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當前,社會救助對象需求越來越多元化、個性化。除了資金、物質幫助外,心理、情感、文化等方面的服務需求也在不斷增多,如何滿足多樣化的社會救助需求成為新課題。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以全國社會救助改革創新試點為契機,大膽創新,引進社會組織參與,探索“物質+服務”的多維救助模式,有效提升社會救助服務效能和水平。
馮 珂 于華冰
今年,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被民政部確定為全國社會救助改革創新試點,在以困難群眾救助需求為導向,有效夯實物質救助的基礎上,嶗山區積極開展困難群眾“服務類”救助,確保社會救助服務更精準、更精細。截至目前,共開展困難群眾社會心理救助257人次;為特困老人開展衛生清潔、親情陪伴等志愿服務1000余人次;開展困境兒童“護航計劃”,收集困境兒童“微心愿”600余個……
透過數據看成效,嶗山區“物質+服務”多維立體化救助活力顯現,困難群眾的幸福指數持續攀升。
社會救助服務網絡:合心合力辦大事、做實事、解難事
嶗山區沙子口街道龍河山管區居民曉華(化名)患有腦癌,無工作能力,兩個孩子年幼正在上學,全家生活的重擔都落在了妻子身上。龍河山管區專職社區工作者曲恬恬在排查發現后,積極為其家庭申請醫療救助,在最低生活保障家庭認定過程中為其提供“幫辦”“代辦”服務,緩解了曉華家的經濟壓力。
據悉,嶗山區在區級組建了社會救助綜合服務中心,加強與各救助職能部門的工作對接、政策銜接和信息共享;打通服務困難群眾“最后一公里”,在全區30個管區服務中心配備了專職社區工作者,設立社會救助“一門受理、協同辦理”服務窗口,有效構建了“3公里社會救助服務圈”,確保困難群眾求助有門、受助及時。同時建立了社區社會救助網格化管理機制,依托167個社區網格工作站,設立社會救助工作站,將每個社區劃分為2~3個網格,實現了救助服務由社區“格格”開展主動排查,零距離“幫辦、代辦”。
“‘社會救助服務網絡’通過區-街道-管區-社區(社區網格)四個層面靶向發力,延伸救助服務觸角,最終通過網格員將服務送到困難群眾身邊?!睄魃絽^民政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
此外,嶗山區民政局創新工作方式,引入第三方專業組織對全區2000余名低收入人口的救助服務需求開展全面調查評估,聚焦個性化需求,梳理形成了包括健康、就醫、資源鏈接、精神慰藉、志愿服務等20個方面的救助服務需求清單,形成了《嶗山區困難群眾服務類救助需求評估報告》,為精準開展救助服務提供科學依據。同時積極鏈接社會資源,組建“‘益’呼百應”救助顧問團隊,形成政府、社會救助合力,全方位打造“物質+服務”救助體系。
“我們吸納政府、社會組織、熱心居民、愛心企業等社會力量參與,合心合力辦大事、做實事、解難事?!睄魃絽^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助貧解困:分層分類開展困難群眾定制化救助服務
2020年以來4次提高低保、特困救助標準,城鄉低保標準提高到每人每月904元,特困基本生活標準提高到每人每月1356元,照料護理標準按照失能、半失能和自理等級分別達到每人每月1980元、1320元和660元,臨時救助“一事一議”額度提高到5萬元……改變的背后是嶗山區民政局踐行初心使命、為人民服務的不懈努力和追求。
嶗山區在全省率先建立了特殊困難家庭“一戶一策”靶向救助機制,對554名低收入家庭中的失能人員,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開展日??醋o、生活照料等服務,累計發放照料補助910萬元。對74名重度失能人員,建立剛性衛生用品保障機制,累計發放價值38萬元的紙尿褲,使他們生存有尊嚴、生活有保障。建立了低保家庭在校子女餐費補助機制,為全區269名低保家庭在校子女累計發放餐費補助230萬元,有效提升了困難家庭子女的教育保障水平。
嶗山區在夯實困難群眾物質保障的基礎上,聚焦低收入困難群體的救助服務需求,分層分類開展定制化救助服務,精準解決困難群眾的“急難愁盼”,投入財政資金200萬元開展了“益同行”社會救助綜合服務項目:聚焦困難家庭中的病、殘等特殊群體,開展了困難群眾醫療服務項目;聚焦困境老年人、困境兒童等群體,開展了困難群眾“全心”成長社會心理救助服務項目;聚焦特困人員和困難孤寡老人,開展了“愛助困境老人”救助服務項目;聚焦困境兒童和孤兒等群體,開展了低保困境兒童“微心愿”項目和“春風嶗山、志在少年”閱讀項目;聚焦困難群眾的個案訴求,開展了“眾創+”救助服務項目。嶗山區通過需求鏈接、資源鏈接和政策鏈接,滿足困難群眾多樣化、個性化的救助需求。
“困難群眾的所需所盼就是我們的創新源泉和工作動力,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讓困難群眾享受專業的救助服務,是我們開展全國服務類社會救助試點的落腳點?!睄魃絽^民政局相關負責人坦言。
“紅哨子”平臺:建立社會力量和資源快速集結響應機制
為讓困難群眾訴求及時得到響應和服務,嶗山區研發了“紅哨子”困難群眾救助服務系統,由社區網格員、黨員代表、居民代表和社會組織作為困難群眾救助服務訴求的“吹哨人”,將發現的困難群眾訴求及時上傳、登記到系統,由系統中認證的社會組織、愛心企業、愛心人士等社會力量進行響應和認領,實現社區為困難群眾吹哨、社會力量和資源快速集結響應,建立常態化、精準化的困難群眾救助訴求響應機制。
前段時間,工作人員在走訪調查中發現低保困境兒童小牟(化名)輟學在家,脾氣暴躁易怒。小牟父母因孩子休學心理壓力較大,母親還要照顧肢體、智力一級殘疾的小女兒,存在心理救助服務需求。
工作人員在嶗山“紅哨子”平臺上發布需求“吹哨”后,嶗山區鏈科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積極認領,并組織兩位心理咨詢師分別對小牟和其父母開展咨詢服務。如今,小牟的狀況有了明顯改善,小牟父母的臉上也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系統通過社區、社會組織吹哨、社會力量線上認領、社會組織線下服務的形式,實現由‘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轉變?!眳f助“紅哨子”研發的恩派公益負責人介紹。
此外,嶗山區在黨建引領下,積極構建以社區為平臺,社會組織為載體,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為支撐,志愿者為補充,社會資源為驅動的“五社聯動”救助服務新機制,打造了“助力方”立體式救助服務體系,成立了“嶗善行”公益基金,并在“騰訊公益”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上線,通過凝聚社會愛心力量,給予困難群眾關愛與支持,補充現行社會救助政策的短板,有效防止社會救助“斷崖”效應,使邊緣困難群體在遭遇重大疾病或其他突發困難情況時能夠得到及時的救助和幫扶。
完善救助制度的“嶗山解法”
唐有財
作為全國社會救助改革創新試點,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在社會救助改革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工作,通過管理系統化、流程科學化、方法專業化和技術智能化等方式,實現了精細救助、精準救助、溫暖救助和高效救助,顯著提升了困難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對完善救助制度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社會救助管理的系統化實現精細救助。社會救助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資金、組織、平臺、人力等各方面的工作。青島市嶗山區不斷構建和完善社會救助體系,為實現精細救助提供了基礎保障。一是組建了區社會救助綜合服務中心,通過服務網格管理構建了“3公里社會救助服務圈”,極大便利了困難群眾;二是圍繞社區組織挖掘、救助項目培育、空間運營三項重點工作,打造嶗山區“助力方”立體式救助服務體系,并依托管區黨群服務中心打造線下平臺;三是不斷提高服務標準,連續多次開展低保、特困提標擴面工作;四是廣泛動員整合社會資源,成立了“嶗善行”公益基金。
社會救助流程的科學化實現精準救助。社會救助是一個專業性工作,涉及資源評估、需求測定、方案設計、效果評估等重要環節。嶗山區通過引入專業力量,優化社會救助服務流程,實現了精準救助。一是建立了一套評估體系。借助第三方的專業力量評估社區資源和困難群眾面臨的心理、醫療、教育等方面的主要困難和個性化的服務需求,逐戶建立了服務需求檔案;二是形成了分類分層的服務內容。如針對不同的困難群眾,根據困難程度、需求緊迫度、個人化救助訴求等,提供“顧問式”“陪伴式”服務、立體式救助服務、“一戶一策”式救助等不同的解決方案;三是基于需求導向,聚焦困難群眾需求,注重“人”的發展,開展定制化救助服務。
社會救助方法的專業化實現溫暖救助。社會救助并不是簡單發錢查賬的工作,而是向陷入困境者傳遞多種資源的復雜過程。社會救助有著多重目標,除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外,更重要的是通過專業的社會工作方法,促進被救助者通過自助擺脫困難狀態。嶗山區通過引入專業的社會工作機構,構建以社區為平臺,社區社會組織為載體,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為支撐,志愿者為補充,社區企業等資源為驅動的“五社聯動”救助服務新機制。專業社工機構開展了諸如困難群眾“全心”成長社會心理救助服務項目、低保困境兒童“微心愿”項目和“春風嶗山、志在少年”閱讀項目等各種溫暖救助服務項目,促進了其社會融入。
社會救助手段的智能化實現高效救助。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手段為提升社會救助的效能提供了科技支撐,從而實現主動發現、快速響應、規范高效的救助機制,實現需求與資源的有效匹配。嶗山區研發了“紅哨子”困難群眾救助服務系統,由社區網格員、黨員代表、居民代表和社會組織作為困難群眾救助服務訴求的“吹哨人”,將發現的困難群眾的救助服務訴求及時上傳、登記到系統,由系統中認證的社會組織、愛心企業、愛心人士等社會力量進行響應和認領。
(作者系華東理工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案例一
“幸福小屋”圓夢困難群眾
段 朝
前段時間,嶗山區“嶗善行”公益基金啟動了“幸福小屋”微改造項目,針對困難群眾的生活、學習環境進行微改造,以此提升他們的生活質量,增強他們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
與此同時,公益基金啟動首名困境兒童“幸福小屋”計劃:嶗山區王哥莊街道某社區小馨(化名,農村低保家庭),女,14歲,初三學生,學習成績優秀,性格外向,喜歡畫畫讀書。父親與哥哥相繼因病去世,目前與體弱多病的母親相依為命。近期,社會組織工作人員在入戶走訪中發現,小馨家的門窗由于年久失修,漏雨嚴重,影響了小馨的生活和學習,但是因家庭困難無力維修……圍繞小馨家庭5個門窗改造,“嶗善行”公益基金啟動緊急救助金,制定改造方案。經過前期門窗定制,8月26日改造項目正式施工,3天時間小馨的“幸福小屋”改造完成。
據了解,嶗山區聯合社會力量啟動“益同行”社會救助綜合服務項目以來,圍繞低保、特困、困境兒童、老年人等群體的救助服務需求,開展了政策保障、心理服務、醫療保障、助農扶貧、志愿幫扶等系列服務項目,搭建起政府救助政策兜底保障、社會組織專業精細服務、社會力量聚力幫扶的多維救助服務網絡。
在開展救助服務過程中,工作人員發現了老人、兒童等困難人群的生活、學習環境急需改善提升,為解決困難群眾這一“為難事”,“嶗善行”公益基金籌劃啟動了“幸福小屋”微改造項目。
“‘幸福小屋’針對困難群眾所急所需所盼,以解決問題、改善生活環境為出發點,實現提升困難群眾幸福指數的目標。”公益基金發起人孫翠翠介紹說。
為提升“幸福小屋”幫扶成效,項目在微信小程序“騰訊公益”的“嶗善行公益基金”下上線“幸福小屋”計劃,通過基金投入、公開募捐的形式凝聚社會合力,幫助困難群眾解決現實問題。
案例二
“嶗善行”建設睦鄰友好社區
郭 星 蔚閩琴
為開展好全國社會救助改革創新試點,提升社區居民參與困難群眾救助服務的積極性,將救助服務有效延伸到困難群眾“家門口”,嶗山區啟動“嶗善行”救助服務居民提案大賽。
“嶗善行”救助服務居民提案大賽主要是由居民自主發起救助服務項目,帶動鄰居一起關注、解決困難群眾的難事,過程中由專業社會組織陪伴支持居民團隊有節奏、懂方法、可持續地開展服務,助力睦鄰友好社區建設。
在試點區域北宅街道周哥莊管區,有位77歲的老黨員提案人王大爺。王大爺是土生土長的周哥莊村民,退休后積極參與社區唱歌比賽、每月黨日活動、社區調解委員會、黨員中心戶聯動等各類活動。
有號召力、有想法、有干勁、樂于參與活動、細心觀察社區事務……是居民對王大爺的普遍評價。在聽聞大賽后,王大爺積極發動社區的老黨員、退休干部、文藝隊骨干等參與,多次召集社區居民骨干說想法、提建議,最終成立星火愛心志愿服務隊伍。
“社區還存在一部分急需關愛和幫助的困難人群、高齡老人、殘疾人等。有些高齡老人因子女不在身邊,導致日常生活缺少樂趣、精神空虛。如果家中出現急難問題時,不能立馬解決和處理,這也給老人帶來心理壓力……”王大爺提出。
經過隊伍成員多次商議后,服務隊形成“星星之火 溫暖大家”項目實施方案,項目實施計劃包括星火送溫暖、星火來幫您、星火文藝教學等內容。團隊倡導“低齡老人幫助困難人群”,秉承“關愛社區從身邊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的理念,為有需要的社區困難人群解決實際困難,提升居民的社區歸屬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截至目前,服務隊已開展十余次上門救助服務。
“遠親不如近鄰”,嶗山區民政局希望通過“嶗善行”救助服務居民提案大賽的開展,倡導生活在社區的居民可以共同行動起來,為社區困難人群帶來及時性的幫助,為探索“大救助下的居民互助”貢獻嶗山智慧。
案例三
點亮“微心愿”
劉婷婷
嶗山區“益同行”社會救助綜合服務項目組在走訪困境家庭時發現,困境兒童存在教育輔導、學業與職業發展、心理減壓、親子關系調適、社會交往等發展需求,針對這些需求,可以鏈接社區、社區兒童主任、社會專業服務組織及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協助困境兒童發展、走出困境。
為此,項目組啟動困境兒童“微心愿”,以兒童為點,以家庭為根,以社區為平臺,以項目化、公益化的形式鏈接社會資源,搭建困境兒童精準化服務框架。
項目按“收集心愿——點亮心愿——圓夢行動——筑夢計劃”的步驟推進,通過入戶走訪、專業溝通,建立起困境兒童心理關愛的個體化和常態化機制。
“我可以要一輛自行車嗎?那樣去姥姥家照顧姥姥就不用坐公交車了,每次來回還能省下2元錢?!毙魧Α拔⑿脑浮表椖拷M的工作人員說。
小夢今年17歲,父親肢體殘疾,母親患有小兒麻痹癥,常年臥床,需要有人照料。此外,小夢還要經常到姥姥家,照顧姥姥的生活。但去姥姥家需要先坐公交車,再走20分鐘的山路,為此她想要一輛自行車。
青島隆鑫信達稅務師事務所有限公司在了解情況后,認領了小夢的心愿。該公司工作人員跟隨“微心愿”項目組帶著自行車來到小夢家中。當小夢看到自行車時,非常開心,并連聲說:“謝謝叔叔阿姨,太讓我意外了,明天去姥姥家,就可以騎著自行車去啦?!?/p>
項目組在跟小夢的溝通中,了解到由于身體疾病的原因,她初中畢業后并未繼續就讀,對于未來的職業生涯非常迷茫。為此,項目組幫助小夢了解自己的性格優勢及職業興趣,并協助小夢進行職業規劃。
據了解,“微心愿”項目組積極動員和引導公益力量參與,圍繞困境兒童基本生活、教育、醫療、照料、康復等需求,建立起一支區域化、專業化、特色化的困境兒童圓夢幫扶隊伍。同時,定期開展各類閱讀活動、手工體驗、心理成長課堂等活動,通過興趣培養、學業幫扶、社會技能提升,協助困境兒童培養閱讀習慣、樹立自信心,形成正向成長的內驅力。
(來源:中國社區報202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