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工作關系民生、連著民心,是社會建設的兜底性、基礎性工作。貴州省委、省政府歷來高度重視民生民政工作,第十三次全省民政會議以來,圍繞民生民政工作作出一系列決策部署。全省民政系統和各級各部門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貴州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對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民政為民、民政愛民”工作理念,聚焦脫貧攻堅、聚焦特殊群體、聚焦群眾關切,不斷改革創新、苦干實干,民政社會救助兜底保障作用進一步突顯,基層社會治理取得新進展,社會服務質量顯著提高,進一步增強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有力地將黨委、政府的溫暖傳達到千家萬戶。
堅持用脫貧攻堅統攬民政工作全局,民政脫貧攻堅成效明顯。貴州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當前,貴州正在向千百年來的絕對貧困發起“總攻”,確保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全省民政系統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工作大局,堅持聚焦脫貧攻堅,將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納入社會救助保障范圍,低保、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標準持續穩步提高,從2016年起,貴州省農村低保平均標準超過扶貧標準。易地扶貧搬遷后續保障有力有效。制定實施易地扶貧搬遷一次性臨時救助政策,截至2019年底,共向44萬易地扶貧搬遷困難移民發放一次性補助資金6.5億元,及時將20萬符合條件的搬遷困難群眾納入城市低保。強化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社會治理,截至目前,全省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已成立居委會306個,已有671個安置區建立了居民公約或村規民約,已有693個安置區開展了居(村)務公開工作。社會力量參與脫貧攻堅廣泛深入,引導社會組織廣泛參與脫貧攻堅,募集脫貧攻堅資金30億元,在46個縣實施社會工作參與脫貧攻堅服務項目,凝聚起助推脫貧攻堅的強大合力。
社會救助兜底保障安全網進一步織密織牢,“8+1”社會救助體系基本建立。保障基本民生是踐行黨的宗旨的內在要求,是黨和政府職責所在,貴州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不斷織牢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網,切實兜住底、兜準底、兜牢底。政策體系基本完善。印發實施《貴州省社會救助實施辦法(暫行)》,建立了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受災人員救助以及醫療、教育、住房、就業和臨時救助為主體,以社會力量參與為補充的“8+1”社會救助體系。城鄉低保制度科學規范管理格局全面建立。截至2019年底,貴州省農村低保207.7萬人,城市低保46.7萬人,全省城鄉低保平均標準達每人每月615元、每人每年4103元,較2012年分別提高了304元、2468元,增幅超過了50%。特困供養制度全面實施。將農村五保供養、城市“三無”人員救助統一為城鄉統籌的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制度,實現城鄉特困人員公平享有社會救助服務。創設了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標準和照料護理標準,實現了對特困供養人員基本生活、照料服務、疾病治療和殯葬服務等方面托底保障。留守兒童困境兒童關愛救助保護體系建立健全。做到了動態監測、責任落實、教育關愛、兜底保障“四個全覆蓋”,留守兒童總數從2015年的109.6萬人減少至2019年的51.4萬人,機構養育、社會散居孤兒基本生活最低保障標準提高到1500元、1000元。臨時救助制度全面建立。主動發現、快速響應的救急難工作機制基本完善,2014—2019年,共對203.26萬戶(次)困難群眾實施臨時救助,支出資金28.69億元。流浪乞討人員救助、殘疾人“兩項補貼”制度得到有效落實。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推動養老服務加快發展。讓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有一個幸福美滿的晚年,關系社會和諧穩定。貴州山川秀美、空氣清新、交通發達,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高鐵高速四通八達,是老年人養老不可多得的寶地、福地。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養老服務改革發展,養老服務業的政策支撐明顯強化。制定了養老服務業發展專項規劃,出臺了一系列支持養老服務發展、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的文件,為養老服務業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政策保障。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初步建立。全省建成特困供養機構1103所,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增長到559個,農村幸福院增加到4500個,養老床位增長到近19萬張。養老服務對象逐步從特殊困難老年人拓展到全體老年人,內容逐步從補缺型向多樣化、多層次拓展,實施主體逐步從政府為主向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轉變。養老服務業發展動能逐步加大。鼓勵社會力量通過獨資、合資、合作、聯營、參股、租賃等方式參與公辦養老機構改革,社會養老機構運營養老床位達2.4萬張。國家級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成效明顯,建成35個醫養結合示范單位、10個省級養老產業示范園區、10個省級養老服務示范機構。成立貴州省養老服務產業投資基金,向世界銀行和法國開發署分別申請3.5億美元和1億歐元貸款用于養老項目建設,有效撬動社會資本進入貴州養老服務業,推動養老服務業加速發展。
堅持共建共治共享,基層社會治理水平不斷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貴州牢固樹立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理念,注重把社會治理的重心落到城鄉社區。基層政權建設和社區治理取得顯著進展。民主選舉質量不斷提高,第九屆、第十屆村(居)委會換屆選舉圓滿完成。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深入推進,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村“兩委”聯席會議等制度進一步健全,村民民主協商廣泛開展。村務公開民主管理進一步規范,村(居)務監督委員會全面建立,“小微權力清單”普遍實施,打造了618個村規民約示范村。社區服務能力顯著提高,全省街道(鄉鎮)社區服務中心實現全覆蓋,社區服務中心(站)普遍設置了“一站式”服務大廳,便民為民服務實現家門口辦理。社會組織培育發展取得顯著進展。改革雙重管理體制,對行業協會商會類、科技類、公益慈善類、城鄉社區服務類社會組織實行直接登記制度。推進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完善財政、稅收、人才支持政策,全省社會組織達到1.3萬多個,初步形成了城鄉分布、門類齊全、層次多樣、覆蓋廣泛的社會組織體系。社會組織監管進一步規范,綜合監管制度建立健全。慈善事業、社會工作和志愿服務取得顯著進展。政府推動、民間運作、社會參與、各方協作的慈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積極打造“善行貴州”品牌,2013至2019年共舉辦了六屆慈善項目推介會,募集慈善款物近10億元。出臺實施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規劃,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增加到3.8萬人。志愿服務工作進一步加強,全省注冊志愿者達到355萬人。
適應人民群眾的社會服務需求,大力提高社會事務和專項國家行政管理水平。殯葬、婚姻、地名等基本社會服務,關系每個人和每個家庭的切身利益,貴州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斷增加服務供給、提升服務質量,更好滿足人民群眾需要。殯葬改革有序推進。殯葬基礎設施建設、殯葬公共服務供給能力不斷加強,惠民殯葬政策、節地生態獎補制度加快落實,截至2019年,全省建成85個殯儀館、71個集中治喪場所、4666個農村公益性骨灰安(放)葬設施。婚姻登記工作扎實推進。婚姻登記流程進一步優化,婚姻登記實現規范化信息化,2019年6月啟動了婚姻登記網上預約服務。地名區劃管理工作穩步推進。積極適應我國經濟發展空間結構正在發生的深刻變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的新要求,進一步優化行政區劃設置。積極穩妥開展了行政區劃調整事項,全省行政鄉減少434個,建制鎮增加143個,街道辦事處增加109個。認真組織實施全省地名普查,全面建成省、市、縣三級地名數據庫,清理整治不規范地名,積極創建平安邊界。
大力推動改革創新,民政工作“放管服”不斷深化。始終把改革創新作為民政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緊盯民政事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問題,解決好民政工作的“痛點”“堵點”“難點”。持續清理取消下放民政行政審批事項,省級行政審批事項相比2013年減少44%,辦理時限全部壓縮到5個工作日內。建立全省民政系統統一的權責清單體系和動態管理機制,全面推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深入推進民政系統信息化建設,實施數字民政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完成民政門戶網站和所有信息系統遷云,實現了民政工作“一網通辦”。各項改革試點取得豐碩成果。大力推動綏陽縣社會救助綜合改革試點工作,2019年10月順利通過民政部考核組考核并得到評估組的好評,將司法救助引入社會救助體系等試點改革經驗被推廣。推進完成殯葬綜合改革試點工作。貴陽市建立殯葬精準化管理服務信息平臺,進一步規范殯葬服務行為;甕安縣將全縣分成4000余個管理網格實行殯葬改革工作“雙網”管理,依托“甕安民政云”信息化平臺建設,搭建起了縣、鄉、村三級信息網絡。貴陽市、甕安縣殯葬綜合改革試點被民政部評為全國優秀案例。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取得新成效。貴陽市、六盤水市通過民政部組織的第三方評估;遵義市、畢節市成為第四批全國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地區。
奮進新時代,譜寫新篇章。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點上,貴州民政將始終牢記囑托、感恩奮進,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堅決貫徹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民政部的決策部署,更加振奮精神,更加奮發有為,更加苦干實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前進,努力開創新時代貴州民政工作新局面。(本版文/圖由貴州省民政廳提供)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