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 堯 通訊員 楊 敏
今年春節,原本所有人都可以歡天喜地迎接21世紀20年代的第一個春天,然而,突如其來的疫情卻使許多人放棄了與家人團聚的時刻,奮戰在防疫一線。在四川省資陽市社會福利院,就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大多是70后、80后、90后,共同維護著院里幾百位老年人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70后的擔當
在這場戰“疫”中,無人眷戀舒適,即使困難重重,也有人勇挑重擔、奮勇向前。
資陽市社會福利院A1區主任高巧林是個70后,做事認真謹慎。她是同事心中的“工作狂”,也是長者口中的“乖女兒”。疫情防控戰打響時,她毫不猶豫堅守崗位。
疫情讓院里遇到了新問題——老人們的孤獨焦慮情緒有所蔓延。以前,李婆婆的子女幾乎每天都來院看望她,而疫情期間,老人多日見不到家人,工作人員一離開,李婆婆就變得煩躁低落,經常胡思亂想、唉聲嘆氣。
“這么下去可不行。”得知這一情況后,高巧林及時調整服務模式。在和家屬溝通商量后,高巧林調配一名工作人員24小時陪著李婆婆。
由于人員的重新安排調配,院內區域工作量陡然增加。高巧林說:“一位老人的情緒問題不解決好,會影響周圍老人的情緒。工作調配勢必會加大工作量,但關鍵時刻,所有的服務力量都要頂上,包括我!”除了做好本職工作外,她還主動承擔了許多對老人的生活護理工作。
在全院實行封閉式管理期間,回家過年的饒婆婆坐不住了。嫌家里沒人陪,女兒又要帶小孩,說福利院是個大家庭,人多熱鬧、環境好、服務好等,吵著要回福利院住。女兒實在沒辦法,在沒征得院方同意的情況下想把老人送回院。原以為只是求求情、磨磨嘴皮子的事,但在觸碰原則性問題上,碰到了高巧林這顆“釘子”。
“我心里其實特別矛盾,拒絕的話也很難說出口,但我知道這件事有著嚴格的規定,不容我動搖。想到老人失望的樣子,我特別難受,但還是好言相勸,多給老人打打電話,多聊聊天,答應等院里一解禁第一時間就去接他!”
發現困難,解決問題。遇到難事,勇于承擔。資陽市社會福利院的安全運轉,離不開這樣的70后,在院里發揮著中堅頂梁的作用。
80后的執著
“秋慧,謝謝你哦……”一進門就聽到姚婆婆在跟C1區主任陳秋慧道謝,問及緣由,姚婆婆說:“我請她幫我買東西,一天麻煩她好幾趟,真是全靠她了!”因為封閉管理,幫院內長者采購物品也成了工作的一部分,而這些都是80后的陳秋慧利用下班時間干的“免費私活”。
每天2萬步,丈量著陳秋慧的辛苦。為節約時間,她總是想辦法一次轉戰多個地方幫多位老人買東西。因為車輛不能自由進出院,全靠她雙腿來回地跑。每次大包小包的東西提回院里,累得她上氣不接下氣。
有一天,唐婆婆想吃的蛋糕沒有了,她馬上加到自己的小清單里補上。當天下著雨,很冷,街上空無一人,許多店都關門了,陳秋慧四處尋找跑了3家蛋糕店才買到了唐婆婆愛吃的口味,等把蛋糕送到老人的手中已是晚上8點多了。這時,隱隱的胃疼才讓她想起自己還沒吃飯。
作為一名新上任不久的區域負責人,陳秋慧的管理經驗還算不上豐富,但身為80后的她有一股子不怕苦、不怕累的執著。護士出身的她是多面手,疫情期間每天堅持為老人進行生命體征監測、打針喂藥;生活護理也一樣難不倒她,幫老人清理大小便、洗澡、打掃衛生、整理資料……
陳秋慧說:“就把疫情當成一個鍛煉自己、提升自己的考題。”她是一名新管理者,更是一名一線護理員,什么事情都要自己上手干一干,才能知道需要改進的地方。為了把工作做好做細,她總是把上班時間拉得很長。
處于上有老下有小的80后,忙了一天工作,陳秋慧回到家已經很晚,家里等她做的事情還有很多。因為丈夫在外地工作,她必須做到家里家外一肩挑。樂觀的她從不說自己累,她笑著說,困難總是暫時的。
90后的熱情
福利院按上級文件精神啟動老人返院工作,返院的老人需先在院內隔離區觀察14天才能正式歸院。當隔離室需要值班人員時,1997年出生的王萍第一個主動報名,勇敢的小姑娘有自己的思考:“比起護工阿姨,我年輕,身體好,而且護士的專業更符合隔離要求,在做好老人生活護理的同時,還能對老人進行更好的防疫知識宣教,對內能從專業角度更好地做好院內隔離工作,對外培養全能型護士也是福利院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關鍵時刻,讓我上吧!”
就當地出現的確診病例綜合分析以及新冠肺炎傳播途徑和潛伏期長的特性,返院隔離老人風險尚未可知,而福利院老人多為群居,人員密度大,所以,隔離工作尤為重要。
同為醫務人員,王萍內心對支援武漢醫務人員的職業使命感十分崇拜。這一次,她被分配負責7位老人的隔離照顧。隔離當天,王萍詳細詢問了7位老人的接觸史,穿戴隔離衣做好抽血送檢。在隔離期,她每天帶著老人們一起鍛煉,仔細為她們量體溫、量血壓做記錄,守著她們吃完每餐飯,深夜起來為她們蓋好被子。7位老人換下的衣物、床單被套都靠王萍清洗晾曬,內衣襪子要用手一遍遍搓洗,每次洗完7位老人的衣服,她都累得直不起腰……她說:“隔離期間,院領導給了我充分的信任,我相信一定能完成好這項任務。”
張婆婆急切地問她,什么時候能出去走走曬曬太陽。她便會給張婆婆一個安慰:別急,快了,有我陪著你,我們一起去陽臺上曬曬獨家太陽。
最讓王萍感動的是,她隨口一說肩膀不舒服,朱婆婆卻聽者有意地給她捏捏肩,鼓勵她:“你還是要休息好,不要那么累,看著心疼呢。”王萍感慨:“我記得,一位作家曾寫過,什么時候你能跟一個老人安安靜靜地待一個下午,然后,饒有興致地聽他講完,他這精彩或又不精彩的人生故事,那這個時候,就說明你已經長大了。”更何況是和7位不同的老人,王萍的成長仿佛就在一瞬間,因為明白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道理,所以才熱愛現在的工作。
不同的年齡,相同的使命,沒有驚天動地的感人事跡,卻有著不屈不撓的堅守精神。為了春回大雁歸,疫情終將過去,福利院的春花開得格外早。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