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黃 瑤
人口老齡化是我國相當長一段時期的基本國情。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有效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事關國家發展全局,事關億萬百姓福祉。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加強頂層設計,完善生育、就業、養老等重大政策和制度,做到及時應對、科學應對、綜合應對。”
日前印發的《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明確,人口老齡化對經濟運行全領域、社會建設各環節、社會文化多方面乃至國家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都具有深遠影響,挑戰與機遇并存?!兑巹潯分赋隽撕粚崙獙θ丝诶淆g化的社會財富儲備,改善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勞動力有效供給,打造高質量的為老服務和產品供給體系,強化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科技創新能力,構建養老、孝老、敬老的社會環境等五方面的具體任務,給中國特色老齡社會治理開出了“良方”。
夯實財富儲備,老年人社會保障水平不斷提高
2019年,我國退休人員養老金已實現“十五連漲”。截至2018年,已有2972.3萬老年人享受高齡補貼,74.8萬老年人享受護理補貼,521.7萬老年人享受養老服務補貼,3萬老年人享受其他老齡補貼,老年社會保障水平不斷提高,使老年人增添了安心養老的底氣。
與迅猛的老齡化相伴而來的是經濟活力的降低,養老及社會福利支出的增加,經濟增長壓力加劇。近幾年,養老基金賬戶“空賬”及可持續性的問題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我國正不斷加速推進養老保險全國統籌,2020年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比例將進一步提高。
“人口老齡化是重大經濟問題,當前在我國經濟領域中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力度是遠遠不夠的?!敝袊鐣茖W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李軍認為。
《規劃》提出,夯實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社會財富儲備,實現經濟發展與人口老齡化相適應,健全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耙巹澗劢拱l展與分配,提出做大并分好經濟蛋糕,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根深本固,抓到了問題的‘牛鼻子’?!蹦祥_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原新表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教授鄭秉文則建議,“要高度重視人口和養老金制度的預測工作,重視多層次混合型社保體系建設?!?/span>
深挖人才紅利,提高勞動力資源有效供給
《規劃》提出,通過提高出生人口素質、提升新增勞動力質量、構建老有所學的終身學習體系,提高我國人力資源整體素質。推進人力資源開發利用,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加充分就業,確保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人力資源總量足、素質高。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顧嚴表示,“這是向人才要紅利,推動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的重要舉措?!?/span>
僅就養老服務人才短缺的問題,許多地方已通過就業補貼、落戶、免費培訓等方式吸引就業,壯大養老護理服務隊伍;我國去年還出臺了《養老護理員國家職業技能標準(2019年版)》,拓寬了養老護理員入職門檻,增加了對護理員技能的要求。
老年人本身也是一支重要的人才資源。近年來我國接受老年教育和老年社會參與的人數逐年增加,老有所學和老有所為的渠道逐漸拓寬。截至2018年底,全國各類老年教育機構近8萬所,通過各種形式接受教育的老齡學員有1300余萬人,許多醫學、農學等方面的老專家通過“銀齡行動”發揮余熱助脫貧,還有一部分低齡老年志愿者關愛幫扶高齡老人,通過互助養老有效增加了養老服務供給。
優化服務供給,滿足老年人多樣化養老需求
滿足數量龐大的老年人的需求是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內在要求。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加快建設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
《規劃》提出,打造高質量的為老服務和產品供給體系。積極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建立和完善包括健康教育、預防保健、疾病診治、康復護理、長期照護、安寧療護的綜合、連續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健全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充分發展、醫養有機結合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多渠道、多領域擴大適老產品和服務供給,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
在養老服務供給方面,我國近年來不斷加快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步伐,推進城企聯動普惠養老,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截至2019年9月底,全國各類養老機構3.26萬個,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14.57萬個,各類養老服務床位合計754.6萬張。
在健康服務方面,國家衛健委去年出臺了《關于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的指導意見》。目前已有12個省份啟動失能老人綜合評估及健康服務試點,已有4000家醫養結合機構,2.5萬對醫養結合簽約合作單位,1600個城市社區、320個農村行政村實施老年人心理關愛項目,76個市(區)開展安寧療護試點。
中國老齡協會政策研究部主任李志宏表示,“《規劃》的貫徹落實,有利于提升公民老年期的健康素質和全人口的健康預期壽命,最大程度延長老年人的生活自理年限,縮短死亡之前的失能或殘障壽命,減輕社會和經濟負擔,提高老年人晚年幸福指數。”
加碼科技創新,提升產業體系智能化水平
目前,我國正處于從快速發展到高質量發展階段,積極應對老齡化,確保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最有效的辦法就是運用科技創新,激活發展的動力機制。
《規劃》提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技術創新作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第一動力和戰略支撐,全面提升國民經濟產業體系智能化水平。“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的重要支撐。此舉有利于對沖老齡化對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進而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經濟增長效率?!崩钪竞暾f。
產業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勢必將增進老年服務科技化、信息化水平,《規劃》也提出要加快老年相關產品和服務科技研發。李志宏認為,“這些舉措有利于節省健康養老服務的勞動力數量和勞動強度投入,提升服務效率,是解決我國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背景下健康養老服務信息不對稱、供需結構失衡、勞動密集型養老服務方式的最佳選擇?!鳖檱辣硎?,在科技創新的推動下,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健康水平、社會參與水平將有顯著提升。
推動良治善治,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環境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對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作出明確部署。推動良治善治,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環境是老齡社會治理的基礎。
《規劃》提出,強化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法治環境,保障老年人合法權益。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為基礎,地方性條例為實施路徑的老年人權益保障防線,明確了家庭贍養與扶養、社會保障和參與社會發展等方面的權利義務。
《規劃》還提出,構建養老、孝老、敬老的社會環境,構建家庭支持體系,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形成老年人、家庭、社會、政府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對此,顧嚴認為,《規劃》“聚焦全民意識提高和全社會自覺參與,為老年人提供更有力的法制保障,更有效的家庭支持和更包容的社會環境?!?/span>
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的前提是正確認識人口老齡化,營造全社會關愛老年人的氛圍。全國老齡委、中國老齡協會已連續10年開展“敬老月”活動,全社會敬老愛老助老氛圍日益濃厚;2018年起開展的人口老齡化國情教育正不斷推向深入,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意識不斷增強。鄭秉文建議,“要高度重視人口老齡化的國民教育工作,在宣傳上下功夫,讓人口老齡化國情教育納入教科書?!?/span>
步入老齡化社會20年來,我國在探索中國特色的應對人口老齡化道路上守正創新、勇往直前,并仍將繼續描繪好老齡社會治理新藍圖,助推“中國之治”展現出更加長久旺盛的生命力。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