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馮 佳
隨著城市化發展,一個社區管理多個物業小區的情況尤為普遍。“大社區可能由商品房小區、城中村、單位家屬區、新農村小區等組成,居民家庭條件、文化層次、需求愛好差別很大,共同利益也相對較少,很難從社區層面來營造治理共同體。”江蘇省無錫市濱湖區民政局局長宋曉裕表示,大社區帶來的治理難題不容忽視。為了讓這些小區居民在社區治理中有獲得感、幸福感,積極參與社區治理,實現社區的共建共治共享,2019年底,濱湖區實施以小區為單位、“六建五協同”為主題的社區治理創新實踐。
把治理做細,將社區部分職能延伸至小區
“在社區治理過程中我們發現,不少社區自治、協商的活動和議題,做到后來就沒了下文。”2018年濱湖區河埒街道成為民政部50個社會治理動態監測平臺及深度觀察點之一,水秀社區黨委書記尤靜娜坦言,在實施社區治理時發現,大型社區居民參與度、共識率普遍不高。
規模較大的社區服務中心,管理著周邊多個居民小區。社區召集討論關于某小區垃圾站點設置、停車位改造等具有很強的地域性議題時,全社區各個居民小區的代表都會接到通知。雖然都是一個社區,但因不涉及自身利益,小區住戶普遍對其他區域的事情不關注。
“區民政局做的社區治理居民參與度調查發現,有些大型社區居民參與率只有2%左右。我們一直在思考怎么提高居民參與率,實現社區共建共治共享。”濱湖區民政副局長顧文澤表示。
2019年底,濱湖區探索“六建五協同”推進小區治理,創建江蘇省現代社區治理創新實驗區。將社區治理的平臺下沉至小區,構建“六建五協同”治理模式。
六建,即建小區黨總支(聯合支部)、金鄉鄰理事會(志愿者協會)、樂齡驛站(友鄰客廳)、友鄰基金、居民自治組織、智慧平臺。五協同,即社區黨建協同推進、公共事務協同落實、小區議題協同解決、居民服務協同供給、睦鄰文化協同營造。
把社區服務半徑縮小,將難題解決在小區
“通過做實小區治理,提高小區內部組織化、運行透明化程度,可以將基層問題進一步化解在小區、化解在社區,找到社區居民需求的最大公約數,激發居民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的熱情。實現對社區治理單元的再優化、社區治理功能的再分解、社區治理資源的再分配,有利于破解‘社區大、自治難’的問題。”濱湖區副區長徐新宇表示。
比如,新農村小區居民根據以前的生活習慣,把小區綠地變成小菜園,社區發現問題后就要跟居民協商如何整改。
“我們根據居住相鄰、興趣相近、就近集中、便于管理的原則,通過黨員自薦和群眾推薦相結合,在小區中組建二級理事會——金鄉鄰理事會。根據民情需求設置議題,實現‘大事居委議,難事小區議,小事樓道議’,將一些細小的問題通過二級理事會主動發現、及早解決,從一定程度上減少社區工作量。同時提高了基層治理的有效性和精細化程度。”尤靜娜說。
“社區事多人少,承擔的行政性事務多達200多項。基層社會管理只有和居民自治相結合,引導居民關心、支持、參與社區公共事務,才有可能落到實處。這也高度契合中央提出的‘打造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精神。”顧文澤表示,大社區難以在不同需求中求共識,而同一小區的居民社會階層趨同,訴求一致,營造治理共同體要容易得多。
夯實治理基礎
打通社區服務“最后一公里”
目前,濱湖區選取27個小區作為試點單位。每個試點小區建立小區黨總支(聯合支部),安排一名駐點社工,兼任黨建指導員,長期駐扎在友鄰客廳(樂齡驛站),友鄰客廳承載公共服務、小區議事、居民活動以及愛心餐廳分餐點等功能。
駐點社工指導小區居民成立金鄉鄰理事會、友鄰基金、智慧平臺;組織黨組織活動、成立居民社群、收集民意等。
近期,濱湖區還將出臺《小區公共服務清單》,規范小區辦理老齡、準生等證照,核發低保、救助等工作。推動公共服務、專業服務和志愿服務三者結合,切實把小區服務做到樓道里、做到老百姓家里,打通社區服務“最后一公里”,解決社區服務中的痛點、難點問題。
“濱湖區300戶以上的小區達188個,集聚了85%以上的人口,只要把這188個小區治理好了,濱湖區社區治理的基礎自然就扎實了。自治、德治、法治相結合的社區治理共同體形成后,睦鄰友好、鄰里守望等功能得以更充分發揮,社區的生活環境尤其是人文環境會大為改善,居民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也會顯著提升。”宋曉裕說。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