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 銘
黨的二十大提出,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勵共同奮斗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去年以來,位于武陵山腹地的湖南省懷化市奮力建設忠誠民政、有為民政、安全民政、規范民政,以民生改善凝聚振興革命老區發展共識,把群眾關鍵小事當成心頭大事,一手抓實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一手提升基本社會服務的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在增進民生福祉、促進實現老區群眾共同富裕中彰顯民政擔當作為。
守住民生底線 擦亮幸福底色
越是“沉默的少數”,越需要格外關愛、用心幫扶。懷化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張松說,懷化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通過完善社會救助制度,推進社會救助信息化、規范化、溫情化改革創新,在困難群眾精準救助、主動救助上提升能力,確保基本民生保障兜住底、兜準底、兜好底。
家住辰溪縣長田灣鄉老屋臺村的老瞿,妻子患有精神疾病需要長期治療,兩個孩子都在上學,一家四口的開銷全靠他打零工支撐。得益于該縣建立的以社工、網格員(組長)、樓棟長、黨員為主體的“救助四員”入戶主動發現機制,老瞿家很快按照政策被納入低保救助范圍,還通過黨員聯戶、幫扶資源對接渡過了生活難關。老瞿說,低保讓一家人不僅有了基本保障,更增強了面對困難的底氣和信心。
重點人群監測預警通過信息化手段和資源消除救助盲區,讓精準救助更及時。麻陽苗族自治縣高村鎮中寨坪村的低保對象譚某一家四口都是殘疾人,妻子患腎病住院后,家庭生活陷入困境。民政部門通過數據預警發現這一情況后,由村干部協助譚某到鎮“一門受理、協同辦理”平臺申請辦理臨時救助,解了燃眉之急。
守住底線,護住幸福。從瞄準需求到分類救助,從“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懷化市通過推動社會救助高質量發展,讓黨和政府的民生厚度、政策溫度得到最大程度體現——
2022年,全市穩妥推進社會救助擴圍增效,累計發放低保資金4.77億元、特困供養資金1.48億元、殘疾人兩項補貼9413.5萬元;加大冰凍災害救助力度,安置生活無著流浪乞討及滯留人員1000余人,為1.64萬名困難對象發放一次性補貼,為全市2萬余名分散供養特困人員發放防寒過冬物資,以民政之為護大局之穩。
保持兜底保障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去年以來,懷化市對預警的4.12萬人的信息進行分類摸排,新納入低保1.77萬人;拓展社會救助方式,對分散供養特困人員100%簽訂照料護理服務協議,實施政府購買照料護理服務;對困難家庭實行上門探訪、分類幫扶,為保障好城鄉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提供有力支撐。
緊貼“一老一小” 提升關愛服務
家家都有小,人人都會老。懷化不斷健全“一老一小”服務體系,用一項項暖心舉措、一次次貼心服務,增強群眾幸福感。
從去年4月開始,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渠陽鎮飛山社區的居民們有了新去處,功能齊全的社區日間照料中心成為了大家拉家常、參加活動的“幸福驛站”。居民佘奶奶說:“這個中心辦得及時,為我們老年人提供了休閑、助餐、助醫等服務,各方面服務都很熱心周到,大家對這里的評價很高。”
正是通過構建場景個性化、人群精準化、服務專業化的基本養老服務體系,懷化市有效打通了養老服務末梢神經。去年以來,全市從推進街道(鄉鎮)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全面建設、城市社區養老服務設施擴面覆蓋、農村互助養老服務設施補短板三個方面,推進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完善智慧養老服務大平臺功能,建成“15分鐘社區養老服務圈”;設置8600多名農村“叫醒服務員”,對2.9萬多名農村特殊困難老年人開展“日查看、周探視、月服務”。
未成年人關愛保護剛柔并濟。鶴城區聚焦未成年人生活、學習和成長進步,建立集家庭調解室、緊急庇護室、兒童活動室、殘疾兒童康復功能室、紅色影院及慈善愛心超市于一體的未成年人保護中心,在鄉鎮(街道)建立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站,在村(社區)設立未成年人關愛網格小組,形成了多元有效的關愛服務網絡。新晃侗族自治縣引入社會力量開展救助幫扶、心理疏導等服務,利用當地民俗節會、坳會開展未成年人保護法宣傳活動。
“一老一小”系民心,一枝一葉總關情。據介紹,今年懷化將建立基本養老服務清單,制定農村互助養老服務設施管理標準,進一步探索農村互助養老可持續發展機制。持續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保護工作,提高孤兒和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基本生活保障標準,依托“五社聯動”機制提升未成年人關愛服務水平。
創新基層治理 賦能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經之路。懷化緊扣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充分發揮民政職能,激發基層內生動力,為鄉村振興凝聚更多動能。
鄉村善治,惠及于民。洪江市黔城鎮茶溪村打造慈善愛心超市,定期召開積分評審會為村民評分、記分,激勵群眾向上向善、熱心公益。村民們說,積分兌換機制讓大家互學互比互促,激發出共建美好幸福家園的熱情。小積分兌出鄉風文明大變化,是洪江市以基層治理創新賦能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該市在218個村(社區)推廣鄉賢理事會、和事理事會、鄉風文明理事會與農村產業協會以及村級社會組織的“3+1+X”發展模式,孵化培育志愿者協會、關心下一代協會等社會組織1022家,有效促進了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基層治理“軟實力”在懷化鄉村正發生著“硬改變”。針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施易地搬遷建成的330個集中安置點,全部設立便民服務工作站。對符合條件的4個大型安置區成立社區居委會,因地制宜組建紅白理事會、經濟發展互助會、關心下一代協會、志愿者協會等自治組織,制定管理制度和自治公約,形成以黨組織為核心、業主委員會為主體、群眾互助組織為補充的基層治理組織體系,推動安置社區形成守望相助、幸福和諧的鄰里關系。
搭建便捷議事平臺,懷化探索接地氣、聚人氣的民主實踐,實現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在中方縣中方鎮龍井村,由村黨組織領導、村民委員會指導、村民議事會主導、村務監督委員會監督的議事協商機制,采取議事廳和屋場會、院落會、庭院會等固定議事與靈活議事相結合的多樣議事協商方式,解決了村民生活用水困難、垃圾固定投放點設置、停車亂象、衛生費收取難等問題。村黨支部書記曾小軍說,隨著民生實事接連落地,村民錢包越來越鼓,生活環境越來越好,鄉村振興活力越來越高。
民政工作處在為民解難、為民服務的最前沿,懷化民政以一個個改善和保障民生的小切口為支點,撬動民之所急、民之所需,讓民生實事一件件兌現,讓群眾幸福一點點變現,讓黨和政府的關心關愛暖到了群眾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