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 銘
養老既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事業。近年來,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區以“讓老年人享受到有品質、有尊嚴的老年生活”為目標,本著現代化、特色化、規模化的理念,按照“醫、養、教、學、樂、為、游”七位一體服務的原則,以打造“黨建+雨湖康養”品牌為主線,全方位擦亮雨湖老年人幸福底色。
堅持方向一致、政策一脈、推進一體
雨湖區始終堅持黨建引領,成立了由區委、區政府主要負責人牽頭掛帥,9個區直部門任成員的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領導小組,并通過區委常委會、區政府常務會定期調度。同時,將其納入區委“創開刺破”重點工作,作為“紅潤雨湖·三治同行”城鄉社區治理創新實踐的重要實施內容。始終堅持將支部設在養老一線,精心打造“雨湖紅” 特色為老服務志愿活動,全區養老機構實現了與駐區高校、社會團體等優質黨建資源的聯動。
近年來,雨湖區因地制宜先后制定出臺了《關于推進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推進“黨建+雨湖康養”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等10余個政策文件,在全市率先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同時,出臺《養老服務設施公建民營改革實施細則》《敬老院星級評定考核辦法》,建立健全了公建民營準入、實施、運營管理、退出和監管等機制,有效推動全區5所敬老院和30所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全部實現公建民營,提升了管理水平和服務能力。
雨湖區始終堅持問題導向,突出政府帶動、部門聯動、社會互動,切實解決養老事業發展過程中的重大問題,多部門聯合開展“護老行動”,全區養老機構服務質量基本規范達標率100%。同時,注重加強志愿服務,積極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組建養老機構承接、專業社工隊伍提供服務、志愿者參與的養老服務隊伍,先后建立13個社工站,扶持培育老年協會130余家。
注重軟硬兼施、醫養結合、近鄰并舉
雨湖區注重軟件與硬件齊頭并進,讓養老基礎更堅實。通過逐年加大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布局“一中心、四支點、多站點”(即1個福利中心、4個公辦敬老院,及遍布全區的養老服務設施)的養老服務場所,通過新建、提質改造等,全面提升養老機構的硬件設施水平。還充分利用閑置資源,如利用湘潭市第二紡織廠破產改制后的閑置地塊,打造了雨湖區社區老年養護和社會救助站。同時,制定完善老年協會章程、養老服務流程、養老服務承諾書等規章制度,按“一人一檔”和“一月一問”要求,建立健康檔案和服務檔案,實時更新老人的健康信息和服務檔案,確保居家養老服務常態化、制度化、人性化開展。
為了提升養老服務質量,雨湖區通過啟動社區全科醫生簽約和農村鄉村醫生簽約服務,將居家養老的老人納入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重點人群,并提供健康管理和基本醫療服務。同時,全力打造以醫養結合模式為主的嵌入式養老服務點,讓小麻雀發揮了大作用、小醫院管出了大健康。在窯灣街道衛生服務中心,不僅將運動康復、心理康復、藥物指導等融入照護計劃,還建立了對接大醫院的綠色急救通道,老人均能享受一站式服務。
雨湖區還堅持近鄰并舉,讓養老服務更走心。“近”即探索護理員“就近培訓就近使用”模式,養老機構人員全部是先培訓,再跟班實習,后持證上崗,近三年培訓護理員近600人。“鄰”即大力開展鄰里互助, 2020年以來,全區由專業社工機構牽頭打造 “低齡老人幫高齡老人”鄰里互助模式,建起了老伙伴志愿者服務隊伍,志愿者成員多為50歲至70歲的老人,幫助高齡、空巢、失獨老人解決生活難題、排解晚年孤獨。目前,正在探索老年人志愿者服務積分制,將服務存進“時間銀行”,憑積分可兌換商品,或選擇養老、家政服務。
突出產業化、智慧化、標準化
近年來,雨湖區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推進養老機構連鎖品牌發展,推行醫療養老到娛樂“享老”全方位發展,逐步實現養老機構到老年人用品市場開發的養老產業全鏈條介入。同時,運用“互聯網+”理念,將智慧鄰里平臺與線下日間居家養老服務站點相結合,推行留守、獨居老人線上服務+實體服務試點,老人只需按下“SOS”,即可在15分鐘內享受到養老服務。此外,通過一張內置生命體征儀的床墊實時監測,通過一根智能化拐杖設置老人安全范圍,讓老年人足不出戶即可享受到便捷化、智能化服務。
為了滿足老年人多元化的養老需求,雨湖區根據城鄉需求制定養老標準,在城區社區建設嵌入式養老服務機構、日間照料中心等養老服務站點。在農村,結合公建民營等工作實行敬老院星級評定考核,將結果直接體現在項目資金安排和有關補貼的扶持上;同時,深化了“一中心、多站點、重巡訪”農村養老服務建設,打造“1公里就近、1公里延伸、零距離上門”的農村養老服務圈。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