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蘇天真
春繁春育的大好時機,為消除疫情對脫貧攻堅帶來的影響,安徽省各級社會組織在做好自身疫情防控的同時,主動擔當、積極作為,持續推進“皖北行”“走進大別山”和“百社進百村”系列扶貧活動,通過產業幫扶、結對幫扶、免費培訓等方式,在精準性、成效性上下功夫,增強貧困對象的“造血功能”,加快了全省脫貧攻堅步伐。
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支持扶貧“好項目”
對很多孩子來說,讀書是最平常的事。但在大別山深處,課外書卻是一種奢求。為豐富孩子們的精神生活,幫助他們增長見識,安徽向日葵公益助學服務中心把“汽車圖書館”開進了山里。一輛輛滿載圖書的汽車,顛簸在崇山峻嶺間,為求知若渴的貧困學生送去書香。
這是由“伙伴計劃”資助,安徽向日葵公益助學服務中心開展的一個扶貧項目。
近年來,安徽日報社為社會組織參與脫貧攻堅提供展示支持平臺,持續實施“伙伴計劃”優秀項目征集活動,向符合條件的社會組織征集公益扶貧項目,經過申報、推薦、評審等環節,遴選了一批項目效果明顯、鏈接資源廣泛、具有推廣價值的優秀項目,并給予經費支撐,組織社會組織積極投身脫貧攻堅。
把好項目找出來還不夠,為讓更多社會組織學習到脫貧攻堅的先進經驗做法,安徽日報社還把這些優秀項目代表請上講臺“傳經送寶”。
“由于居住偏遠,六安市貧困地區的許多小學生每天要花近1個小時徒步上學。我們了解這個情況后,就一頭扎進山區,摸查情況、爭取支持,還在互聯網上發起公益籌款,最終給孩子們換來一張張‘免費車票’,幫助貧困地區8所小學的近700名學生。”這是“伙伴講堂”的一次示范課,向日葵公益助學服務中心負責人的講述引來許多人“圍觀”和討教。
在“伙伴講堂”上,優秀項目代表從不同角度分享扶貧故事,交流公益經驗。有的把淘汰閑置的電腦等電子產品規范“再生”,踐行“環保、循環經濟和教育相結合”的扶貧新方式;有的堅持生態文明理念,為大別山革命老區,偏遠山區農民培訓種植、養護、果品采摘、保鮮等知識,幫助建檔立卡貧困戶增加收入;有的致力于志愿扶貧,積極組建農村扶貧志愿服務隊,把志愿者的愛心和火種傳播到農村。
從物質扶貧到幫助村民“造血”扶貧
3月23日,六安市裕安區獨山鎮太安村第一書記陳必喜來到安徽省物業管理協會,代表村“兩委”和廣大村民,通過協會向認購扶貧產品、幫助農戶打開銷路的物業服務企業贈送錦旗。
太安村是省級貧困村,省里確定的扶貧工作隊進駐后,從物質扶貧到幫助村民“造血”、改善人居環境、提振精氣神,幾年下來,村里不僅建起了現代農業專業合作社,農產品還能向城里售賣。然而,隨著更多的村民加入,農產品產量越來越大、產品類別也越來越多,加上開拓市場的經驗不足,導致農產品積壓。特別是去年底,眼看就要過年了,訂單卻沒多少,除去運費利潤率很低。村民們都著急,愁得吃不好、睡不好。
得知太安村的窘境,物協發動會員企業根據自身情況和實際能力伸出援手。同時,組織協會理事單位以上企業負責人,為該村“因病返貧”的特困戶捐款。大家紛紛表示:幫助貧困農戶解決困難,我們物業企業也應擔起責任。
1月9日,物協組織會員單位代表趕赴太安村,將凝聚行業關愛的1.22萬元愛心款送到特困戶手中;通過現場認購、電話訂購,當天購買扶貧產品20多萬元,極大緩解了農戶的銷售壓力。
物業企業不僅認購貧困地區農產品,還幫助貧困農戶向小區業主推銷農產品。去年7月,合肥市長豐縣馬郢社區的瓜農西瓜售賣困難,經過物協動員,多家物業企業主動幫助瓜農向業主推銷西瓜,并對當天所剩西瓜采取“兜底”認購,累計售賣西瓜數萬斤,切實保障了瓜農利益。
安徽物協還動員會員企業積極參與中國物協組織的“社區的力量”消費扶貧攻堅戰專項行動,通過網上平臺累計幫助貧困地區銷售農特產品110萬斤,在全國行業中靠前。
政府引導,貧困戶參與,企業兜底,精準脫貧
安徽正大養豬科學研究所以現代養殖業帶動鄉村經濟發展,實現產業精準扶貧。在皖北以村集體(貧困戶)或合作社為單位參與產業扶貧,已建成投產60個正大標準化生豬育肥養殖場,年出欄20萬頭生豬。每個標準化生豬育肥養殖場設備、設施總投資額約為2000萬元,集團投資資金約1億元。
采用“政府+銀行+正大+村公司(致富帶頭人+貧困戶)”四位一體模式。各村與企業簽署15年合作代養協議(期滿可續簽),并依托政府扶貧貸款資金,投資建設育肥養殖基地,正大集團配套投資豬苗、飼料、疫苗。利辛縣徐田社區于2017年2月利用村集體資金與企業合作建設標準化豬場,截至目前已出欄2批,存欄1批,直接帶動貧困戶共收益41500元,務工帶動2戶貧困戶脫貧。
安徽正大通過組建農民種養結合專業合作社,帶動發展豬場附近農戶種植豬場周邊土地。實現農民解決增收問題、豬場解決環保問題的雙贏。豬場所涉及的7800畝土地,根據實際情況分割成每份30-40畝左右,每份可安排一個貧困戶扶貧,解決了約200戶貧困戶的扶貧用工。豬場采用正大家庭農場“豬·沼·飼”模式,農戶一畝收入1550元,遠遠高于一般糧食作物收入(糧食作物正常收入約為1200元)。每畝貧困戶預計純收益為500元,30-40畝的純收益則為1.5萬元-2萬元,精準實現脫貧。
精準扶貧,不落一人;政策兜底,群眾安心。安徽省民政廳結合本地實際,多措并舉引導社會組織參與脫貧攻堅。據統計,2019年全省參與脫貧攻堅的社會組織超1500家,項目涉及產業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等11類,開展較大扶貧項目150個,直接受益對象12.26萬人,累計投入資金超1.5億元。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