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网站免费永久在线观看下载,激情图片在线播放,亚洲一中文字暮在线播放,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精东传媒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看遼寧如何破解農村養老難題

時間:2020-10-22   瀏覽量:128 次  來源:遼寧日報
【字體:    打印

故土難離,對于很多農村的老年人來說,養老不離開鄉土的傳統觀念深厚。對一些子女不在身邊的留守老人來說,一鍋飯吃一天、一個菜吃三餐的生活方式是生活常態;同時,很多流動到城市的老年人,很難適應城市生活;此外,有些農村老年人收入相對較低,或者缺乏穩定的經濟來源,有養老需求卻無力支撐……

養老問題是當前全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而農村養老既是養老領域的難點、重點和焦點,也是養老領域需要補齊的最大短板。

作為老年人口大省,尤其是農村老年人口大省,補齊農村養老短板,如何破題?近年來,遼寧省圍繞農村養老服務基礎薄弱、養老服務能力欠缺、有效服務供給不足等問題,從突破解決現實困境、精準對接農村養老服務需求入手,加快推進建設農村養老服務體系。

整合養老機構無依老人可安享晚年

樓房、電梯、地熱,每個房間有呼叫器、電視、衣柜,有獨立衛生間、24小時熱水,有活動室、健身區;老人每天有水果、牛奶等間食,開辟了種植、養殖區,讓老人吃上放心肉、菜;鄉鎮中心衛生院定期來為老人進行健康檢查、建立健康檔案,為老人看病開辟綠色通道;健康區、半失能區、失能區分區獲得不同級別的照護……這是黑山縣區域中心敬老院的標配。

然而,幾年前,縣里的敬老院卻并不是這樣。“以前住在平房,自己撿柴火、生爐子、燒炕。”住在黑山縣常興區域中心敬老院的老人李繼全說,新的敬老院“環境好、伙食好,都長胖了”。

黑山縣有21個鄉鎮,整合前每個鄉鎮都有一所敬老院,為近500名集中供養的特困老人提供服務。這些敬老院大多建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八成以上靠火爐火炕取暖,且不同程度存在電路老化、墻體開裂、屋頂漏水、消防設施不完善等問題,雖然經過多次維修改造,但根本問題沒有得到解決。

為徹底改變這種狀況,2016年,黑山縣經過調研,計劃用4年時間,建設3座區域性中心敬老院,輻射周邊鄉鎮,形成覆蓋全縣的機構養老服務體系,實現鄉鎮平房敬老院全部撤銷、五保供養對象全部入住樓房。李繼全就是2016年年底告別了拾柴取暖的日子。今年,第三座區域性中心敬老院——大虎山區域中心敬老院已在4月份竣工,不久老人即將入住。

“我們縣的區域性中心敬老院在保證特困老人供養服務的前提下,也可以進行社會化運營,招募社會養員。等疫情平穩后,我們將嘗試開放活動場所,為所在鄉鎮的老人提供娛樂、助餐、日間照料等服務。”黑山縣民政局局長王巖介紹。

“近幾年,我們相繼整合了30所鄉鎮敬老院,新建6所區域性中心敬老院,并將整合后閑置的鄉鎮敬老院改造為農村居家養老服務設施,滿足農村留守老年人服務需求。”錦州市民政局養老服務科科長李軍介紹,為改善農村因病致貧困難家庭的生活環境,充分釋放農村勞動力,錦州市自2010年以來,致力于連續開展農村困難家庭常年病人托管服務,使近5000個家庭實現“托管一人、幸福全家、兒女減負,出外務工、增加收入、脫貧致富”。將所有農村“三無”老人全部納入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范圍,供養標準不斷提高,并落實了照料護理補貼制度。

“破解農村養老難題,需要多方發力。一方面必須發揮政府的作用,特別是政府在政策制定、資源整合、資金投入和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需要發揮社會力量的作用,滿足多元的養老需求。”遼寧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張思寧認為。

激活社會力量老人享受養老服務不離村

受傳統觀念等因素影響,養老不離村是很多農村老年人的現實需求。老年人去哪里活動、交流問題?日間生活照料怎樣解決?能否享受到助餐、助浴等服務?

打通農村養老服務的“最后一公里”,各地因地制宜,激活社會力量,推進社區、村養老服務站建設,拓展服務內容。

大屏幕放著二人轉,屋里有跑步機、臺球、乒乓球、象棋,室內外寬敞的空間,都可以跳廣場舞……錦州市黑山縣馬圈子村,愛心托老所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站設施齊全。“村里有很多人靠蔬菜大棚為生,忙時村民將老人送到這里,日間照料或者短期托管。”托老所負責人李晶告訴記者,老人可以在這里實現“白天出門就餐、娛樂、接受照料,晚上回家享受天倫之樂”。

這家托老所是社會資本建立的民辦養老機構,依托農村這樣的機構,當地民政部門利用福彩資金,出資購買了部分設施,設立了居家養老服務站,服務于全村居家養老的老人。

在鞍山,村里的老年人也同樣可以享受到類似的服務。

一大早,海城市騰鰲鎮前甘村居家養老服務站就熱鬧起來,來自海城市高坨鎮的老年文化志愿者到村里演出了。演出者是老年人,而觀眾也是村里老人。

服務站是由社會資本投資,利用前甘村小學改造而成的,為全村的老年人提供文化娛樂、供餐助餐、日間照料、洗浴助潔等居家養老服務。其中,為60歲以上老人提供免費洗浴、免費早餐,70周歲以上老人早餐、午餐均免費。

“孩子不在身邊,我和老伴兒平時就在這兒活動,鍛煉身體、看看節目、扭秧歌、唱歌,早上和中午免費吃飯,晚上回家自己做飯,正好也燒炕了。”前甘村73歲的王玉芬老人告訴記者。

海城市耿莊鎮北耿村村委會的樓上,73歲的楊澤民和往常一樣到村里活動室下棋。中午時,大家可以在村委會做飯。感覺累了,還能到休息室床上歇一會兒。

2015年,依托村“兩委”用房,北耿村成立了互助幸福院。“村里為老人準備了米,有時大伙兒也自帶,活動累了自己做飯。兒女臨時出門,如果不放心,老人也可以暫時借住在這里。”村黨支部書記趙玲說。

通過建設農村養老服務互助幸福院,解決了散居的農村特困供養老年人日間生活照料、情感交流、文體娛樂、精神慰藉等問題,方便老人之間互助交流,豐富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促進了鄰里團結、家庭和睦,被稱為“家門口的養老院”。

幾年來,隨著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增多,春種秋收成了農村留守老人、獨居老人、空巢老人的最大難題。

為解決這一難題,2018年年初,岫巖滿族自治縣民政局依托社會公益組織進行試點,將春種秋收服務納入農村居家養老服務范圍,創制“春幫秋扶”農村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模式。在積極宣傳、走訪調查、摸清需求和服務供給的基礎上,設立需求熱線,將老年人的種糧需求和供給服務零距離對接,做到送貨上門、耕種到戶、收糧在田,將助耕居家養老服務送到了田間地頭,有效地解決了留守、空巢、獨居、失能老年人種地難等問題。

鼓勵民辦養老機構突破圍墻限制,開展服務延伸;建設農村互助幸福院、留守老人關愛之家等活動場所;不斷完善各類農村養老服務設施……一系列探索實現了農村老年人離家不離村,就近得到居家養老服務。

破解難題需在轉變思路上做文章

近年來,為加強農村養老服務發展,遼寧省也在全力打造農村養老服務模式的遼寧路徑。

在全國率先建立了農村困難家庭常年病人托管制度,在全國較早開展了農村留守老年人關愛服務工作。全省各地積極新建和改擴建農村、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農村、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覆蓋率達到56.8%,為農村居家老年人提供了日間照料、文化娛樂、助醫等集中式服務以及維修家電、水電費代繳、輔助農活等個性化服務,補齊了農村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供給短板。

“加快發展農村養老服務,需要在以往基礎上有新的突破和創新。為此,必須轉變發展思路。”省民政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在保障對象上,要從單純保障農村特困老年人向為全體農村老年人提供養老服務轉變,根據老年人不同經濟和身體狀況,提供無償和低償服務;在發展布局上,要從偏重發展機構養老向促進發展居家和社區養老轉變,適應農村老年人的生活特點,滿足大多數農村老年人在家養老的實際需求;在服務提供上,要從政府直接辦向政府重點購買服務轉變,政府除了提供適量的基礎性、保障性、示范性養老機構和服務外,主要通過民辦公助、公建民營、購買服務等方式,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在工作推動上,要從單純培育發展向建管并重轉變,深化養老服務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培育具有競爭活力的養老服務市場,建立有效的監管制度。

采訪中,記者發現,不少來自城市的退休老人選擇到農村養老。

“這里環境好、安靜。”在黑山縣的一家民營養老院,88歲的老人李慧芬告訴記者,她家在沈陽,因為肺不好,經常咳嗽,特意選擇了遠離大城市的農村養老院。

為滿足城市人回歸田園的需求,一些農村養老院專門打造了自有“農場”:果園、菜地、養殖基地等。

在盤錦,結合美麗鄉村建設,積極助推民宿旅游與休閑養老融合發展,大力推進“旅游+”互動式異地養老。在大洼區石廟子村、平安村、楊家村等村屯建設民宿,作為旅游養老設施對外營業。同時,從這些民宿中拿出一部分作為農村互助幸福院用房,為農村老年人提供養老服務,在旅游旺季或周末期間,可隨時轉變為旅游民宿用房,為域外游客提供旅居養老服務。

“我國古代就不乏文人雅士向往回歸田園的作品,而很多現代人在城市打拼一輩子,老了也希望通過田園生活得到一種平靜。到農村養老也許會成為一個新的增長點。”一些民營機構負責人表示。

“農村養老要想成為新的增長點,還需要解決相關配套服務提供上的難題,比如如何實現醫養結合等。”張思寧認為。

“我們也鼓勵各地創造多層次、多支柱的養老服務模式,通過深入開展試點、示范或創建活動,不斷豐富符合農村老人實際需求、可復制、可推廣、可持續的養老服務模式,尤其是農村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模式,以點帶面、全面推進。”省民政廳相關負責人表示。

(來源:《遼寧日報》2020年10月22日)

記者:關艷玲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