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紅新
陜西省渭南市兒童福利院成立于2004年,是該市唯一集養護、教育、康復、安置于一體的兒童福利服務機構,養育孤棄兒童181名,其中,95%為重度殘疾。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至今,在院孤棄兒童和職工無一人感染。該院采取了哪些措施才能守住這一方健康凈土?筆者深入該院探尋背后的原因。
未雨綢繆,擋住外來疫情
1月21日,福利院醫療健康中心主任張蕾在院門口張貼了一則通知:“為防止疫情傳播,福利院暫停所有外來人員入院、來訪。”這比武漢封城還早了一天的通知,源自張蕾的職業敏感性。12年的工作經驗讓張蕾在通過電視得知疫情信息后,第一時間認識到:擋住外來輸入性病毒,是第一道防線。
“聽了張主任的建議后,我們當即做了緊急部署,采取封院管理,并召開會議研究制定了7條防護措施。”福利院院長雷宏文介紹,在啟動二級防控應急預案的基礎上,院領導班子連夜召開院務會,傳達學習《陜西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操作方案(試行第一版)》和陜西省民政廳的緊急通知,“我們按文件要求查漏補缺,進一步完善了防疫措施。”
1月27日,福利院將防控應急預案升級為一級,在院大門口和兒童養育樓前拉起警戒線,采取最嚴格的全封閉隔離管理措施,即39名職工不回家,不和外界接觸,切斷疫情傳播的人員輸入途徑。
為了孩子,他們堅定“逆行”
兒童養育樓全封閉隔離管理的決定一公布,全院職工就踴躍請纓參戰,決心書、承諾書……貼滿了辦公樓的大門。
最早提出封院管理建議的張蕾便是其中之一。“疫情來襲,福利院的孩子比我自己的孩子更需要人照顧,我必須留下來和孩子們在一起。”她在決心書上這樣寫道,并帶領全體在院醫護人員扛起181名孤棄兒童的防疫責任。
渭思(化名)是今年6月即將參加中考的初三男孩。全班第4名、全年級第14名的好成績,讓福利院“爸爸媽媽”非常驕傲。但是因為疫情防控,福利院給渭思約的補習班被取消了,志愿者到院單獨輔導也不能來了,學校給初三開學的日子遲遲未定。這讓上進心強、性格靦腆的渭思著急上了火,不但嘴角起了一串水泡,舌頭還生了潰瘍吃不成東西。這些全被學生中心的老師黃會勤看在眼里。雖然人手緊張導致黃會勤忙起孩子們的照料工作時無暇顧及其他,但只要有空閑,她就會給渭思做加餐、夜宵,并默默放在渭思的書桌旁。蛋羹、細湯面、牛肉粥……渭思在黃會勤的照料下,漸漸放平了心態,投入到緊張的備考復習中。
嬰兒班班長皇菲家在南方,已經5年沒有和父母團聚。本來打算春節回老家過年的她,在看見封院通知后,直接從火車站搭乘出租車返回院內,要求上一線抗“疫”;幼兒班班長翁詩茹是95后,本就是孩子的她在院內人手緊缺的情況下,也申請留院,成為更多孩子“求抱抱”的母親;海娟是在福利院長大的殘疾姑娘,她也決定留下來照顧弟弟妹妹,在封院期間克服身體障礙勇挑重擔……正是這樣一群可愛的人,他們離開家人,義無反顧地堅守一線。其間,先后有5名同志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
全力投入,若有戰戰必勝
“截至目前,全院無一例感染。這得益于我們快速反應、科學研判、果斷決策、全員行動、全力投入,以及若有戰、戰必勝的信心和決心。”雷宏文說。
該院全面落實“一增一減、兩區保障、三級防護”措施。“一增一減”即增加兒童飲食營養、喝水次數,增加兒童鍛煉活動時間,增加洗手、通風、測溫次數;減少日常工作環節、簡化工作程序,減少行政值班人員進入兒童生活區查房次數。“二區保障”即設立醫學觀察區和返院兒童觀察區,以便將感冒生病兒童及時隔離觀察。“三級防護”體系指在大門口進行進出人員登記、體溫檢測和消毒;設立消殺區域,對進出人員的鞋、手、隨身物品消殺;設立更衣區,穿著防護服后才可進入兒童生活區。醫護人員口罩每4小時更換一次,兒童生活區每日2次用消毒液拖地,每個樓層的紫外線空氣消毒機定時啟動。
福利院還對兒童伙食進行了調整,按照“清淡飲食、合理搭配、少量多餐、科學營養”的原則供應,并增加每日兩次水果加餐。
考慮到職工和兒童長期處于封閉隔離的生活空間,思想上、心理上容易產生煩躁、郁悶等,福利院還安排在院心理咨詢師開展心理輔導,穩定緩解他們的不安情緒。
后勤保障,在外圍做好應援
福利院還適時成立了“服務一線后勤組”,在外圍做好應援,解決一線防疫人員的后顧之憂。
張俊娥被孩子們稱作“廚房媽媽”。疫情防控期間,她帶領廚房班姐妹,為醫護人員和孩子們提供了科學全面的營養飲食。馮軍杰負責安全保衛、電力消防、物資收發等多項工作,細心細致地守護院內的安全。楊大森是90后退伍士兵,在疫情防控中發揚能吃苦、能戰斗的軍人本色,哪里需要哪里就會出現他的身影。
家里有難事急事,需要物資采購、老人陪護、送醫送學……“服務一線后勤組”就第一時間支援,成為全院職工的“娘家人”。
雷宏文說:“目前,渭南新冠肺炎病例連續數天零增長,但這并不等于零風險。我們會堅決克服麻痹松懈思想,保持高度警惕,做到守土有責、守土擔責、守土盡責!”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