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黃 瑤
不斷滿足億萬農村老年人對美好生活的期待,讓“老”老鄉及其家庭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是黨和政府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近年來,各地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養老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為指引,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深入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構架農村養老政策的四梁八柱,探索各具特色、行之有效的農村養老服務改革和實踐,農村養老事業邁出堅實步伐,確保“老”老鄉并肩齊行奔小康。
強化黨建引領凝聚農村養老服務合力
發展農村養老離不開黨的引領推動。一些地方的實踐表明,強化黨建引領,推動黨的建設與農村養老服務事業有機結合、深度融合,能夠有效凝聚起破解難題、助推農村養老服務發展的強大合力。
在江西省新余市,“黨建+頤養之家”遍地開花,“黨建+農村養老服務”工作被納入縣鄉黨委書記述職評議考核和村黨組織書記“雙述雙評”內容,并不斷完善督導考核機制。這種模式有效解決了農村空巢、留守等老年人一日三餐、精神慰藉、基本醫療等服務需求。江西省各地紛紛以“黨建+農村養老服務”為抓手,積極推動農村養老服務發展,形成了省-市-縣-鄉-村五級書記共抓農村養老服務的工作格局。目前全省已有2100余所農村互助養老服務設施與黨群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文化活動中心融合建設,進一步鞏固黨的基層陣地。
浙江省加強公建民營養老機構的黨建工作試點,以“黨建強”促進“服務強”,以“黨建紅”造就“夕陽紅”。同步推進機構黨建,設置單一型黨支部、雙向型黨支部和混合型黨支部,發揮黨員教育管理、聯系服務老人、民主協商議事、民主監督管理等作用,以組織生活讓老年人強化歸屬感,以思想工作讓職工強化信賴感,以定期匯報讓經營者強化責任感。推動機關、農村、“兩新”組織中涌現的先進黨支部與養老機構“1+1”結對共建。先進黨支部每季度對養老機構幫助指導黨建,開展紅色服務,解決機構運行和老年人實際困難。
機構提質增能盤活區域養老資源
近幾年,我國以促進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為目標,以提高資源優化配置為落腳點,大力實施特困人員供養服務設施(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推進區域養老中心建設,從而實現了讓農村老人就近就便享受專業優質照料服務。
以江蘇省為例,當地持續深化農村特困供養機構體制改革,在部分地區推進農村特困供養機構縣建縣管,優化縣域范圍特困供養機構運營管理體制。全面實施農村敬老院“三有三能六達標”工程,加強護理型床位和照護單元建設,全省農村敬老院護理型床位總數達到8.1萬張,近700家農村敬老院基本具備農村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功能,社會老年人住養人數達到1.93萬人。
自2018年起,河南省加大省級財政投入,實施了敬老院安全、清潔、溫暖、文化、醫療康復“五大工程”,為全省敬老院配齊了煙感報警、視頻監控、智慧用電監管、緊急呼叫系統,灶具、油煙機、冰柜、洗衣機等廚衛設施共14類18000多件,2020年下達6425萬元,為各地配備康復床和護理設備。
浙江省海寧市從“十二五”時期就率先實施公辦養老機構改造提升三年行動,市、鎮(街道)累計投入4億多元,新建、改擴建12所公辦養老機構,通過內設醫療機構、與醫療機構毗鄰建設、簽約合作等方式全部實現醫養結合。
浙江省松陽縣以全省實施農村敬老院三年改造轉型工作為契機,將全縣特困人員統一安排在縣養老服務中心集中供養,提升特困人員生活質量;將原有的鄉鎮敬老院整合改造用于鄉鎮級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或社會化養老院,充分盤活國有養老資源。
江蘇省啟東市打破原有的“一鄉一院”布局,積極探索區域性中心敬老院發展模式,以硬件單元化、環境花園化、生活多樣化、管理規范化的“四化”要求為目標,從行政區劃、老齡人口數、地理位置、交通條件等多方面考慮,按照每院規劃床位150-200張、占地20-40畝標準,通過新建或改擴建的方式,將每所區域性中心敬老院建設成為集公費、自費養老為一體,養老、娛樂、學習、康復、生產等多種服務功能于一身的現代化農村養老示范中心,這不僅優化了資源配置,也有效改善了敬老院服務質量。
面對農村敬老院運轉難、發展難、提升難、空置率高的困境,四川省深入推動農村敬老院改革創新。在發展定位上,推動敬老院向農村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轉變;在服務對象上,推動特困老年人兜底保障向服務社會老年人轉變;在服務內容上,推動敬老院由單純的生活照料向醫養融合、文體娛樂、精神慰藉等高質量服務轉變;在運營方式上,推動敬老院由單一政府主辦向公建民營、民辦公助等社會化方式轉變。
助力脫貧攻堅,拓展老年照護服務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中,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廣大農村,最顯著的短板在失能失智、特困供養對象、高齡獨居、低收入家庭等農村困難老年群體,滿足他們的照護需求是重中之重,因此多地拓展了各具特色的老年照護服務。
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南部的四地州共有22個深度貧困縣,貧困村1962個、建檔立卡貧困戶162萬人。2020年起,當地堅持以政府為主導,在鄉鎮政府駐地建設農村幸福大院207個,重點向低保戶、貧困戶、重病重殘等五類困難老年人提供基本照料服務,包括衣、食、住、醫、娛,通過集中照護模式就近就地解決農村困難老年人生活照料問題。
作為敬老院功能的補充和延伸,新疆農村幸福大院項目以南疆四地州為重點,做到深度貧困縣鄉鎮全覆蓋、農村有需求困難老年人全覆蓋。值得一提的是,農村幸福大院管護人員大多來自貧困戶家庭,通過就業促脫貧,進一步鞏固了脫貧攻堅成果。
四川省以敬老院為載體,進一步拓展了服務對象范圍,“無償”供養建檔立卡貧困家庭中的失能失智老年人,“低償”供養低收入家庭中的特殊困難老年人,取得了“托養一個人、解放一群人、幸福一家人”的養老扶貧新成效。
在江西省興國縣,失能特困人員過上了有尊嚴、有質量的晚年生活。各鄉鎮開展精準識別工作,確保不漏一人。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將失能半失能特困老年人集中到公建民營的縣級照護中心,將農村特困老年人的供養經費、經濟困難的失能老年人養老護理補貼等經費,直接轉為集中供養護理費用,并采取以獎代補形式,給予每個失能型床位200元/月、半失能型床位100元/月、自理型床位40元/月的經費補貼,保障養老機構實現盈利。同時,照護中心還適時對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社會交往和臨終關懷等服務。
云南省陸良縣聚焦農村留守老人、空巢、獨居、失能、高齡老年人普遍存在的“做飯難”“吃飯難”問題,打造了老年幸福餐桌。這種模式依托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為70歲以上老年人和70歲以下獨居、失能老年人提供每日兩餐、每餐一葷兩素一湯的就餐服務,采取政策補一點、社會捐一點、個人出一點的辦法解決老年幸福餐桌建設、運營問題,還為老年幸福餐桌服務點設立了政府公益崗位。
探索互助養老,提升老年人關愛質量
隨著進城務工就業人數的不斷增長,農村留守、空巢、獨居老年人養老難題十分突出。多部門聯合部署加強農村留守老年人關愛服務工作,各地進行了形式多樣的探索實踐。
作為熟人社區,農村有鄰里互助傳統,山東省以幸福院建設為抓手,支持建設村級農村幸福院,將農村幸福院納入農村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和養老服務專項資金補助范圍,通過新建式、改建式、嫁接式、嵌入式四類方式進行投建。在運營機制上,充分考慮村集體經濟狀況和農村老年人意愿,在村民互助服務和村委會集體管理基礎上,在有條件的地方引入專業服務機構進行連鎖化托管運營;建立資源統籌機制,鼓勵引導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愛心人士捐資、捐物、捐服務。
福建省已累計投入30億元建成10035個農村幸福院。該省創新運營管理,推進幸福院實施民辦非企業登記試點,由村黨支部書記兼任理事長,由有能力的熱心老人任常務理事長、秘書長,充分依靠村級黨組織建好、管好、做活村級互助幸福院。
在南京市,當地探索建立了農村地區低齡助高齡的養老志愿服務體系,并建成全國首個市級養老服務時間銀行;蘇北部分縣區通過建設“農村養老幸福小院”等方式,探索農村地區鄰里守望、互助養老試點;蘇州引導慈善組織、慈善基金參與,引入信托公司設立慈善信托,捐款定向用于農村地區居家社區長期照護服務項目,為農村地區貧困、弱勢老年人提供基本養老服務。
重慶市渝北區則依托社工組織建設了一支流動的養老隊伍,在全區50個農村互助養老點定期開展流動養老服務。協助農村互助養老點建立“助老員+互助養老+流動養老”相結合的養老服務模式,以流動方式為各個養老點建立積分制度、設置興趣小組、建立志愿者隊伍等常態化活動機制。開展老年人需求調查,定期舉行集體生日活動、節日慶祝活動、廟會活動,形成農村良好的養老助老氛圍,增強老年人幸福感和獲得感。
在四川省珙縣,一份“四方合約”讓分散供養特困老年人、留守(空巢、獨居)老年人等各類困難老年人感受到了濃濃的關懷。根據村委會、村老年協會、助老巡訪員、老年人“四方”簽訂的《助老巡訪愛心合約》,村委會負責協調保障、指導監督,村老年協會負責推選積極性高、服務意識強的低齡老年志愿者擔任助老巡訪員,老年人應當向助老巡訪員提供真實信息,助老巡訪員須每周上門巡訪和電話巡訪分別不少于2次,提供代購、代辦、助醫、愛心陪伴、安全排查等服務,收集老人的養老服務需求,宣傳養老服務政策等。目前,全縣5380余名老人享受到了巡訪助老服務。這種小成本的養老模式,讓留守空巢老人的生活有人關心、生病有人過問、訴求有人傾聽、求助有人幫忙,極大地改善和提升了留守空巢老人的生活質量。
賦能鄉村振興,推動城鄉養老融合發展
我國城鎮化進程加快發展,加快培育農村養老市場,鼓勵城市養老服務資源支援、輻射農村,統籌城鄉養老服務均衡發展、一體化發展,是提升農村養老服務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鄉村振興戰略的要求,各地積極作為,開展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實踐。
江蘇省發揮社會力量專業化優勢和市場機制作用,努力構建城鄉養老服務一體化發展新格局。鼓勵引導連鎖化、品牌化養老服務企業開拓農村養老服務市場,加快城市優質養老服務資源向農村拓展延伸。對在農村地區連鎖經營的養老機構和居家養老服務組織,給予財政一次性獎補并發放運營補貼。全省共有194家特困供養服務機構開展公建民營,占全省總數的20%。結合美麗鄉村建設,鼓勵鄉鎮和涉農街道改善農村養老服務基礎條件,引入大型養老機構和醫療機構運營托管養老設施,有效提升農村地區養老服務水平。
在廣東省云浮市,特困供養機構公建民營改革深入推進。當地將公辦養老機構統籌打包給專業機構統一運營。機構在承接項目后,要對原養老機構的每張床位投入不低于5萬元進行硬件和軟件的升級改造,并且根據實際情況合理配備工作人員,開展為期30年的運營管理,養老機構將負責兜底政府特困供養人員,其他床位則可用于招收社會老人,維持運營。
杭州市通過搭建涵蓋五大平臺的市級“互聯網+養老”平臺,為農村低收入高齡及失能老年人開通電子養老卡及全域通用電子貨幣“重陽分”,老人既可用于居家養老上門服務,也可帶入各類養老服務機構用于床位費及護理費等。手機端實時查詢周邊村級養老設施,點單式預約助餐、助浴、代辦、康復等53項服務,徹底打破城鄉區域壁壘,目前已有13.19萬特殊困難老年人開通養老服務專戶,農村地區占比三分之一以上,累計發放8000多萬重陽分。
位于城郊接合部的上海市閔行區,利用農民宅基地房改造農村版長者照護之家,委托第三方專業團隊運營,并按照全區統一的養老機構照護標準執行。同時,對外開放養老設施與服務資源,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潔等專業化照護服務。由于床位規模限制,農村長者照護之家難以復制專業養老機構的平衡運營成本路徑,因此閔行區探索“自助+互助+資助”的養老服務模式,在市級給予每床1萬元補貼的基礎上,區、鎮兩級財政再給予每床4萬元的建設補貼以及每床1萬元的運營補貼,村級集體經濟給予每床每年5000元-12000元的運營補貼。為夯實農村老年人的支付能力,采取“長護險補助一點、老宅出租收入支持一點、老年人子女補貼一點”的支撐機制,走出了大城市養老新路子。
結束語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上升為國家戰略,這為發展農村養老事業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前進方向。未來,農村養老服務還需添把柴、加把火,下更大的力氣、花更多的功夫,把短板補齊、弱項增強,讓政策更接地氣,助力“老”老鄉在小康路上闊步前行。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