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安 娜
陽春三月,乍暖還寒。在北京市門頭溝區雁翅鎮河南臺村,西麋角山掩映下的一排排平房小院顯得格外靜謐。最近幾年,這個有著240多戶、395人的小山村經歷了山鄉巨變,發生了哪些故事?近日,記者走進了這里。
困境:永定河畔的“農家院”不見了
一面靠山、三面環水,永定河呈幾字形繞著村子蜿蜒流過,大自然賦予的這份雄厚資源,曾讓河南臺村的村民過上了富足的日子。“我們村緊鄰京西十八潭,離永定河只有100米遠,周末和節假日有不少游客前來觀光,村民們陸陸續續在河邊建起了10來個‘農家院’。”今年60歲的王育紅曾在其中一個“農家院”幫忙,這份工作也成了她家庭的重要經濟來源。
2018年,北京市加大永定河生態環境整治力度,沿著河岸劃了一道寬寬的“藍線”,線內不允許有任何私搭亂建。“農家院”拆除了,村民的收入少了一大塊,河南臺村從原來的“小康村”變成了低收入村,51戶94人被認定為低收入戶。巨大的落差,讓大家愁眉不展。為了謀生,王育紅等村民帶著自己家種的蘋果、蔬菜等到路邊售賣,“有的時候,在外面守一天也賣不出幾塊錢。”
破局:小山村建起了現代化民宿
小山村的改變,始于2019年。這一年,西城區和門頭溝區共同設立總額8億元的鄉村振興綠色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重點圍繞促進門頭溝區45個市級低收入村、29個區級低收入村的發展,推出打造精品民宿的理念。
彼時,派駐到河南臺村的第一書記劉斌剛剛上任。正思索著如何謀求鄉村振興的他,從這項政策上看到了曙光和希望。“對河南臺村來說,打造民宿是一條再適合不過的發展道路,這是多么難得的一個機遇呀!”劉斌回憶起當時參加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門頭溝區人民政府舉辦的民宿項目推介會的場景,“記得那天是5月8日,我早早就到了會場,一直到活動結束才離開,經歷了一場場頭腦風暴,也更加堅定了要在河南臺村開展民宿項目的決心。”
回到村里以后,劉斌先與村“兩委”共同商討,后多方尋找企業,最終決定由村企合作成立公司,通過租賃的形式盤活村民現有的閑置院落。這一來二去,就是幾個月的光景。一切準備就緒后,如何引導村民參與又成了一項艱難的工作。“很多鄉親祖祖輩輩生活在大山里,思想比較保守,不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劉斌感慨道。
村民王磊有一處閑置了好幾年的破舊小院,他成了村里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可簽訂合同的那一天,王磊又猶豫了。這下,差點成為壓垮劉斌的最后一根稻草。年近50歲的劉斌哭出了聲:“想給村民們辦點兒事,咋就這么難啊!”可擦干眼淚后,他又耐心地與王磊溝通,一點點地消除王磊的擔憂和顧慮。
帶動:孕育著希望的“南臺花開”
幾個月后,河南臺村的第一家民宿終于落地了。劉斌發現,有很多村民都在默默地關注著建設進度,親眼見證著搖搖欲墜的老舊危房到現代化民宿小院的蛻變。也正因如此,又有十幾戶村民陸陸續續與村企合作的公司簽訂了租賃合同。
如今,已經完成改造的幾處小院錯落有致地分散在村莊的各個角落,為小山村帶來了不一樣的生機和活力。劉斌笑著說:“河南臺村位于永定河南岸的平臺上,我們也借此給民宿群起了一個孕育著希望的名字‘南臺花開’。”
據劉斌介紹,民宿項目給小山村帶來的效益遠不止于此,已經有很多村民借助項目提供的工作崗位提前脫低摘帽。今年62歲的付秀芝是低收入戶,應聘擔任“南臺花開”的民宿管家后,負責定時對房間進行清潔整理,每個月能拿到2000多元。王育紅和王德滿夫妻二人也是低收入戶,王德滿在民宿施工現場做些泥瓦活兒,每天能拿到180元工錢。
在王育紅和王德滿家中,一臺一人多高的立式空調格外引人注目。王育紅開心地告訴記者,這臺空調就是用丈夫打工掙來的錢新購置的。“原來生活不富裕,家里的積蓄恨不得掰著瓣地花。現在不一樣了,我們老兩口想吃啥、想穿啥、想用啥,就能買啥。今年,家里還準備購買一臺冰箱。”王育紅說。
提升:繪制“美麗鄉村”的建設藍圖
在劉斌心中,發展民宿只是自己“美麗鄉村”建設藍圖的一部分,村子里需要完善的工作還有很多,村居環境提升就是重要一項。
“永定河生態環境整治時,河南臺村的拆違面積達1萬平方米。我們沿岸修建了4.4公里的河岸休閑長廊和1000米的飲用水管道。光禿禿的土地全部覆蓋了綠色植被,再也見不到當初拆違后的痕跡了,村莊周邊的環境也越來越好了。”劉斌說,河南臺村依山而建,幾乎家家戶戶的房屋都要拾級而上,村里的56名殘疾人生活感到不便。經與市殘聯對接,為殘疾人修建了坡道,安裝了無障礙馬桶、防護欄、助力扶手等無障礙設施。今年59歲的王德斌是一位特困供養對象,因受傷導致高位截癱。記者見到他時,他正熟練地開著電動輪椅從家門口的坡道下來。王德斌告訴記者,這30多米的慢坡道是市殘聯特地為他修建的,此前他已經在家臥床好幾年了。“現在可方便了,隨時都可以出來透透氣兒、曬曬太陽,心情也舒暢多了!”
發展村莊產業經濟,也是劉斌腦子里思考的大事兒。考慮到永定河周邊不讓發展養殖業,他把目光瞄準了綠色生態經濟上。村里有一塊200畝的可耕種土地,種植著蘋果樹、杏樹、李子樹等。因年頭久遠,果樹產量下降,農民增收困難。劉斌請來農業專家實地考察,改善土壤,引進良種,更新換代。村里自籌資金將距離永定河不遠的一塊荒灘改造成了果園基地后,培育了6個品種的果苗。“現在,我們村里月月都有季節性水果上市。5月的櫻桃,6月的杏兒,7月的李子,8月的桃子……”劉斌說,最受歡迎的還是紅富士蘋果,原來村民不懂包裝和營銷,銷量不理想。他就組織村民先把好蘋果的質量關,再統一進行包裝銷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鄉村發展必須有一個好的規劃,好多鄉村發展不起來就是因為缺少規劃。”為此,劉斌制訂了一本圖文并茂的《河南臺村美麗鄉村建設實施方案》,每天放在背包里隨身攜帶。他一邊翻著厚厚的方案,一邊指著村口的一處房屋說,“這個‘陽光浴室’本是村民洗浴的地方,煤改電后荒廢了,今年計劃在這里建設一個農村幸福晚年驛站,讓咱們村的老人和殘疾人也享受到助餐、助浴、助潔等服務……”這,是河南臺村的又一個福音。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