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柳 旭
騰訊公司和騰訊基金會結對幫扶廣西47個國家掛牌督戰貧困村之一的大崇村,“騰訊為村”創始人陳圓圓把幫扶重心錨定在高居山巔且只有8戶人家的龍布屯,目前正緊鑼密鼓地打造一個夜晚看星空、早晨看日出的網紅旅游景點,這里承載著大崇村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希望。
“山一座連一座,道路狹窄蜿蜒,急彎一個接一個。”這是騰訊集團高級政務專家、為村平臺創始人陳圓圓對大崇村的第一感受,雖然從事農村工作已經超過10年,但當她走進這個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都安瑤族自治縣的貧困村時,內心依然受到了強烈震撼。
全村17個村民小組、32個自然村(屯),現有村民416戶、1851人,人均耕地不足0.5畝。截至2019年底,村里依然有98戶、590人尚未脫貧,貧困發生率超過30%,脫貧攻堅時間之緊迫、任務之艱巨超乎想象。
用資源撬動資源,把有限的資金花出“效果”
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緊要關頭,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對工作難度大的縣和村掛牌督戰”的重要指示精神,廣東省第二扶貧協作工作組動員組織大型企業和社會組織利用資金、人才、技術等優勢,結對幫扶廣西47個國家掛牌督戰貧困村,與大崇村結對的正是騰訊。
為了深入了解大崇村的情況,今年4月中旬,作為本次結對幫扶項目負責人的陳圓圓,跟隨廣東省第二扶貧協作工作組到村里進行了實地調研。
村里對結對幫扶期望很大,但在看了一些項目后,陳圓圓覺得都不太合適,體現不出騰訊特色和優勢。在縣里、鄉里開會的時候,在村里看點的時候,她始終都在盤算著怎么才能把這筆錢花出“效果”。
“‘兩不愁’已經實現了,‘三保障’政府也正在加大投入。”陳圓圓告訴記者,在與都安縣政府相關負責人溝通的過程中,對方也認為,企業扶貧就應該做政府想做但沒有精力做、也做不好的事。
“有共鳴,這一點讓我很興奮。我們做項目的原則是用資源撬動資源,通過授人以漁實現可持續發展,這樣的資金投入才能發揮最大價值。”作為一名在騰訊工作了16年的老員工,陳圓圓覺得,一直以來,推動公司持續推出用戶喜愛產品的制勝法寶,就是“一切以用戶價值為依歸”的經營理念,這個理念如果上升到國家層面正是習近平總書記說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在與當地干部交流的過程中,陳圓圓聽說村里有一個龍布屯特別困難,雖然屯里只有8戶村民,但按照“決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地區、一個貧困群眾”的要求,當地政府還是投入100多萬元,修了一條十八彎的山路通到屯里,由于彎道太多,項目資金出現缺口,目前還未完工。
“十八彎的山路和我‘共振’了一下。”陳圓圓告訴記者,憑著多年的職業敏感性,當她聽到這個項目時,立刻條件反射般地問當地干部那里風景怎么樣,有沒有照片。當她從對方手機屏幕上看到一張在山頂拍攝的日出照片時,一個大膽的想法浮現在她的腦海里。
破解周期、成本、質量的“不可能”三角
“來龍布,住客棧,觀星空,看日出!”陳圓圓覺得,依托當地無污染、原生態的自然條件,打造一個網紅旅游景點應該是不錯的主意。
但是從4月中旬與大崇村建立結對幫扶關系算起,到10月17日國家扶貧日,時間只剩6個月,陳圓圓能否將她的想法變成現實?騰訊能否交出一份社會力量參與脫貧攻堅的合格答卷?在當時看來,除了風景和道路是現成的,其他都是未知數。
“首要任務就是建客棧。”但是村里的房子都是普通磚房,沒什么特色。陳圓圓想起曾經看到一些地方搞過“集裝箱”公寓,建筑主體都在廠家定制,村里只要解決土地和地基問題就行,“集裝箱”公寓做好后運到現場架在地基上,再接通水電就可以使用了,成本低、周期短、好操作、見效快。
“網上有很多供應商,我們一家一家比價。”陳圓圓告訴記者,有一個安徽供應商聽說我們做的是扶貧項目,比較感興趣,說要過來看看道路條件。就這樣,她在4月底就把設計團隊、供應商都叫到了現場。
“那天,大家頂著烈日爬山1個多小時,一邊體會游客的狀態,一邊感受整個線路是否合理。當爬上山頂時,普遍感覺身體已被掏空,好在對風景都很滿意。”陳圓圓告訴記者,在山頂上,一名當地干部說,他們天天在這里上上下下,滿腦子都是“兩不愁三保障”,從來沒想過這里美不美。
“供應商聽了我對這個項目的預算后覺得我在開玩笑,我跟他說,我從來不會因為兜里有多少錢,就只干多少錢的事。”陳圓圓說,這家供應商在深入了解村民們的生活狀況后,不僅以很低的價格接下“集裝箱”客棧的訂單,還贈送了全套水電路和家具。
“這可能就是情懷吧。”陳圓圓說,她喜歡做有情懷的事,也喜歡與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事,她的任務就是點燃大家的熱情,讓大家都參與進來。“我們做公益項目要動用騰訊的核心能力,讓大家知道,公益不是以花錢為目的,而是以解決問題為目的,我們首先要做的是為村策劃設計,然后才是整合資源為村建設、指導基層干部為村運營,這樣其實并不需要花太多錢,就可以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再加上騰訊在互聯網傳播、營銷以及公益領域的長期積累,一定能夠將不可能變為可能。”
深挖鄉村旅游
背后的文化附加值
客棧建成后,靠什么吸引游客?讓人花錢到一個貧困村旅游,總要給人家一個理由。除了優美的自然風光,深厚的人文底蘊顯得至關重要。在陳圓圓看來,項目無論規模大小,立意一定要高。
“有一次,我們來大崇村時正好住在都安密洛陀度假酒店,我就問當地干部什么是‘密洛陀’,但對方也只是大概知道與布努瑤歷史文化有關。”陳圓圓說,雖然沒搞清楚密洛陀是怎么回事,但她受到很大啟發,覺得“集裝箱”客棧一定要與密洛陀文化聯系起來,并通過客棧的各種產品和服務把當地的特色文化呈現出來。
就在這時,一位縣里糖業公司派駐的扶貧干部提供了一條線索,說她的公公在縣里搞文史研究,專門寫了一系列關于密洛陀文化和神話傳說的書,陳圓圓讓她立即幫助聯系,很快,幾十斤的參考書稿和資料就擺在了陳圓圓面前。
“我妹妹在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環境藝術專業任教,她們剛好有一個‘民族文化傳承創新職業教育基地’,專門進行廣西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傳承和研究,我把資料全都寄過去了,邀請她帶著學生參與‘集裝箱’客棧的公益設計,讓她用業余時間把要點提煉出來并融入室內設計。”陳圓圓說,資料整理出來后,她又發給建筑設計和品牌設計團隊,讓他們找靈感。很快,12個不同場景的LOGO設計完成,陳圓圓又根據LOGO的配色確定了“集裝箱”的色調,并且給每個房間設計了不同主題。“一定要給游客很好的住宿體驗,讓大家覺得房間很舒適、有特色,就相當于在一個密洛陀文化博物館里進行沉浸式體驗。”
除了少數民族文化,星空也是陳圓圓在龍布屯想著力打造的一個亮點,“這里是周邊的最高峰,也是廣西光污染最少的地區之一,在黑夜里觀星是種很棒的體驗。”陳圓圓告訴記者,過去大家接觸比較多的是西方星座,而他們想打造一個仰望中國星空的概念。
“什么是宇,什么是宙,什么是紫微垣,三垣二十八宿都在哪,星空從古至今有哪些變化,這些天文知識我們都會做成解說詞,教游客怎么觀星。”陳圓圓說,這就相當于一堂基礎天文課。
拓寬增收渠道,
努力為村民帶來真金白銀
“過去四年是全職寶媽,已經跟社會脫節,本以為一眼看到頭的生活居然出現奇跡,我有工作了。”今年21歲的蒙艷桃已經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她所說的工作,就是在“集裝箱”客棧當服務員。記者了解到,“集裝箱”客棧運營后,會根據崗位需要和個人意愿直接聘用當地村民,蒙艷桃的勞務合同已于8月份簽訂。
“集裝箱”客棧建成后將有10個標準間,按照“兩大一小”入住,滿員接待能力為30人,三天兩晚的周末套餐定價為每人688元、10歲以下每人388元。
問到客棧能否盈利,陳圓圓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如果每周能接待20人,每月就是80人,每年就是960人,以人均消費500元計算,每年的經營流水是48萬元,扣除35萬元的人工、水電、維修、采購等運營成本,每年可以產生13萬元的利潤。”
“這些利潤可以保證該項目以每年每股2%的收益向持股人分紅。”陳圓圓告訴記者,為了讓“集裝箱”客棧的運營收入不斷惠及大崇村,他們草擬了龍布日出股份分配和分紅方案,根據該方案,騰訊結對幫扶大崇村的資金將折算成股份捐贈給村經濟合作社,由合作社及符合條件的村民持有股份并享有分紅權,合作社股份所得分紅主要用于項目發展再投入、鄉村文化活動,以及其他經全體村民表決通過的公共事務投入。
但陳圓圓心里清楚,即便能達到周末滿員運營,客棧的整體規模畢竟較小,單靠食宿經營所能帶來的經濟收入非常有限。因此,要把客棧作為一個窗口或平臺,圍繞“龍布日出”主題不斷拓展增收渠道。
“游客來了如果覺得體驗不錯,肯定有消費沖動,必須讓大家有東西可以買。”為此,騰訊用戶與體驗設計中心設計了龍布日出的主題T恤和冰箱貼等周邊產品,游客來了以后可以自己動手印制喜歡的圖案,既豐富游玩體驗,也能增加經營收入。
同時,陳圓圓帶領的扶貧工作組,還計劃推動大崇村種植養殖合作社建設食品加工廠,形成客棧和工廠結合的“前店后廠”模式,希望以龍布日出的主題對當地的特色農產品進行整合包裝,打響龍布日出這個品牌。“未來,所有產品都會在微信上的商城上線。”陳圓圓告訴記者,他們已經幫村里注冊了“龍布日出”微信公眾號。
以互聯網思維
助力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
在手機上登錄大崇村“為村”平臺,既能看到村委會通知、財務公開等重要信息,也能看到駐村工作隊的扶貧日記,還有村民們一條條日常記錄和生活感言。
記者了解到,作為以互聯網助力精準扶貧、基層社會治理和鄉村振興的信息平臺,“騰訊為村”從2014年啟動,于2015年正式上線,歷經5年發展,截至目前,全國已有超過1.5萬個村莊(社區)加入“為村”平臺,大崇村就是其中一個。
陳圓圓說,黨的十九大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方針,其中“治理有效”是基石。現階段正是從脫貧攻堅向鄉村振興邁進的關鍵時期,“為村”平臺不僅可以成為大崇村對外的窗口,展示村莊形象、介紹歷史文化、拓寬產品銷路,在基層社會治理中同樣大有可為。
“云端上的黨群服務中心、村民手機里的精神家園、咱村的一張互聯網名片。”作為“騰訊為村”的創始人,陳圓圓說,這是她們對平臺的定位。開通平臺只是第一步,關鍵是要運用好,這需要一個慢慢沉淀的過程。對于現階段的大崇村來說,村干部經常寫點東西,駐村工作隊時不時曬一下扶貧日志,讓村民們養成每天進來看看的習慣,同時在重要時間節點做一些記錄,回顧村莊發展歷程時,可以看看發生過什么事,大家說過什么話,這樣就挺好的。
陳圓圓告訴記者,“‘為村’平臺的核心用戶是村‘兩委’干部,我們一直鼓勵村干部用信息化工具開展工作,用互聯網思維武裝他們,讓村干部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中更有戰斗力,這就是‘為村’平臺最核心的價值。”
說到互聯網思維,自然離不開網絡。雖然大崇村目前的手機信號非常微弱,但陳圓圓告訴記者,5G基站馬上就要建到大崇村了。“路通了、電通了、網通了,思路也通了,大崇村的未來之門正在徐徐開啟。”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