式,與上級部門、街道“數字駕駛艙”、社區工作力量等開展協同處置。
從城市大腦到“社區智治在線”,杭州市已形成一條數字賦能推進社區治理現代化的新路子。杭州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何凌超表示,隨著平臺的不斷迭代升級,更多的治理經驗將以智能算法的形式固化下來,更多的服務資源將以數據協同的方式聯動起來,“社區智治在線”將幫助社區不斷拓展主動服務的“精度”和“廣度”,持續推動社區治理從“智治”到“善治”的升級。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