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网站免费永久在线观看下载,激情图片在线播放,亚洲一中文字暮在线播放,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精东传媒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北京市朝陽區 “社區成長伙伴計劃”初見成效——
將問題變課題 化難點為亮點

時間:2020-07-23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安 娜

  社區治理中遇到難以解決的“疑難雜癥”怎么辦?2019年北京市朝陽區推出的“社區成長伙伴計劃”提供了一個參照。近日,記者走訪了幾個社區,了解該計劃推行一年來取得的成效。

  社區中式長廊背后的故事

  炎炎夏日,驕陽似火。朝陽區八里莊街道紅廟北里社區的幾位大爺大媽,正搖著扇子在社區長廊內納涼、聊天。這個60多米長的中式長廊,是今年4月新建的,現在已成為該社區重要的公共活動空間。說到長廊,81歲的郭長友大爺感慨萬千:“原先,眼前這一大片都是斑禿的綠地,有的還被居民私自‘開墾’成了小菜園。現在建成長廊了,大家閑暇時也有個地方坐坐聊聊,多好啊。我在這兒住40多年了,真沒想到社區能有這么大的變化,能有這么舒坦的地方!”

  在紅廟北里社區,郭大爺提到的私自開墾和私搭亂建問題曾是長期困擾居民的一塊心病。“我們社區原來沒有統一的物業管理,居民樓分屬四個產權單位,基本處于失管、棄管狀態。各式各樣的違章建筑,不僅影響了社區的整體美觀,也對居民的正常生活產生了影響。”社區書記陳健這樣描述當時的亂象。

  朝陽區“社區成長伙伴計劃”把紅廟北里社區列為首批50個樣本社區之一。理論專家、實踐專家、社會組織、社區協調指導員組成的專家團隊,多次與陳健他們一起調研,針對社區治理的疑難雜癥尋找良策。在與社區居委會、居民代表進行專題研討之后,專家們結合實際癥狀和居民訴求把脈會診,開出了這樣的“藥方”:第一,針對私搭亂建的問題,以“拆、疏、整”為思路,全面開展環境提升工程;第二,針對缺乏統一物業管理的問題,綜合運用居民自治與物業管理資源,引進“大物業”對社區的綠化、安保、停車進行管理;第三,以提升軟文化實力為目標,邀請專業社會組織為小區量身打造“自生文化喚醒方案”,向居民征集老照片、舊物件,讓居民重拾工作時的記憶,提升居民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

  專家團隊集體會診開出“藥方”后,按方抓藥的第一步就是“拆”。由于社區違建涉及居民較多,陳健帶著大伙兒挨家挨戶做工作。50多歲的閆大姐在社區已居住多年,為了擴大居住面積,她在自家房子旁加蓋了11平方米的儲物間。聽說社區要拆掉,閆大姐是滿臉不同意。陳健和專家們一起做她的工作,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苦口婆心反復勸導:“現在的違建把過道都堵了,光線也不好。拆除之后,社區會統一改造公共區域,把過道恢復并重新粉刷。整體優化后,環境肯定更敞亮。”功夫不負有心人,閆大姐終于同意拆除。

  萬事開頭難。第一步攻堅克難的勝利,讓陳健對接下來的工作充滿信心,隨后的工作也就順利了很多。在專家指導下,社區先后拆除了2000多平方米違建,還將公共區域的墻面、下水道等全部進行了翻新。短短幾個月的時間,社區環境整潔了、陽光充足了、綠化增加了。私搭亂建變成了花草綠地和公共休閑區域,堆在樓旁的枯木樹枝變成了嶄新的鋼制圍欄,坑洼不平的路面變成了平坦通達的水泥路,樓道里的亂貼亂畫變成了承載共同記憶的樓門特色文化宣傳欄。“大物業”入駐以后,公共區域及樓道的衛生有人清掃了,雜草叢生的綠化有人打理了,居民家水電氣暖的急難事有人解決了。看到這些喜人的變化,閆大姐高興壞了,還給社區送去了一面錦旗。

  疑難雜癥得以解決,激活了社區治理一盤棋。“我們社區搭上了‘社區成長伙伴計劃’的高速快車,專家團隊的加入,幫助我們從痛點和難點開刀。居民們看到失管的社區變得越來越好,開始積極支持社區的各項改造,有些甚至主動加入到社區自治工作中來。”陳健高興地說,一年來,社區志愿者隊伍從原來的50人發展到了近300人,居民的主人翁意識不斷提高。

  把社區治理中的難題變為課題

  “近年來,朝陽區各社區在服務居民、加強社會治理、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中發揮了較好作用。但由于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發展不平衡,加上部分社區基礎較差,帶來了一系列矛盾問題。有的社區就事抓事,工作簡單化;有的社區不善于發動群眾,不能從源頭上解決居民需求;有的社區缺乏系統、專業的指導。”朝陽區民政局局長趙年生說,“‘社區成長伙伴計劃’的初衷是社區成長,路徑是伙伴計劃。我們希望通過搭建成長平臺、整合成長資源、打造成長場景、創新成長機制,為社區提供系統化、專業化的工作指導,幫助社區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組織居民自治的能力。”

  “社區成長伙伴計劃”推行一年以來,專業團隊一對一、多對一為社區開展難題會診,為社區出謀劃策,帶動社區共同研究綜合解決方案,在面對面指導中提升社區治理能力和服務水平,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記者了解到,在成長伙伴團隊中共有四支隊伍。其中,“理論專家團隊”是由高校、研究機構人員組成的,主要負責理論方面的指導;“實踐專家團隊”是由優秀社區書記、主任組成的,主要負責實際經驗的傳授;“社會專業團隊”是由專業社會組織組成的,主要參與社區項目策劃、設計和實施。此外,朝陽區還從街鄉抽調50名科級及以上干部組成“社區協調指導員團隊”,負責相關事務的協調。大家共同為社區治理出謀劃策,帶動社區共同研究制訂解決問題的綜合方案。同時,采取經驗交流、教育培訓、主題研討、實務訓練等方式,為社區工作者提供實戰性的咨詢指導,幫助社區工作者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提高能力。這樣一來,就把社區治理中長期難以解決的疑難雜癥立項為邀請專家會診把脈的專門課題,深入剖析,綜合施治。

  朝陽區民政局基層政權和社區建設科科長石立華介紹說,“社區成長伙伴計劃”提供的不是一次性幫扶,而是讓社區長期地、連續地保持高水平人居環境質量,通過專家與社區結對,隨時出現問題隨時治理。目前,全區圍繞工作理念、工作方法、工作機制、工作路徑、工作成果等要素,不斷加強資源對接和解難對接,建立健全把脈診斷、方案設計、過程指導、總結提煉于一體的“服務鏈”。

  朝陽區共有大大小小的社區466個。在選定的第一批50個樣本社區中,既有老舊小區、保障房小區,也有商品房小區;既有潛力社區,也有提升社區。伙伴團隊的專家們因地制宜、量體裁衣,已為樣本社區提供了275條專業指導意見,進行了300余次指導服務。

  各方對“社區成長伙伴計劃”寄予厚望

  奧運村街道南沙灘社區黨委書記張驚制是對接南湖西里社區的“實踐專家”。第一次造訪這個社區時,他就敏銳地抓住了問題的關鍵:“社區給我留下的最大印象就是漠然,居民不參與社區事務,物業遇事就推。”為此,他給社區提出的建議是,以黨組織的凝聚力打破僵局,大規模入戶走訪,讓居民說出自己的難處。社區黨委隨即啟動了入戶問需行動,把1560戶家庭一一訪遍,并整理成六類40余項需求清單。

  “我每個月都會到南湖西里社區來看一看,每次都能發現新變化。作為‘社區成長伙伴計劃’的實踐專家,我愿意將自己15年治理和管理社區的經驗用來‘傳幫帶’。我們在理論上或在一些具體事上做的指導能否落地,最終還要靠社區自己的真抓實干。”張驚制既點出了完善社區治理過程中的要害問題,又表達了他對于以實踐專家身份參與“社區成長伙伴計劃”的熱情。由此可以看出,“社區成長伙伴計劃”中“實踐專家”要素的設定,有利于把社區治理實踐層面的創新經驗進一步推廣應用。

  物業服務質量不高、繳費率低,是南湖西里社區的突出矛盾。伙伴團隊的理論專家、北京惠民社會治理研究院院長李文兵,分別為物業公司和居民詳細梳理服務項目、介紹自治理念,協調雙方針鋒相對的關系。在李文兵的指導下,社區為不同性質的房屋分別制定了物業費標準,使繳費率從不足40%提高到83%,治理效果的改善是十分顯著的。為此,李文兵對“社區成長伙伴計劃”予以很高的期待:“它是建設社區治理共同體的有效抓手,是社區治理的一項創新舉措。我相信,它能夠在全市起到示范引領作用,能夠推進社區系統化構建、體系化發展、多層次動員,多主體參與、本土化轉化,讓社區更美好,讓居民更幸福!”

  朝陽區民政局對“社區成長伙伴計劃”進行了分階段規劃,共分為探索啟動階段、提質拓面階段和鞏固深化階段,為期三年。“如果說2019年實施的是1.0版本的話,那么接下來還要實施2.0和3.0升級版。”趙年生介紹說,“我們將結合小微社區和超大社區的整合與拆違,引導社區通過自主選擇和指導配對的方式創建友好社區,推動社區與社區之間建立協作協同關系,探索社區協同型成長,逐步實現社區共生型成長。”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記者了解到,今年朝陽區將在總結現有樣本社區經驗做法的基礎上,加強社區間的交流分享和經驗互鑒,發揮樣本社區的示范帶動作用。每個街鄉將確定兩三個樣本社區,實現“社區成長伙伴計劃”向43個街鄉的全面延伸,實現社區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7.23)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