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网站免费永久在线观看下载,激情图片在线播放,亚洲一中文字暮在线播放,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精东传媒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就近辦好群眾身邊事
——廣東省珠海市構建社區治理新格局見聞

時間:2020-09-08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張偉濤

  “每天清晨被陽光叫醒,伸手觸摸亞熱帶的風和紫荊樹心形的葉子,快樂得讓人怦然心動……”一首《浪漫珠海》,唱出南海之濱璀璨明珠——廣東省珠海市的浪漫風情。

  這樣的風情,在珠海市中心的康寧社區,以更加真實的生活場景在記者眼前鋪展開來:海風溫潤,紫荊花香彌漫,孩子們在庭院嬉戲玩耍,老人在涼亭悠閑乘涼,青年人在運動場激烈“對抗”……

  誰能想到,康寧社區曾是一個“老大難”(老舊、人口規模大、困難問題多)社區。它的變化,是珠海市近年來大力推進社區治理體系建設的一個縮影。珠海市民政局局長陳耀平告訴記者,珠海市正全力打造富有凝聚力的社區治理體系、和諧友善的社區生活共同體、居民有更多獲得感的社區治理城市。

  黨群共治解決群眾操心事

  “林書記,有幾天沒見著你了。”“林書記,活動室的設施可能有些問題。”……記者跟隨康寧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林進醒走進社區,一路上遇到的居民都像見了老朋友一樣,熱情地與他打招呼。林進醒一邊積極回應,一邊觀察社區的各個角落,正在為居民安裝空調的工人引起他的注意,“你這可不行呀,安裝空調一定要系上安全帶!”

  林進醒告訴記者,康寧社區面積1.65平方公里,有6個居民小區及3棟獨立居民樓,常住人口1.2萬,是一個人口密集的大型老舊社區。轄區歷史遺留問題多、物業管理困難,社區治理困難重重。為破解這個“老大難”,近年來,康寧社區黨委、居委會推進黨建網格建設,圍繞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成立了3個網格黨群服務站,充分發揮“黨群共治”“三聯三+網格法”(街道辦事處聯系村居、村居聯系黨員、黨員聯系群眾)優勢,延伸黨員義工、轄區單位、群團組織服務,形成了黨員和群眾密切聯系、機構和居民良好互動、居民和居民友好相處的自治空間。

  “只要去黨群服務站,就能得到需要的幫助。”在第二網格小區居住的陳阿姨說。網格黨群服務站把黨總支、業委會、社區議事室、物業管理處、社區黨代表工作室、社區人大代表聯絡站等都囊括其中,一站多能,可提供多元化社區服務,就近解決群眾身邊的難題。

  林進醒介紹,以前由于物業管理公司缺乏監管,第二網格管理效果不理想,居民與物業公司之間矛盾重重。社區黨委、居委會多方協調,協助第二網格的業主成立了由黨員、積極分子組成的紅色業委會,并組織黨員志愿者每天值班巡查,隨時為居民提供幫助。

  71歲的榮樹龍是第二網格黨總支委員、北區黨支部書記,也是定期值班的黨員志愿者。每次值班巡查時,他都會拿著垃圾袋和鉗子,一邊隨手撿垃圾,一邊和路過的居民打招呼。看到他辛苦忙碌的身影,居民們也都自覺維護社區環境。

  黨建引領,黨員示范,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越來越高。如今,康寧社區每個網格都有130多名志愿者、核心志愿者30人,把“大黨建”落實于“小網格”,開創了基層社會治理新模式。

  改革創新辦好群眾煩心事

  “以前要辦理低保、救助,要到10多公里外的鎮上去。現在好了,這些事在村里就能辦。” 在村公共服務站遞交材料后,金灣區海澄村居民趙先生順利完成醫療保險申辦手續。

  走進海澄村公共服務站,大廳寬敞明亮,墻上掛著工作人員公示、業務辦理流程、工作制度、服務事項等,10多名工作人員正在接待辦事群眾。村“兩委”成員林錦泉負責辦理大病救助、低保等,村民只需提交申請,工作人員會錄入系統傳遞給鎮里,鎮里再傳至區里,“群眾辦事只需到村里跑一次。”

  海澄村委會主任袁英權介紹道,全村有戶籍人口4449人、外來人口4110人,其中60歲以上人口近千人。為方便群眾辦事,海澄村建立了“1+1+N”(即黨建+法治+民政、教育、衛健等)綜合服務平臺,集殘疾人康復、社會救助、居家養老等事項辦理與服務于一體,能就近為群眾辦理近百種事項。

  搭建平臺,職權下移,就近辦好群眾身邊事,是珠海市推進城鄉社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個重點。今年2月,珠海市印發《關于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的實施意見》,推出一系列創新舉措,進一步健全社區治理機制。其主要內容包括:

  ——實施基層社會治理“書記工程”。建立市、區、鎮(街)書記領導機制,在市、區兩級建立由書記召集的聯席會議制度,組織、政法、宣傳、民政、司法五部門共同參與,加強對基層社會治理工作的統籌謀劃和協調部署。

  ——創新鎮(街)黨政管理體制機制。深化街道體制改革,理順權責關系,優化機構設置,構建簡約高效的基層管理體制。明確鎮(街)對村(社區)“兩委”干部的人事權。

  ——統籌鎮(街)資金使用。整合綜合管理類、政務服務類、公共服務類財政資金,打包下放到鎮(街),強化鎮(街)統籌使用財政資金的自主權。

  ——健全城鄉社區服務體系。推行村“兩委”干部兼任政務服務工作人員,提高基層干部服務群眾能力;打造“1+1+N”綜合服務平臺,打造“15分鐘黨群服務圈”。

  …………

  “通過推動一體化在線政務大數據共享應用,將政務辦事網絡和事項延伸至城鄉社區,讓群眾切實享受便利,辦事只進一扇門,只跑一次腿。”陳耀平說。

  議事協商破解群眾揪心事

  居民代表大會、專題協商會、居民議事會,在珠海,通過黨支部和居委會引導,幫助居民樹立社區管理意識,積極參與社區事務協商,已成為社區治理的一項“法寶”。

  在康寧社區第二網格,記者發現幾個樓棟的名字很特別:禮儀樓、文學樓、和諧樓,樓道內也張貼著主題宣傳畫,地上鋪有瓷磚,干凈整潔。林進醒介紹,這是社區黨委2019年開展“美麗樓道”建設活動帶來的變化。“這些樓棟的美化是經業委會、樓棟長、居民議事協商表決后,大家自籌經費改造的。居民自己決定美化方案,自己給樓棟起名。”

  瓷磚要不要貼、窗戶要不要換、電梯要不要裝,這些事項居民通過議事會的形式討論了10多次。參與公共事務協商,提升了居民的參與感和歸屬感。

  在海澄村,大到村活動中心修繕、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服務普及,小到村民代表工作牌配備、增加文化活動,都召開村民會議協商解決。袁英權告訴記者,為組織好村民議事會,村里還請來專家團隊,幫助規范會議流程、提升會議質量,并以基層協商為契機,推動村民樹立規則意識,引導村民在社區公共事務中自主表達、主動參與、共同決策,最終形成在村黨支部和村委會領導下,有序運轉、高效協商的村民自治模式。

  在海澄村十條議事規則中,不僅對會議流程作了明確要求,還規定了起立發言、表明立場、不超時、不打斷等細節。截至目前,海澄村共組織29場會議,有效提升了村委會工作人員、村民小組長、村民的協商能力。

  綜合服務提升群眾參與度

  珠海在全市各村(居)推廣建設的黨群服務中心等社區綜合服務場所,不僅方便了居民辦事,也成為居民活動、學習技能、擴大“朋友圈”的一個支點。

  每天上午,居民李麗萍都在社區服務中心明亮的社區學院教室里認真地練習書法,布局、運筆,一筆一畫盡顯嫻熟。之前,她還參加過社區開辦的美食班。“我從外面嫁到淇澳島,結婚10多年一直融入不了這兒的生活。”李麗萍說,因當地人說話自己聽不太懂,也沒有朋友,結婚后經常在家待著,生活很枯燥。去年社區學院舉辦美食班,她報了名。“通過培訓,我學會了當地傳統食品‘菜果’的制作方法,還交到了很多朋友。我們建立了美食微信群,互通信息。”對李麗萍的變化,家人很開心,丈夫又特意收拾出一間書房,供她練字。

  淇澳社區黨委書記姚華耀告訴記者,社區位于淇澳島,比較封閉,居民缺乏技能,主要以捕魚、外出務工謀生。2016年,淇澳社區與當地大學合作,創辦了社區學院,根據居民意愿,免費開設電腦、電工、母嬰護理、美食等技能班,以及書畫、家庭關系處理等。截至2019年底已開辦28個班次,培訓居民6000余人次。如今,到社區學習、參加活動已成為淇澳居民的一件日常事。

  與澳門一墻之隔的茂盛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也是居民辦事、學習、交流的一個重要場地。62歲的澳門居民門阿姨,經常過來與本地居民一起跳舞、聊天,生活過得豐富多彩。

  社區書記楊斌介紹,茂盛社區有港澳住戶425戶1275人,占社區居民總數近四成。為促進港澳住戶與本地居民共融,社區成立了“拱北港澳義工服務站”、構建議事協商多元主體、探索小區議事會等,并利用黨群服務中心開展活動,提供相互交流的平臺。

  “紅色影院”“有聲圖書”是茂盛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的兩大亮點,居民可以免費觀看紅色電影、讀書,或者掃描有聲圖書二維碼免費聽書。“掃碼后,還可以在家邊做家務邊聽書,我已經聽了好多本。”澳門居民陳阿姨幾乎每天都要到服務中心看電影、看書,對社區生活很滿意。

  珠海市民政局局長陳耀平表示,今年年底前,珠海市將基本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城鄉社區治理體系。2025年,將全面實現城鄉社區治理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精細化,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實現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共享。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9.8)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