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网站免费永久在线观看下载,激情图片在线播放,亚洲一中文字暮在线播放,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精东传媒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回望2019·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篇:保障改善民生 有力服務發展穩定大局

時間:2019-12-27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2019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治疆方略和對兵團的定位要求,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和第十四次全國民政會議精神,努力踐行“民政為民、民政愛民”工作理念,著力提高民政服務質量和水平,民政建設和綜合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在維護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兵團黨委將民政工作作為保障和改善民生、創新社會治理的重要內容,堅持高位推動,把團場社區改革、設市建鎮、社會救助、養老服務等民政建設和改革事項列入議事日程,研究細化措施,整體推進落實。堅持規范抓建,積極推進兵團民政領域改革,穩妥承接行政職能,及時修訂完善社會救助、困難殘疾人救助、養老服務、社區治理、設市建鎮、社會救助與脫貧攻堅有效銜接等方面政策和工作規范,有力推進兵團民政工作健康發展。在民生民政上舍得投入,把民政建設納入兵團惠民“十件實事”統籌安排,建設養老機構、社區綜合服務設施、日間照料中心等服務設施,改善社會服務條件。每年安排資金1億多元,用于老年人、殘疾人、困難群眾生活補貼。

  第八師石河子市: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創新實踐

  近年來,第八師石河子市以深化社區改革為突破口,以全面推廣“楓橋經驗”為抓手,勇于探索,開展了社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創新與實踐,2015年被民政部確定為全國社區治理與服務創新實驗區。

  突出黨建引領,推進基層黨組織建設。構建以街道、社區黨組織為核心,轄區內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各行業領域黨組織積極參與,組織共建、資源共享、機制銜接、功能優化的基層治理新格局。注重從居民骨干中發展黨員,注重把黨員培養成居民骨干,參與到各類群眾組織及活動中去;鼓勵組織創新,將有才藝、有特長的黨員編成戲曲支部、文化支部等,負責社區文化活動。按照師市黨委統一部署,所有黨員到所住社區報到,自主認領宣傳教育、糾紛調解、鄰里互助等志愿服務崗,引導、帶動居民自治,對黨員參加志愿服務實行積分制管理。一年來,共有4455名在職黨員報到,180個黨組織與社區簽訂共建協議,開展志愿服務活動2014次,為居民辦好事實事316件次,居民認可率達90%以上。

  健全工作隊伍,加強專業人才培養和專職人員配備。城市社區專職工作者平均配置10名,團場社區按“兩委”職數和條件要求選舉配備了281名專職委員,全部為大專以上學歷,目前師市社區工作者隊伍大專以上的占比從82%提高到90%。鼓勵社區工作者考取社工專業資格,取得初級、中級資格人員占比25%。利用援疆資源、黨校、以會代訓等多種方式提升社區專兼職工作者綜合素質和業務能力。

  完善服務平臺,改善硬件設施。第八師石河子市歷屆黨委接續發力,分步驟、系統化推進社區配套服務設施建設。先后投入近5億元,通過新建、購買、改造、置換等方式解決社區辦公服務用房,市區46個、團鎮14個,共約6萬平方米。目前城市社區已建成居民文化活動中心、黨群服務中心40個,社區綜合養老服務中心8個,日間照料站11個。

  凝聚合力,推動共同治理。在居委會換屆時,作出社區居民入選居委會比例不得低于三分之二的制度性安排,擴大了居民參與率。引導居委會下設人民調解、治安保衛等7個專門委員會,吸收居民骨干參與社區治理。將“羅伯特議事規則”引入社區民主協商,印發社區居民民主協商議事規則。擬訂“居民公約”提綱,構建居民自治的契約、規則體系。大力培育發展社區社會組織,推進“三社聯動”。在援疆資金和大連社會組織支持下籌建社會組織孵化中心,登記注冊石河子社工協會。截至目前,第八師石河子市已有注冊社會組織350個。

  第六師五家渠市:抓住機遇乘勢推進養老事業發展

  近年來,第六師五家渠市抓住國家支持養老服務業發展的戰略機遇,把不斷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改革創新步伐,激發養老產業市場活力,創新服務供給方式,推進社會養老服務業朝著設施更加齊全、功能更加完善、資金更加充足、隊伍更加專業、監管更加有力、產業逐漸壯大的方向發展,努力把服務老年人的“夕陽紅事業”打造成朝陽產業,使養老服務業成為師市調結構、惠民生、促升級的重要力量,成為師市經濟增長的新業態。

  黨委政府高度重視養老服務發展。為推動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師市出臺了《關于支持六師五家渠市養老服務業發展的通知》,建立了養老機構床位補貼、居家養老伙食補貼、一次性開辦補貼制度。自政策出臺以來,累計下撥床位補貼、伙食補貼及一次性開辦補貼資金348萬元。“十三五”以來,師市累計投入資金1.15億元用于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目前,已運營養老機構12所、日間照料中心5所、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點9個,各類養老床位1979張,千名老人擁有床位31張。

  公建民營培育規模化連鎖化服務機構。以吾家樂寶養老院為代表,以“趣玩”為主題,打造以“一切源于適老”為核心理念的體驗式養老新模式,發揮養老服務品牌示范引領作用,整合6個團場的養老資源,將精細化管理、標準化服務延伸到團場養老院。引進新疆愛心養老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運營軍墾路街道西林路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1家、養老幸福驛站6家、托老站1家,開創了“以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為平臺、以“老年人幸福驛站”為依托、以“銀齡小飯桌工程”為基礎、以“長期照護托老站”為支撐、以信息化“智慧養老”為引領的“四位一體”新型養老模式。

  典型示范項目帶動引領行業發展。以第三批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工作為契機,引進一家專業化智慧養老服務企業,在師市建設智慧養老信息化平臺、市級指揮調度中心,整合各方資源,依托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站、點),為老年人提供專業化養老服務。2019年,對師市已運營的5所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含日間照料中心)、9個服務站及4所新建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下撥運營補貼、設備購置補貼資金共計360萬元。

  注重培養養老領軍人才和專業化護理隊伍。師市涌現出以“孺子牛獎”獲得者第六師五家渠市養老院院長王俊、102團養老院院長張新玲為代表的一大批養老領軍人才,帶動師市養老行業人才隊伍整體發展。在培養專業化護理隊伍方面,依托吾家樂寶養老院設立了養老護理員培訓、社工實習實訓基地,聯合人社局、五家渠職業技術學校開展養老從業人員培訓,累計培訓200余人。目前,師市12所養老機構中的230名養老護理員崗前培訓率達100%,持證上崗率達60%。

  第一師阿拉爾市:以人為本創新困難群眾社會救助模式

  近年來,第一師阿拉爾市始終堅持“民政為民、民政愛民”工作理念,圍繞困難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著力完善社會救助體系,落實社會救助資金,有效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

  深化社會救助綜合改革,創新社會救助工作模式。2018年,第一師阿拉爾市被民政部確定為社會救助綜合改革試點單位,學習借鑒內地省份經驗,結合本師實際,細化改革措施。依托師市政務網站平臺,開發困難群眾家庭經濟狀況核對系統,設置困難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內部流轉無紙化審批、“互聯網+社會救助”網上申報APP、各部門救助數據共享服務、“一門受理、協同辦理”五大模塊,擬建成各部門數據連接共享使用的綜合信息平臺,師、團、連三級可通過信息平臺審批辦理業務,實現民政、教育、人社、住建、工會、婦聯、殘聯、慈善總會、紅十字會、社會組織等部門和機構同平臺救助。完善社會救助政策體系,重點對低保家庭勞動能力、收入和贍養費的測算、特困人員集中供養、福利機構政府兜底功能發揮等熱點難點問題進行探索,出臺《第一師阿拉爾市民政協理員聘用管理辦法》,有效解決基層社會救助經辦服務能力薄弱問題。

  落實重要制度,加強動態管理。嚴格落實民主評議、逢進必查、三榜公示、日常走訪和上門告知制度,確保低保申報審核執行“四議兩公開”程序,民主評議采用無記名投票方式,公示期不少于7天,實現“陽光操作”,堅決杜絕“人情保”“ 關系保”等現象的發生。轉變工作思路,從困難群眾上門申報轉變為入戶走訪主動發現,切實做好服務保障工作。在發放社會救助資金時,安排專人攜帶銀行打卡明細到救助家庭進行實時告知、造冊簽字,使救助資金按時足額發放至困難群眾。

  瞄準“五大關鍵領域”,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實履行政府社會保障“兜底”責任,聚焦低保、救助、補貼、供養、補助五個關鍵領域,落實各類資金,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優化完善師、團兩級福利機構布局,探索推進特困人員集中供養新模式,建成養老院14座,將阿拉爾養老院和七團養老院打造成行業標桿。

  擴大政策宣傳覆蓋面,實現應救盡救。推進社會救助領域專項治理,集中整治存在問題,補齊工作短板。編印救助工作流程“口袋書”,發放宣傳資料1萬余份,實現連隊、社區全覆蓋,確保救助政策家喻戶曉。精準對標低保“篩孔”,按照低保標準,對現有低保對象再核查,實現“應保盡保”“應救盡救”。

  第二師鐵門關市:堅定向南發展 科學推進行政區劃調整

  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深化改革向南發展的戰略部署。鐵門關市是兵團向南發展的“三依托”之一,加快鐵門關市行政區劃調整工作是落實中央要求的實際行動。

  “三步連環”同推動。行政區劃調整工作事關新疆穩定改革發展全局,是事關根本、基礎、長遠的問題。“面對面”聚焦。第二師與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正視歷史問題、抓住關鍵環節領域,在“兵地一盤棋”的導向下建機制、訂方案、謀長遠,實現高位推動與團場實踐相結合。“線對線”推進。第二師第一批9個團場與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7個縣、18個鄉尊重歷史、照顧現實,互相支持、共融共建,兵地雙方解決行政區劃方面的歷史問題上百個,簽訂行政區域界線協議書及標界圖,夯實了行政區劃調整的堅實基礎。“點對點”落實。建立健全巴州、第二師鐵門關市和團場、縣聯席會議制度,召開各類會議18次,協調部門聯動,解決實際問題。

  “三方合力”齊行動。行政區劃調整工作是系統性、全局性工程,需要兵地雙方同心同力同向。思想相通。兵地雙方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聚焦新時代黨中央治疆方略特別是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把推進鐵門關市行政區劃調整工作成效體現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體現在兵地融合發展和民族團結上。行動相向。明確“先行政區劃調整、再設立建制鎮”的分批次、有重點的積極穩妥工作思路,堅持行政區劃調整與區域布局和發展方向一致,與人民意愿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一致,兵地黨政主要領導親自部署督導、協調推動,效果明顯。用力相同。兵地職能部門按照共同目標,協同用力,共同完成了行政區劃調整風險評估、專家論證、征求社會公眾意見等工作。

  “大家受益”享成果。推進兵地維穩力量共聯、維穩機制共建、維穩責任共擔,共同打造具有一定影響力產業發展帶,共建公共基礎設施,推進更高層次、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程度的兵地融合發展。以大力發展經濟、優化人口資源、壯大人口規模為根本導向,以新型工業化為先導,以新型城鎮化為載體,通過深挖現代農業潛力、厚植城鎮勢能、強化產業動能,加快推進高質量發展。建立更加完備的公共服務體系,強化教育保障,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鞏固精準扶貧成果,不斷提高各族群眾幸福感獲得感。(本版文/圖由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民政局提供)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12.27)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