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网站免费永久在线观看下载,激情图片在线播放,亚洲一中文字暮在线播放,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精东传媒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實施新時代“535”發展戰略 推動吉林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

時間:2020-09-11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吉林省民政廳黨組書記、廳長 喬 恒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圍繞建設“幸福吉林”目標,吉林省第十八次民政會議明確了新時代民政事業“535”發展戰略,即深入實施“五大民政幸福工程”、著力提升“三個能力”、加快推進“五化統籌”發展,擘畫了吉林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藍圖。

  深入實施“五大民政幸福工程”

  “幸福養老工程”。截至2019年底,全省共有各類養老機構1478個,床位13.5萬張;建成社區日間照料中心1920個,實現全省社區全覆蓋;建成居家養老服務中心223個,培育養老服務企業或社會組織626個,年服務老年人100萬人次。吉林省將以實施“幸福養老工程”為主線,加強養老服務政策供給,加大養老服務業資金支持,完善養老服務基礎設施,加快建設鄰里互助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文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積極推動養老事業與養老產業雙輪驅動、同步發展,實施精準幸福養老,不斷滿足老年人多樣化、多層次需求。

  “幸福幫扶工程”。各級民政部門重點做好重度殘疾人、重病患者、困境兒童和農村“三留守”人員等特殊困難群體基本生活保障工作,持續提升各類群體保障水平,將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納入保障范圍,57.8萬名殘疾人享受兩項補貼,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婦女關愛保護制度全面建立。吉林省將嚴格落實孤兒基本生活費最低養育標準自然增長機制,完善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婦女和困境兒童關愛保護體系,健全殘疾人幫扶制度,加強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

  “幸福便民工程”。全省民政系統加快推進“放管服”改革,取消養老服務機構設立許可,推進四類社會組織直接登記,加強婚姻登記信息化建設,為群眾提供更加高效便利的服務。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吉林省將完善各級民政管理服務平臺,優化服務流程,簡化辦事程序,努力實現各類民政審批服務事項“一門受理、協同辦理”“一網通辦、異地可辦”,讓群眾“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

  “幸福公益工程”。吉林省大力發展慈善公益事業,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脫貧攻堅,在助醫、助學、助孤、助困、安老、扶貧和救災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全省各級慈善組織累計募捐款物5.35億元(現金2.71億元、物資折款2.64億元),有力支援了疫情防控工作。圍繞貫徹落實慈善法,吉林省將推動出臺慈善地方法規,建立慈善信托管理、慈善記錄統計和慈善表彰等制度,持續深化“幸福公益工程”建設,突出抓好社區“道德銀行”建設,增強福彩公益金使用效能,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

  “幸福社區工程”。今年5月,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進一步夯實社會治理基礎提升城市社區治理能力若干意見》和《關于進一步加強全省城市社區專職工作者隊伍建設意見》,提出“三為三全”幸福社區建設新模式,即以黨的建設為引領、以服務社區居民為宗旨、以建設幸福和諧美好社區為目標,推進基層黨的組織和工作全覆蓋、為居民群眾服務全覆蓋、社區綜合治理全覆蓋,明確了新時代全省社區治理的發展方向和主要任務。吉林省將加快推動社區網格化、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臺、智慧社區等建設,努力打造社區特色服務品牌項目。

  著力提升“三個能力”

  提升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能力。近年來,省民政廳圍繞兜住收入水平、兜準救助對象、兜實保障待遇、兜牢民生底線、兜好保障成效“五兜”目標,積極做好脫貧攻堅兜底保障工作。截至目前,全省農村低保平均保障標準達到年人均4372元,各地農村低保標準均高于國家現行扶貧標準。吉林省將繼續完善和創新社會救助體系,加快形成以生活救助制度為基礎、專項救助制度為支撐、社會力量為補充的社會救助發展格局。持續開展“四個一批”專項行動,即無力脫貧兜底一批、支出核減納入一批、重點保障改善一批、脫貧漸退扶助一批,確保貧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提升基層社會治理能力。積極推進街道、鄉鎮管理體制機制改革,進一步完善基層民主選舉、民主協商制度。加大社會組織扶持力度,全面推開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改革,充分發揮社會組織聯合黨委作用,實現基層社會組織黨建全覆蓋,切實加強黨對社會組織的領導。研究制定鄉鎮、街道設置標準,繼續推進縣城設立街道辦事處工作,提升縣城管理服務水平。

  提升基層民政服務能力。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基層民政工作,2018年出臺《關于加強基層民政能力建設的意見》,對加強基層民政服務能力作出具體部署。省民政廳連續四年開展“大走訪、大調研、大落實”活動,加大對基層的指導幫扶力度。吉林省將繼續推動基層民政服務能力建設,實現基層民政工作有機構理事、有人干事、有錢做事、有場所辦事、有手段成事的“五有”目標。積極鼓勵各地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民政工作,著力提升基層民政服務能力。

  加快推進“五化統籌”發展

  加快推進民政法治化。堅持用法治精神引領工作,用法治思維謀劃工作,用法治方式破解難題,針對機構改革后民政工作特點,加快推進社會救助、慈善、殯葬、養老服務、社會組織等方面法律、法規制定修訂工作,盡快健全法治保障。

  加快推進民政標準化。注重加強標準化建設,進一步拓展民政地方標準研究制定覆蓋面,盡快形成科學合理、層次分明、銜接配套、功能完備的民政地方標準體系。建立標準實施監督機制,加強標準實施效果跟蹤評估,推動標準的有效實施。

  加快推進民政社會化。創新體制機制,鼓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促進社會資源向民政領域集聚,加快促進養老服務、殘疾人康復輔助器具等產業發展。發揮好社會組織、慈善項目、志愿服務等平臺作用,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全省脫貧攻堅工作。

  加快推進民政信息化。強化統籌管理,積極發展智慧救助、智慧養老、智慧社區、智慧便民、智慧公益“五大民政智慧工程”建設,全面提升政務服務供給精細化、精準化水平。搭建民政領域“互聯網+政務服務”平臺,探索建立民政大數據體系,全面提升業務協同能力。

  加快推進民政專業化。針對民政工作政策性強、業務多元特點,制定完善專業服務行業標準和服務規范,建立健全民政人才培養機制,加快培養造就高素質專業化民政干部隊伍、專業技能人才隊伍。積極為全省開設社會工作專業高校畢業生搭建實訓基地,為民政領域專業人才培養營造良好環境。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9.11)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