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网站免费永久在线观看下载,激情图片在线播放,亚洲一中文字暮在线播放,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精东传媒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浦東新區三十年社會治理創新之路

時間:2020-11-17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張 俊 通訊員 孫 義 戴翼飛

開發開放30年來,上海浦東新區作為改革開放的開路先鋒,不僅經濟發展令世界矚目,在社會治理領域也積累了豐碩成果。

打通服務百姓“最后一公里”

30年來,浦東居民家門口“小而美”的公共服務設施遍地開花,各種民生服務措施齊備、高效。

家住浦東新區周家渡街道昌五小區的顧培民是一名退休職工。他切切實實地感受到浦東的變化,“現在辦理個人政務事項在家門口服務站就能辦好,連社區事務受理中心都不用跑了。如果年輕人著急上班,還可請社工代辦,特別方便。”

“數據多跑路,居民少跑腿”,便民服務讓浦東“跑”出加速度。去年以來,浦東新區民政局在全區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分中心)推進“全市通辦”“一網通辦”基礎上,又將政務服務延伸到村(居),啟用“遠程智慧幫辦”系統,運用信息化手段,實現212項社區事務受理事項在“家門口服務站”可辦可查。

生活品質提高的背后,是多項改革集成。2017年5月,浦東新區全面推進“家門口”服務體系建設,依托村(居)委會打造服務站,就近為居民提供黨群、政務、生活、法律、健康、文化、社會管理等7大類服務,讓居民“生活小事不出門、服務就在身邊”。

為解決公共服務均等化難題,浦東統一服務標準。2018年,上海市質監局和浦東新區共同發布《社會治理指數評價體系》《“家門口”服務規范》兩項社會治理領域區級標準。在制度設計上,新區26個職能部門的民生服務項目下沉,為村(居)賦能,讓其有職有權。

截至目前,浦東新區在全區1301個村(居)全面建成“家門口”服務站,統一設置黨建服務站、社區事項受理服務站、文化服務站、聯勤聯動站及衛生室“四站一室”。

“自治金”等創舉持續推進基層治理創新

陸家嘴街道東昌新村建于20世紀80年代,如何讓這個有著1200多戶居民的“老小區”煥發“新活力”?東昌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曹駿和他的團隊調研發現,小區停車棚周邊環境臟亂差,居民改造車棚意愿強烈。“2019年,我們設立‘自治金’項目,對停車棚一帶實施‘微更新’。居民區運用三會制度聽取居民需求,發動居民自治團隊參與項目實施,通過社區公益基金會眾籌、社區共建單位資助等多元支持,打造出老小區的‘新地標’——星夢停車棚。”曹駿介紹,“停車棚建成剪彩儀式上,小區居民都來了。看到車棚有居民自治團隊維護,棚外綠植林立墻美如畫,他們盼望對更多公共空間立項‘微更新’。”

“自治金”制度是2011年陸家嘴街道首創的,旨在用財政資金支持居民自治項目建設、自治團隊發展,吸引各方力量積極參與社區事務。2014年,浦東新區在全區范圍推廣這一做法,目前實現居委會全覆蓋。記者在“自治金”發源地——陸家嘴街道了解到,截至2019年底,該街道已累計實施自治金項目937個,涉及資金998.81萬元,受惠百姓達10萬多人。在陸家嘴街道自治辦主任聞捷看來,“自治金”已成為撬動居民參與的有力杠桿。“目前,‘自治金’探索已升級到3.0版,從起初依托財政資金支持運作,到發揮黨建引領和搭建社區共治平臺,撬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進來,滿足群眾多元化需求。”

“星夢停車棚”所依托的“自治金”制度,只是浦東基層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一個縮影。30年來,歷史清晰記錄了浦東持續創新基層治理的一串足跡:1999年,浦興路街道金橋灣居委會在全國率先試點改革全體居民直接投票;2002年,陸家嘴街道仁恒濱江園率先探索外籍居民參與選舉,推進國際化社區民主管理;2005年,浦東探索“社區共治”模式,在街道層面推進成立社區委員會和社區代表會議制度;2007年以來,浦東推進社區、社會組織、社工“三社聯動”;2010年,浦東創建居委會自治家園示范點,成功打造了一批市級和區級示范點……

專業力量深度參與社會治理

“浦東不只是經濟的開發開放,更重要的是社會的開發開放。”88歲的知名社會學家、原浦東社工協會會長吳鐸說。

1997年,浦東新區引進第一批社會工作專業本科畢業生充實基層崗位。1999年,浦東新區社會工作者協會注冊成立。2003年,浦東成立了全國首家民辦社會工作專業機構——樂群社工服務社。從此,開啟了浦東社會工作專業化職業化之路。30年來,浦東社工在20多個實務領域蓬勃發展,涵蓋老齡、兒童、婦女、青少年、助殘、社區矯正、婚姻家庭等傳統公共服務領域,探索了優撫、少數民族、救助、計生、扶貧等服務領域,還深耕災害救助社會工作和疫情防控社會工作等具有國際對話潛力的領域。截至目前,浦東新區已有社會工作持證人才8000余名,他們活躍在基層一線,及時介入群眾遭遇的“急難愁盼”問題、動員社會資源參與社區治理、提升社區多元力量參與能力等。

“這些年來,浦東出臺多項政策,加強包括社工機構在內的各類社會組織培育扶持和監督管理,引導社會組織健康有序優質發展。”浦東新區民政局局長周小平告訴記者。

這里,孕育出國內首個社會組織集聚辦公的公益性園區——浦東公益園;搭建起區級社會組織公益活動平臺,11年間超過400家社會組織參與,累計舉辦活動4000場,參與、受益人次達60萬;搭建“三位一體”的社區公益陣地,2015年在全市率先實現36個街鎮社會組織服務中心全覆蓋,2016年推進社區基金會建設,現已在街道范圍全覆蓋,2018年36個街鎮實現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全覆蓋。

“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間,浦東累計發放社會組織扶持資金約8302萬元。截至2019年底,浦東新區共有登記社會組織2388家,約占上海社會組織總數的1/7,其中5A級社會組織41家。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走過30年非凡歷程之后,在擘畫“十四五”、奮進新征程的關鍵時刻,浦東的社會治理必將奮力譜寫新的篇章。周小平表示,民政部門將立足浦東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定位,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以共建共治共享為主線,推進治理主體多元化、服務供給精細化、服務辦理便捷化、服務支撐科技化,提高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積極探索新時代大城善治的“浦東樣本”。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11.17)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