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网站免费永久在线观看下载,激情图片在线播放,亚洲一中文字暮在线播放,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精东传媒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發揮政策導向作用?建設美麗新農村—— 關于湖南省資興市村莊人口現狀的調研及思考

時間:2020-10-23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區報
【字體:    打印

資興市位于湖南省東南部,現轄11個鄉鎮、2個街道和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是一座新興工業城市、生態旅游城市和開放魅力城市。前不久資興市組織人員通過召開座談會、走訪農戶、查閱資料等形式,對資興市村莊人口現狀進行了調研。

村莊人口的呈現特點

調研顯示,人口遷移流動比較活躍,外流人口多、“三留”人口多、優質勞動力少是資興市目前村莊常住人口的基本現狀。

常住人口少,流出人口多。全市190個村(含7個有農村人口的社區)2805個村民小組。據各村(社區)統計,全市“空心組”15個,因各種原因而整體搬遷導致原組上無人居住。全市共有64所開辦1~2年級和學前班的村級小學,在本村學校就讀小學階段的學生有2900人,流出4900人。隨著農村學生進城就學數量的增加,家長陪讀、進城務工現象較普遍,初中、高中學生家長陪讀現象更為明顯。

正常勞動力少,老幼病殘婦多。常年在本村居住的人口基本上屬老、幼、病、殘的弱勞動力和少量文化不高、無技能的正常勞動力,全市60歲以上鄉村老年人口高達4.3萬人。村莊常住人口受教育程度以小學、初中為主,高中及大專以上學歷人口從學校畢業后直接外出務工經商,常住村莊的大專及以上學歷的人數少,受教育程度越高,流出比例越高。

人口外流的主要原因

務農收入偏低,致富難。資興市農業以糧食、林業、牧業、漁業等種養業為主。東部、南部鄉鎮受地形地貌制約,大部分田地分布在山溝或山坡,村民務農要面對勞動強度大、成本投入多、災害風險高、利潤收入低、致富門路窄的現實。庫區周邊鄉鎮曾經以林業收入為主,但由于禁伐減伐政策的實施,林農收入由平均每年10860萬元降至4450萬元,減少6410萬元。近年實施的長江水生生物保護,資興市重點水域禁捕退捕,漁民收入減少。

城鄉發展不均,留人難。農村教育、醫療衛生、水電路訊網等公共服務和城市存在不小差距,越來越不能滿足鄉村需求,鄉村人口被城區就學、就醫、就業和生活環境優勢吸引。村民追求高品位、高質量、高收入,向往生活條件優越的城市,成為鄉村人口外流的重要因素之一。與此同時,自然災害和扶貧易地搬遷到集鎮區、市城區也是村莊人口外流的一種形式。

人口外流的利弊分析

村莊人口外流的優勢,具體表現為:

見識廣,觀念新。村莊人口外流后,不斷吸收新思想、新事物、新觀念,為鄉村建設帶來新理念。村莊外流人口思想活躍、文化程度高、學習能力強,對新事物接受快,能利用網絡、QQ等方式宣傳推介家鄉,把信息服務、電子商務及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新的生產、生活方式帶回鄉村,改變鄉村經濟社會發展思維與落后的生產生活方式,促進農業產業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及鄉風文明發展,成為鄉村振興過程中不可忽視的力量。

素質好,收入高。目前,資興市共有1078名外出務工經商人員返鄉創業。他們不僅務工經商經驗豐富,而且具有專業技術與特長,懂經營、善管理,自身素質較好。他們在城市打拼過程中,收入遠遠高于務農所得,且有不少人積累了資本。

誠然,村莊人員外流也有其不利的一面,主要有以下幾點:

勞動力缺乏,發展后勁不足。鄉村振興離不開人才。目前,資興市年紀輕、懂技術、有文化、素質高的村莊常住正常勞動力嚴重缺乏,部分土地閑置,農業生產效率下降,農業農村發展后勁不足。

新問題突顯,社會負擔加重。村莊人口外流多以夫妻一方或雙方外流形式出現,勢必帶來新的社會問題。留守老人缺少照料和情感關懷,降低了養老質量。留守孩子失去父母的陪伴和教育,不利于身心成長。夫妻一方外出,缺少陪伴、情感空虛,對婚姻造成影響。社會治理問題。村莊正常勞動力的外出,導致社會治安、村民自治等工作推進難度加大。

留不住鄉愁,特色逐漸消失。原生態受到沖擊。鄉村飛檐翹角古民居及有歷史、有故事的舊址、遺跡得不到保護,紅色文化、名人文化、移民文化等民俗文化逐步淡化。民族文化受到沖擊。資興市現有瑤族、壯族等27個少數民族,有2個瑤族鄉及唐洞街道茶坪瑤族村、白廊鎮楊家坪瑤族村、清江鎮上堡瑤族村、黃草鎮長興瑤族村4個散居瑤族村。少數民族人口大部分是散居在偏遠山區,民族文化語言、歌舞、“還盤王愿”祭祀禮儀、弩射弩運動項目及宗教文化和獨具魅力的風土人情等將受到一定沖擊,極可能導致其在人口流動進程中逐步消失。

關于改進村莊人口現狀的建議

鄉村振興,人才為要。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每一個方面,都離不開人才的支撐。村莊人員大量外流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鄉村人才的流失,為此,筆者建議從以下方面著手加以改進:

壯大鄉村產業留住人。發揮農業產業基礎較好,農林牧漁資源豐富及糧食、蔬菜等經濟作物品牌聲譽好的優勢,充分挖掘農業潛力,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因地制宜發揮地方優勢,發展特色經濟產業、高效現代農業和農村電子商務。推動村級經濟合作組織和專業協會建設,推動農業生產標準化、規模化和農產品深加工與農業多元化經營,加大培育一批思想觀念新、知識面廣、懂經營、善管理、能開拓市場和一技之長的新型職業農民,讓村民在家門口得到就業致富機會。

實施全域旅游吸引人。充分發揮城鄉旅游資源豐富的優勢,在做大做強東江湖旅游的同時,實施全域旅游和農旅融合發展。大力推進鄉村旅游品牌營銷,按照一鄉一特色,大力挖掘鄉村特色旅游資源,以鄉村旅游帶動休閑農業、生態農業發展。開展美麗鄉村建設,規范農村建房,強力推進建新拆舊、拆危拆雜、生態復綠,強力整治農村臟、亂、差的人居環境,打造田園旅游風光,將鄉村建設成為宜居、宜游的新鄉村。

提升公共服務造福人。注重城鄉均衡發展,優化鄉村教育醫療資源,改善鄉村教育醫療條件,穩定鄉村教育醫療隊伍;按照黨委統一領導、政府支持保障、縣級組織實施、鄉鎮具體負責、社會廣泛參與的工作機制,聚焦脫貧攻堅、聚焦特殊群體、聚焦群眾關切,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層社會治理、基本社會服務等職責。深度參與脫貧攻堅,加快提升社會救助、社會治理等工作,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留守老人、留守兒童帶來的社會問題。突出地方特色與個性,加大民族文化保護力度,推進鄉村自然風貌、傳統歷史及古村等地方特色建筑的保護。

強化村莊規劃引領人。強化空間規劃和各類專項規劃引導約束作用。結合資興市庫區、林區、礦區等區域、特色、條塊及點線面的不同,科學編制鄉村布局、資源利用、設施配置和村莊整治等規劃,推動村莊規劃管理全覆蓋。順應村莊發展規律和集聚特點、現狀分布、演變趨勢,結合農民生產生活半徑,科學確定村莊發展方向,合理規劃村莊布局和規模,有序推進改造提升。對生存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土地利用粗放及規模小、分布散、“空心”嚴重的村組,實施村莊搬遷撤并,規劃布局一批村民集中居住的小區,有計劃地引導零星村莊向中心村或集鎮集中。緊扣鄉村振興主題,加大中心村教育、醫療等基礎設施建設,推動金融服務、公共服務等服務進村莊,努力做到與農村人口變動趨勢及未來長遠發展相適應,實現就地城鎮化。

發揮政策作用打動人。探索謀求破除體制機制弊端,有條件地放開農村戶籍準入和土地、宅基地使用準入,為城鎮科技、資金、人才等資源向農村集聚,為城鎮人口到農村置業興業,帶動鄉村發展提供政策保障,減輕優質勞動力不足給鄉村振興帶來的影響。發揮政策導向作用,落實和完善融資貸款、配套設施建設獎補、稅費減免等扶持政策,將土地拋荒補貼改為售糧補貼,使政策導向作用最大化,確保農民利益。推動城鄉要素自由平等流動,加快形成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的格局,提高農民組織程度,增強農村對青壯年勞動力的吸引力,遏制城鄉差距持續擴大的趨勢。加大對新產業、新業態、農村住房等保險的支持力度,探索開展特色農產品價格保險等新型農業保險試點,推進建立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擔機制,讓村民務農無后顧之憂。(湖南省資興市民政局、衛健局、人社局聯合調研組,執筆:陽小明、瞿文平、凡斌、曾勇飛)

(來源:中國社區報2020.10.23)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