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悠悠贛江水,殷殷紅土情。5月19日,由中國記協主辦,江西省委宣傳部、江西省記協、贛州市委宣傳部協辦的“學黨史 悟思想·紅土地上踐初心”中央媒體赴贛州學習調研活動在于都縣啟動。來自人民日報社、新華社、光明網等34家中央和全國性行業類媒體的40名采編骨干參加活動。本報記者跟隨著中央采訪團,走進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重溫中國共產黨人艱苦奮斗的紅色革命史,見證新時代革命老區工作高質量發展“成績單”。
本報記者?王立國?杜?蓉
砥礪奮進?書寫“于都答卷”
5月19日,中央采訪團記者一行走進位于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的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紀念園參觀學習。1934年10月,紅軍主力8.6萬人跨過于都河,從這里踏上二萬五千里長征的第一步,開啟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壯舉。
2019年5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于都縣考察,在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紀念園勉勵大家,“現在是新的長征,我們要重新再出發。”
征程萬里風正勁,重任千鈞再出發。總書記視察于都縣兩年來,百萬于都兒女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大學習、大調研、大攻堅,學黨史、悟思想、開新局、辦實事,于都大地氣象新、面貌新,書寫了一份沉甸甸的于都報告。
兩周年,富硒品牌獨樹一幟
“我們的富硒蔬菜品相好,營養價值高,廣東、福建、湖南等地很多批發商都直接開車來地里進貨。”看到自己種的15畝辣椒長勢良好,梓山鎮下潭村黨支部副書記曾憲標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
2019年11月,梓山鎮在縣里聘請的技術員指導下,開始全面進行土壤改良,通過村干部領種的形式帶動村民種植富硒蔬菜。作為村黨支部副書記的曾憲標認領了合作社的兩個大棚,共15畝辣椒,還聘請了5個村民,當年就獲利10多萬元。
在曾憲標的帶領下,村民們紛紛從外地回到村里,靠著種植富硒蔬菜發家致富,富硒蔬菜大棚呈現供不應求的態勢。
為著力解決發展富硒農業的瓶頸,于都縣除通過外出參觀學習先進經驗外,還聘請了會種菜、懂技術的技術員,到田間地頭手把手地教農民、實打實地帶農民。“技術員時不時到我們基地來,土壤偏酸了,就提醒我們多施堿肥;莊稼長勢不好,技術員就讓我們增施硼肥。”來自贛縣的專業菜農黎文高興地說。有了技術員的支持,2020年黎文靠種植富硒蔬菜就獲利20多萬元。
在黃麟鄉,萬畝富硒臍橙基地按照“山頂戴‘帽’、山腰種果、山腳穿‘裙’”模式,種植臍橙8500畝、邊坡草1500畝、杉樹320畝,還建了山塘、水池、觀光臺、游步道等休閑設施,漫步其中,令人心曠神怡。
兩年來,于都縣按照“硒+X”的布局,本著“開放即發展、招商即發展”的理念,制定了財政扶持、稅收扶持、金融促進等政策措施,推進富硒農業發展,加強組織領導、科學統籌規劃、建立示范基地、培育龍頭企業、打造富硒品牌。富硒大米、富硒臍橙、富硒茶葉、富硒畜禽加工制品等產業正在有序推進。據統計,全縣僅發展富硒蔬菜產業的農業合作社就有110多家,帶動蔬菜經營主體2000個(戶);帶動8000多名貧困人口脫貧,人均年增收1.72萬元。
兩周年,縣域經濟高速發展
“自從公司進駐紡織服裝一條街后,通過工廠店直營的方式,讓利消費者,推廣品牌效益,每天的營業額都在3000元以上。”江西仔衣庫服飾有限公司負責人肖日輝說,因為有了優惠政策,仔衣庫2020年的產值由2019年的8000萬元增加到1億元。
和仔衣庫服飾有限公司一樣,位于于都縣上歐工業園的贛州鑫雪萊服裝服飾有限公司去年進行技術革新后,從原來的3天才能見到成品到現在的十幾分鐘就能見到成品,生產過程中沒有停頓、沒有積壓,次品少、容易管控,生產效率提升了30%以上。
以綠色驅動工業升級,實現可持續發展,于都縣落實稅收優惠政策,強化效應分析,鼓勵治污減排,打造高質量循環經濟。投資2.5262億元、占地面積60畝的生態污水處理廠建成后,經過處理的中水,60%可作為生產用水返回給生產企業,20%用于綠化灑水,剩下20%則用于文明施工的防塵治理,實現“零排放”,反哺園區建設發展,為綠色循環經濟奠定堅實基礎。
得益于綠色環保園區的打造,占地約1000畝,計劃總投資近20億元的順龍水洗有限公司于2020年落戶于都羅坳工業園,為建設中國紡織服裝名城注入強勁動能。依托“退城入園”“飛地經濟”政策,正億紙品紙業有限公司去年總產值達到2.1億元,上繳利稅近1300萬元;于都工業園羅坳工業小區已吸引5家綠色環保型企業入駐。按照新型建材產業園和循環經濟產業園的目標定位進行建設,園區內羅坳工業小區可容納60家企業,解決1.2萬余人就業。
伴隨著于都服裝產業、富硒農業的發展以及服務業結構的不斷優化,物流、金融等多業態蓬勃發展,2020年于都縣累計新增企業貸款349筆29.58億元,續貸企業貸款151筆8.41億元。于都縣的經濟發展蓬勃向上。
兩周年,文體衛生蒸蒸日上
“現在是新長征,我們要重新再出發。”
傾心演繹、傾情歌唱,把長征和長征背后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5 月19日晚7點30分,一場以長征組歌為主,獻禮總書記視察于都兩周年的公益演出,在于都文化藝術中心拉開帷幕。參加演出的這支由紅軍后代組成的隊伍,已累計巡演500場次,足跡遍布全國各地。
除了講好長征故事,于都縣還實施了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紀念園改造提升工程,先后完成了新長征廣場、游客服務中心、生態停車場、觀景平臺等景點的改造,景區煥然一新,被評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成為全國“尋初心、悟初心、守初心”的重要打卡地,江西省首批十大紅色旅游景點之一。
為著力提高醫療服務水平,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感,于都縣用好國家眾多疊加利好政策,建設了于陽衛生院和總投資8.9億元的人民醫院新區等一批項目。按照“1+3”模式組建醫療服務共同體,著力打造鄉村30分鐘就醫圈,形成圩鎮和片區有標準化衛生院、村有規范化衛生室、大型社區有健康小屋三級聯動的農村衛生健康服務網絡體系。
2020年于都縣不僅完成了12所新建鄉鎮敬老院提升改造,還開工建設了康養一體的高端養老基地——于都至善健康養老中心建設項目。該項目總投資2.5億元,設置養老床位900張,養老服務用房14棟,填補了于都縣社會化養老的空白,項目預計2021年10月竣工并投入試運營。
筑牢防線?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2020年5月,于都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6494戶163986人全部實現脫貧,作為全省脫貧攻堅任務最重的縣(市、區)之一,于都縣發揮社會救助兜底保障功能,持續筑牢阻擊返貧致貧的“最后一道防線”。
“三機制” 健全監測預警聯動體系
于都縣建立黨政主要領導推動、部門密切協同、日常工作調度工作機制,建立困難群眾監測預警體系,實現對低保對象和防貧對象的精細化管理。
高位推動。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高度重視防貧監測和幫扶工作,把建檔立卡貧困戶和脫貧監測戶、邊緣戶、重病重殘戶等困難群眾的動態監測作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重點工作全力推進。
部門協同。設立民政、扶貧、衛建、醫保、住建、殘聯、教育、就業等部門和23個鄉鎮分管領導參與的困難群眾監測預警聯絡組,建立快速高效聯絡機制,提高監測預警時效。
監測預警。由分管縣領導牽頭,每季度至少召開一次監測預警調度會,分析季度工作情況和存在問題,研究部署解決措施辦法,確保監測預警工作有序開展。
2020年以來,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先后召開7次會議,調度、推進監測工作,對326戶貧困家庭實施縣、鄉直接聯辦。
“四舉措” 主動識別返貧潛在對象
依托贛州市社會救助綜合管理服務系統,于都縣完善信息收集渠道,加強部門間數據比對,主動發現潛在返貧對象。
村級主動入戶排查。成立由村第一書記牽頭,村干部、幫扶干部共同參與的排查小組,通過實地入戶方式及時了解情況,并幫助符合條件的困難群眾申辦相應社會救助并提供生活幫扶,做到早發現、早介入、早救助。
部門數據比對分析。主動加強與扶貧、醫保、殘聯等部門的數據對接,定期開展數據比對、聯審并及時將疑似數據反饋鄉鎮入戶調查,對符合條件的及時救助。
公布求助電話。在各類媒體上公布縣級社會救助電話,并在接聽求助電話時,詳細詢問每位求助對象情況并做好記錄,確保“求助有門、受助及時”,情況屬實的立即轉辦,予以分類保障。
第三方調查摸排。安排資金通過政府購買服務,聘請第三方機構開展低保邊緣群眾調查,幫助提高對象識別精準度和救助保障水平。脫貧摘帽以來,全縣累計發現困難群眾2592戶6023人,已將其中符合條件的4161人納入社會救助范圍。
“五手段” 筑牢民政兜底保障防線
深入開展社會救助兜底脫貧行動,落細各類兜底保障政策,確保高質量脫貧路上一戶不漏、一人不落。
做牢低保保障。及時將符合條件的監測戶、邊緣戶納入低保范圍,扎實落實低保延退、“單人戶保”政策,切實做好兜底保障工作。2020年以來,688戶監測戶、邊緣戶納入低保;對2326戶4678人實施了低保延退;將867名貧困戶殘疾人參照“單人戶保”納入低保。
做實特困供養。投入135萬余元聘請第三方專業機構建立分散供養特困人員探視巡訪機制,制定照料護理評估標準,足額及時發放護理費,確保巡訪照護效率更高、質量更好。
做快臨時救助。充分發揮臨時救助備用金救急難的作用,將鄉鎮臨時救助權限由原來的單次1000元提高到3000元,確保救得及時、兜得牢固。2020年以來,自付費用2萬元以上重病患者有569人納入低保、394人次給予3000元以上的臨時救助。
做好慈善救助。廣泛動員社會組織、慈善機構、志愿者參與兜底保障扶貧工作,全年累計接受慈善救助資金130萬元。
做優防貧保險。針對部分群眾返貧風險較高的實際情況,安排206萬元為9.6萬名困難群眾購買精準防貧保險,增加一條保障線,筑牢防貧“保護網”,解決非主觀意愿造成生活困難問題。2020年以來有23戶困難群眾申報防貧保險理賠,獲賠金額達17.19萬元。
統籌兼顧?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
于都縣民政局高度重視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工作,將其作為重要政治任務,牢牢抓在手上,落實在具體行動中。聚焦健全機制、狠抓落實,召開會議專題研究部署;制定實施方案,細化工作任務、推進措施和完成時限;成立了專項領導小組,定期調度,大力推動,確保推進工作落地落實。
注重三個結合?強化主動擔當
將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工作與加強黨的建設相結合。更加自覺地把做好市域社會治理作為增強“四個意識”、做到“兩個維護”的實際行動,將各項具體責任細化落實到班子成員,把各項具體任務逐一分解到相關股室,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
將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工作與民政主責主業相結合。結合民政主責主業,對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工作任務進行分解落實,重點在推進城鄉社區建設、加強社會組織管理、發展志愿服務、關愛困難兒童等方面,統籌兼顧、整體推進,推動民政系統市域社會治理工作扎實有效開展。
將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工作與聯創共建相結合。積極加強與縣政法委、組織部等部門的溝通聯系,研究工作方法,及時協調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共同為工作開展獻計出力。
突出三個重點?聚焦關鍵環節
突出基層社會治理創新。逐步理順基層組織與政府、職能部門的權責關系,制定事項清單,建立準入機制,使基層組織逐步回歸服務群眾的自治本位,切實幫助基層組織“減負增效”。
全縣391個村(居)按照“四議兩公開”要求,落實了村(居)“三務”信息公開,將公開事項分為三類34項,建立了村(居)民會議、村(居)民代表會議、村(居)民議事會、理事會等議事協商載體,增強市域社會治理的聚合力。加強紅白理事會建設的指導力度,通過“以獎代補”措施落實,促進紅白理事會在扭轉“攀比之風”、抵制“高價彩禮”、樹立“婚喪新風”等方面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指導對達到條件的思源安置小區、城南新建小區群、盤古山鎢礦、銀坑移民安置點、葛坳圩鎮設立社區居委會,推進城鎮規劃區域內“村改居”試點工作,加強基層組織規范化建設。
突出社會組織管理。適度降低登記門檻,對城鄉社區社會治理型社會組織采取備案制,以提高社會治理類社會組織覆蓋率。
目前,全縣社會組織登記注冊350家,其中社會團體91家,民辦非企業單位259家,社會組織在村(居)覆蓋率達89.51%,社區工作者3000余名,占全縣戶籍人員3‰;組織開展社工理論和實踐技能培訓,今年“牽手計劃”廣州北斗星社會工作中心來縣里開展社工培訓78人次。推動行業協會商會涉企收費專項治理取得成效,強化線索摸排和行政執法,公布了縣里第一批非法社會組織名單,對12家長期活動不正常、不參加年度檢查的社會組織進行了行政執法。支持引導社會組織參與扶貧助學、關愛留守兒童、健康義診等社會治理活動,累計投入資金126余萬元。
突出志愿服務隊伍壯大。合力在于都微愛公益發展中心、于都義工聯、于都長征應急救援協會、于都心理健康服務協會、于都“打鐵佬”平安協會等社會組織中發展社區工作者3000余名,占全縣戶籍人員比3‰。同時,積極開展婚姻危機干預和婚姻家庭疏導服務,促進家庭社會和諧。
(來源:中國社區報202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