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偉濤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
目前,我國大部分家庭處于“421”的結構下,兩名成年人要照顧四位老人一名孩子。如果有一位老人出現失能半失能,將給整個家庭帶來巨大的經濟和生活壓力。
“隨著養老服務體系的不斷完善,健康的老年人養老基本沒有問題,應該重點關注的是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正在召開的全國兩會上,多位政協委員持續聚焦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群體的照護問題,建議在試點的基礎上,盡快推出適度普惠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幫助更多老人和家庭減輕壓力。
現狀 長期護理服務需求不斷增長
長期護理保險即以社會互助共濟方式籌集資金,對經評估達到一定護理需求等級的長期失能人員,為其基本生活照料和與基本生活密切相關的醫療護理提供服務或資金保障的社會保險制度。
臺盟中央在“關于建立和完善我國老年人長期護理服務體系”的提案中指出,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加速發展,高齡化、空巢化趨勢日益凸顯,失能、失智老人日益增多,對長期護理服務的需求不斷增長,應盡早建立統一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體系。
農工黨中央在《關于建立和完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提案中認為,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已經成為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全國政協委員、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教授孫潔告訴記者,當前,我國的人口老齡化呈現不斷加快的趨勢,同時,伴隨著“421”家庭的增多,醫療成本不斷攀升,以及失能、半失能人口的不斷增加,對長期護理服務的需求迅速增長。截至2018年,我國65歲以上人口數量為1.67億,占比已達11.9%,如果用老人撫養比來衡量,2005年為10.7%,即平均每9.4個勞動人口供養一個老人,2018年已達17%。孫潔認為,在我國人均養老金僅2270元的條件下,失能老人及其家庭難以支付長期護理服務所需的高額費用,而長期護理保險通過統一籌集資金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基金,對失能失智老人提供護理費用補償,化解失能失智老人及其家庭的養老風險,有利于實現家庭養老社會化、專業化,是政府為我國不斷增長的長壽群體和體弱老人提供長期護理支持的社會保障制度。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近幾年一直關注著長期護理保險。他介紹,調研評估結果顯示,中國老年人的失能率高達18.3%,建立長期護理保險是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的制度性安排,有利于保障失能人員基本生活權益和有尊嚴的生活質量,促進養老服務業的發展。
成效 長期護理保險有效減輕家庭負擔
80多歲的鄧奶奶家住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因腦栓塞治療出院后生活不能自理。家人聘請了專業護理員照顧她,每月護理費用高達7000元。2018年,已是重度失能的鄧奶奶申請了長期護理保險,現在每個月只需要繳費4000元。讓鄧奶奶以用“鐘點工”的價格享受專業護理服務的實惠,正是得源于該市試點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
記者了解到,自2016年起,我國提出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工作的原則性要求,明確15地作為試點。目前,試點地區已擴大到幾十個。
作為首批試點城市之一,廣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市財政局、市民政局等聯合印發《廣州市長期護理保險試行辦法》,明確長期護理保險的保障范圍、籌資標準、評估機制及待遇方式等,制訂長期護理保險服務項目,遴選確定首批29家長護定點機構。之后,又完善了保險制度的內容,新增45家長護定點機構,擴充定點機構類別,將機構養老也納入其中。
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廣州目前的制度規定,參保人員因年老、疾病、傷殘等原因,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已達或預期將達6個月以上,病情基本穩定且符合相關條件的,可申請評估,經長護評估后按規定享受長期護理保險待遇。職工社會醫療保險參保人員同時參加長期護理保險。屬于長期護理保險基金支付范圍和支付標準以內的基本生活照料費用及經核定的醫療護理費用,不設起付線,由長期護理保險基金按相關規定支付:入住長護定點機構享受長期護理保險的,按75%的比例支付;居家建床接受長護定點機構服務的,按90%的比例支付。對基本生活照料費用按機構護理不高于每人每天120元(包括床位費,不高于每人每天35元),居家護理不高于每人每天115元。
目前,廣州市的長期護理保險已覆蓋全市700多萬職工醫保參保人,共有7000多人享受到這一實惠,有效減輕了老人和家庭的經濟生活壓力,并逐步建立起為長期失能人員基本生活照料和與基本生活密切相關的醫療護理提供服務保障的社會保險制度。
難點 亟須解決籌資方式和資金來源
農工黨中央認為,從試點城市和省份來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運行相對平穩,試點成效明顯。但尚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是扣費合法性不明確、各方聯動欠到位、享受范圍覆蓋面較窄、護理市場較為弱小等。
據介紹,截至2018年6月,我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已覆蓋5700萬人,受益人口近19萬。鄭秉文告訴記者,很多地區對開展長期護理保險都有很高的積極性,除15個試點城市外,自愿試點城市已有幾十個。但由于沒有統一的制度框架,各地在保障范圍、受益規模、保障水平、籌資渠道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
孫潔告訴記者,我國正在15個城市試點的長期護理保險,使已經享受待遇的參保失能老人得到了質量較高的專業服務,老人與家屬都明顯感覺到護理費用支出減少,大大減輕了家庭的后顧之憂。但長期護理保險籌資機制為直接從醫保個人賬戶和統籌基金中劃撥,沒有體現政府、用人單位和個人的責任。同時,長期護理保險基金的籌集會受各地醫保基金運行和生育醫療保險合并實施運行情況的影響,缺乏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具有較強的不確定性。“缺乏穩定的籌資機制和財政補貼機制,不僅意味著基金安全問題需要高度關注,更說明長期護理保險需要盡快轉變籌資方式、探尋新的資金來源。”
建議 普惠制長期護理保險應成養老重點
鄭秉文表示,由于長期護理保障不足,很多老年人選擇在需要護理時長期住院,既消耗了大量醫療資源,更增加了家庭負擔。“面對眾多失能半失能群體的需要,建立普惠制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應成為養老服務業發展的重點。”
“目前試點地區大多是以財政補貼為主,全面推廣這一制度的最大障礙還是各地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鄭秉文認為,推廣長期護理保險一是應對籌資的基本原則作出規定,堅持保基本和責任分攤,按不高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0.4%設定籌資標準。二是建立獨立的社會保險制度,在困難地區不影響醫保制度財務可持續性。三是堅持“全覆蓋”原則,職工和居民統一政策,保障對象以重度失能為主,逐步擴大到中度失能和失智群體。四是加強部門協同,結合民政系統老年人能力評估標準和衛健系統老年照護評估標準,研究建立全國統一的失能鑒定和等級評定標準體系、照護服務標準規范和評價體系。
臺盟中央在提案中建議,長期護理保險應增加試點城市,滿足更多地區失能老人的需求,并逐漸覆蓋城鄉居民醫保參保人員。同時,開展多元化籌資,開辟單獨籌資機制,強調單位和個人的責任,要求履行一定的繳費義務。引入具有資質的商業保險機構參與長期護理保險制度,以利于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不斷深化與推進。
農工黨中央認為,應推進立法先行,加快法律體系建設。一是建立完善長期護理保險法律制度體系,二是盡快出臺《長期護理保險實施管理辦法》,三是引導合理預期,堅持“低水平、廣覆蓋、各方負擔、統賬結合”的原則。同時,結合地方實際,不斷擴大受益面。
孫潔告訴記者,發展長期護理保障制度首先應明確長期護理保險的養老保障屬性;其次,在不增加現有企業繳費負擔的前提下,從基本養老保險用人單位繳費的20%統籌基金中劃轉1%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基金,并適當增加個人繳費負擔。與降低養老保險費率同步,在繳費階段劃轉用人單位繳納的1%養老保險費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基金,不僅符合長期護理保險的養老保障功能,而且有利于夯實多元籌資機制,實現資金來源穩定、籌資渠道和制度推進的可持續。
委員們建議,長期護理保險應定位為獨立險種,納入社會保險的政策框架。同時,構建政府、個人、用人單位為主的多元化籌資機制,鼓勵商業保險進入護理保險領域,逐步建立形成全國統一、保基本、可持續的社會基本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框架,充分發揮社會保險在養老服務方面適度普惠的作用。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