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千二百名江蘇孤棄兒童幸福成長記
本報記者 馮 佳
兒童是國家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孤棄兒童更應擁有燦爛的明天。
從養大到養好,從重硬件建設到重服務管理,從自己辦院到開門辦院……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孤棄兒童保障取得了顯著成果,9200名孤棄兒童的生活、治療、教育、康復質量得到大幅度增強,省內兒童福利機構在滿足院內供養的同時,讓兒童、專業力量走出去,讓社會需求、資源走進來,共同推進江蘇兒童福利進入普惠時代。
院內孩子養“成人”
早晨8點30分,花兒開始了在無錫市兒童福利院一整天的工作。下午4點下班回到自己60平方米的廉租房休息,有時候出去跟同學、朋友、同事聚聚會,有時候幫著福利院的兒童寫一些涉外信件或繼續跟孩子們玩耍。
這就是花兒的生活,用她自己的話來說,很充實,也很幸福。
25年前,3歲的花兒來到兒童福利院生活,雖然肢體健康,但被診斷為智力發育遲滯。9歲,社區小學因為她智力不達標不肯收她。“一定要讓她上學去,這樣才能有更好的未來。”無錫市兒童福利院院長陳國梅抱著這樣的想法,一方面通過“開小灶”為她補課做好入學準備,另一方面千方百計說服校長、班主任收下她。
終于,花兒11歲的時候,走進了一年級的教室。上學以后,福利院保育員風雨無阻地接送,晚間一對一作業輔導。花兒雖然學東西慢一些,但是她學得很努力,愣是憑著那股子“憨勁”,在她19歲的時候完成了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業,考上了技術學院,并順利取得了大專學歷。
但對于當今社會而言,大專是不夠的。為此,福利院又通過慈善組織對接愛心資源,讓她獲得了三次赴澳洲學習語言和職業技能的機會。現在的花兒陽光、自信,英語四級以上水平,口語流暢,取得了高級育嬰師證、按摩師證,還考了教師資格證,有了穩定的工作和住房。
“在擇業時,我第一時間就想要回報養育過我的大家庭,幫助還沒有長大的弟弟妹妹。我能給他們按摩,還會教他們英語。”花兒雖然選擇了繼續留在福利院,但她的生活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她能夠獨立,并且回饋社會。
在陳國梅眼中,“養大一個孩子不難,難的是養成一個孩子,使他們回歸社會。”無錫市兒童福利院200多名孤棄兒童,全部都有殘疾。怎么讓這些孩子過上高品質的生活,能夠讓孩子融入社會,福利院對入院的每個孤棄兒童進行評估,并制訂相應的康復成長計劃。
“我們不想看到這些孤棄兒童成年后只能到社會福利院繼續供養。我們希望所有的孩子有所獲得、有所作為,都能回歸社會、回歸家庭。”陳國梅表示,院里以前10多名不具備收養條件的孤棄兒童因為養成教育康復計劃達到收養標準被收養。其中腦癱患兒以前收養率是零,現在已經有2個孩子被收養。“我們養的都是可愛的孩子,而不是可憐的孩子。”
“江蘇省是最先建立孤兒養育標準自然增長機制的省份,省內福利院兒童撫養水平已由養大向‘養治康教’全面提升。”江蘇省民政廳副廳長王小華表示。
院外孩子進“大門”
在徐州市上小學二年級的小雨,上課認真聽講,課間和同學互動、一起游戲,還交到了好朋友。
9歲上二年級,生活學習正常,對于大多數自閉癥孩子家長來說,是一個鼓舞人心的消息。
“2可以分成1和1”就是這么一個簡單的算數,老師教了很多遍,用玩具、用糖,用小雨感興趣的一切物品來演示、講解。一周后孩子終于可以理解了,現在回憶起來,小雨媽媽還是印象深刻,百感交集。
從3歲發現小雨患自閉癥開始,小雨的家庭就陷入深深的自責和痛苦中,特別是小雨媽媽,懷疑是不是因為自己的教育方式,是不是自己對孩子不夠關心才導致小雨患自閉癥。
他們先到殘聯申請康復救助,又了解到徐州市兒童福利院的禾潤兒童康復幼教中心有專業的康復、特殊教育人員為自閉癥兒童提供康復教育,而且政府對全市0-6歲患病兒童每人每年補貼1.4萬元的康復服務費用。
2015年,4歲的小雨開始在徐州兒童福利院進行康復訓練。一間卡拉OK廳、一個游泳池,一些積木、一架秋千、一間模擬超市、廚房、咖啡廳等,每個功能室、每個玩具都是對認知、語言、社交能力、運動、思維注意力的專業化康復訓練。康復中心不僅注重兒童康復,更重視家庭支持。針對家長開展多次講座培訓,從自閉癥的成因、表現到正確的康復理念、家庭干預方法等多方面培訓,同時開展心理輔導、減輕家長心理壓力。
2018年9月,小雨正式進入普通小學進行融合教育,兩年的小學生活,小雨整體表現都不錯,康復中心的老師也一直對小雨和媽媽進行關注和指導。
在江蘇,像徐州兒童福利院這樣發揮福利院專業性,敞開大門辦院的越來越多。王小華表示:“目前全省孤棄兒童的數量呈減少的態勢,這就要求兒童福利機構轉變工作理念,把服務對象由院內集中養育的孤棄兒童向院外的散居孤兒和其他困境兒童延伸,服務范圍從城區向轄區拓展。有條件的福利機構可把臨時照料、康復指導、特殊教育等服務向全社會有需求的家庭開放,促進兒童福利機構的良性發展。”
院內、院外資源對接
清晨,當第一縷陽光撒向大地的時候,福利院的工作人員早已踏上了為孩子尋找寄養家庭的路程。
去年,鹽城市兒童福利院的蘭蘭,經過大家的努力,終于有了自己的小家庭。
蘭蘭的親生母親是個患有精神障礙的流浪者。不知道自己的名字和身份信息、家庭住址,也不知道孩子的生父是誰。2013年1月6日,蘭蘭一出生就被送到鹽城市兒童福利院,而她的母親則由救助機構寄養在醫院。
孩子健康美麗,但因為母親患病,蘭蘭一直被福利院代養。轉眼,蘭蘭該上幼兒園了,福利院為她聯系了院外學校,并每天接送她上下學。蘭蘭性格開朗活潑,可是上學后保育員阿姨發現她開始出現了小小的叛逆,回家時會有抵觸情緒,小朋友之間互動也少了,這可急壞了福利院的保育員,“我們問她為什么不高興,她只是有的時候會說要爸爸媽媽。我們也問了學校,認為孩子應該是看到正常孩子的家庭狀態,想有個家。”
可蘭蘭的母親精神一直不好,身份查找不到,孩子沒法落戶尋親,福利院沒有資格幫蘭蘭尋找收養家庭。
福利院在更多關心蘭蘭的同時,開始與檢察院溝通交涉,委托揚州五臺山醫院司法鑒定所對蘭蘭母親進行了有無精神障礙及民事行為能力司法鑒定,并起訴到人民法院,最終作出蘭蘭母親無民事行為能力的判決,解決了社會收養難題。
蘭蘭現在的爸爸媽媽很喜歡她,她也喜歡新爸媽。在他們接觸適應的過程中,福利院的保育員看到孩子臉上的笑容明顯增多。
這也成為鹽城市兒童福利院依法申訴剝奪兒童撫養權的第一個案例。
“福利院工作人員少,撫養孩子多,從兒童利益最大化方面考慮,我們還積極組織多種志愿服務隊,讓他們來福利院服務,也讓他們與保育員一起帶孩子們出去購物、旅游。同時,我們還選了市里6個社區建立了‘心之家’成長驛站,幫助散居孤兒和困境兒童。”鹽城市兒童福利院副院長顏艷說。
聯合鹽城師范學院教科院、阜寧高等師范學校的專業教育團隊,定期為孤困兒童提供學業輔導;聯合鹽城衛生技術職業學院,每周三為孩子們開展康復訓練和親情陪護;聯合鹽城市婦保院,為每位“心之家”兒童進行體檢,建立健康檔案,并制訂詳細的康復治療計劃;聯合心靈花園心理咨詢站團隊每周五為孤困兒童免費開展心理疏導;聯合鹽城市小荷花舞蹈藝術中心、橋藝術、大學生志愿者和樂博琴行的老師為孤困兒童教授藝術課程等。
50多個單位、600多名注冊志愿者、5000多名愛心人士,為200多人次孤兒、300多人次困境兒童提供關愛服務。豐富的活動讓孤困兒童放飛心情、學會感恩,也讓志愿者們從中得到思想上的升華,領會到生命的意義。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