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偉文
今年56歲的顧秀芳,是江蘇省如皋市原丁堰鎮敬老院、下原鎮敬老院老人眼中一個地道的“返鄉妹”。5年前,她從蘇南無錫馬山峰影養老院回到故鄉如皋,看到村里一些留守老人孤獨的生活,便萌生了自己在家鄉也辦個養老院的想法。
機遇總是留給勤勞的人。2015年丁堰鎮敬老院正在實施“公辦民營”改制試點,顧秀芳接手管理,更名為丁堰鎮長壽星養老服務中心,成為如皋首家實施“公辦民營”的養老機構。2018年,顧秀芳又接手下原鎮敬老院的運營。5年來,她先后投入200多萬元對兩家敬老院進行升級改造、綠化庭院、改善食宿條件,給老人營造了一個溫馨的大家庭。曾獲得過無錫市濱湖區“十大孝星”榮譽稱號的顧秀芳,成了如皋75位特困供養老人和2名失獨老人名副其實的“女兒”。
“玉米糝兒粥、麥片粥、老酵饅頭、油條、雞蛋,天天早餐不重樣。”黃大爺掰著手指夸贊院里的伙食。
“小顧今年重陽節前還趕回無錫給我們買羊毛衫。”下原鎮敬老院的李維寶老人拉開外衣,指著身上的新毛衫說。
“你看看,新增的廊道多漂亮,雨天散個步,心情也舒暢。”入住原丁堰鎮敬老院10余年、今年75歲的特困供養老人徐有才說,“以前夏天總喜歡打赤膊,現在環境改造了,生活習慣也得轉變,再光膀子穿短褲就不像樣了。”
“我住進來才一年,目睹了整體改造的變化。”76歲的李昌才原來是散居供養,患有慢性疾病,去年在丁堰鎮民政助理和村干部的反復勸說下住進長壽星時,正好趕上顧秀芳在中心推進農村機構養老民政標準化品牌建設。李昌才與4位老人參加“農療”小組到養老院內的蔬菜區種菜。在農娛養老特色勞動鍛煉中,李昌才成為一位種菜好把式,在院內老人們的一片贊聲中愉悅了精神,慢性病痛也逐日驅散。
60歲的劉秀美是位在改制前就入住丁堰鎮敬老院的失獨老人,因為失獨而變得孤僻,精神稍受刺激就會耍脾氣,還時常動手和罵人。自打公辦民營后,顧秀芳成了她的保護人,遇到矛盾總是站在她這邊,讓其他老人“多多包容”。一度“院長包庇她!”成了其他老人的口頭禪。可顧秀芳卻說:“如果有一天你因為重大變故,行為失控,我也一樣護著你。”就這樣,顧秀芳像女兒一樣一天一天護著劉秀美。隨著時間的推移,老人們不僅對劉秀美的言行舉止理解了,還同樣為她撐起“保護傘”,連帶著現在院內患有認知障礙的老人若有異常舉動,老人們也能夠接受諒解了。
“顧院長對我們可好了,就是女兒也不會有這樣的耐心……”老人們紛紛夸顧秀芳能干、肯吃苦。除了給老人喂飯、洗衣、打掃衛生、端屎接尿等日常工作,她還與護工一起在夜間輪流陪護癱瘓的老人。當院里一些特別倔強的老人弄臟了褲子不讓換時,只要顧秀芳喚上一聲“老爹”“阿婆”,道聲:“我是您的女兒,不讓我幫您換?”老人就會很順從地接受她的照料。
5年間,顧秀芳先后為30名老人做好臨終關懷工作。老人半夜疾病發作,她連夜陪送到醫院搶救;老人病危,她與護工一起守在床邊,盡最后的孝心;老人去世,顧秀芳要主動承擔起女兒的角色,幫忙張羅后事,送老人最后一程。“母親臨走前我沒能見上最后一面,這是我最大的遺憾。”顧秀芳說,“為院里老人送終,也算是成全了我的孝心吧。”
為了讓老人們得到社會的關愛和溫暖,顧秀芳還主動聯系愛心企業、學校、部隊,建立了長期愛心助老合作。在她的積極籌劃下,逢年過節便開展“長壽星慈愛行”公益活動,給老人送衣帽、辦福壽宴,還請他們乘上大巴,走出世居的農村到南京游覽,去如皋旅游觀光。
孝與和諧相伴,孝與愛心同行。作為一名從蘇南返回蘇北的養老機構負責人,顧秀芳大力弘揚中華民族養老敬老孝老的傳統美德,做“尊老、敬老、愛老、養老、助老”的踐行者。“如今我雖然也已退休,但為老服務的生涯還遠不會結束。”顧秀芳說,她是在如皋農村出生的,只希望故土沒有兒女的老人能在她的養老院里享受到晚年的幸福。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