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恩炳 林涌涌 李 揚
“前方到站達州站,請到站的乘客做好下車準備。”2020年12月18日凌晨3時8分,天還黑著,火車緩緩駛進達州站。從福建泉州到湖北恩施,再從恩施到四川達州,經過13個小時的旅程,石獅樂愛社工與達州救助站工作人員辦理完交接手續,護送流浪乞討人員梅某返鄉任務圓滿完成。
人手不足是長期困擾基層救助管理機構的一個痛點,而護送過程中的專業關懷缺失,亦是基層護送返鄉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為此,福建省石獅市著力破除人員不足難題,充分發揮社工專業關懷優勢,引進社工服務協助開展跨省護送返鄉工作,護送足跡遍及遼寧、江西、貴州、四川、甘肅等省份。截至目前,社工介入護送20名流浪乞討人員溫暖回家。
專業介入,社工引領“回家路”
引入社工服務護送流浪者返鄉的做法,石獅市在全省是首創。承接護送項目的是達到3A等級以上的社會組織,且有相關工作經驗,護送任務按比例配備專業社工。
2020年9月,在石獅市民政局的指導下,石獅市救助管理站與市樂愛社工服務中心簽訂合約,按照“政府+社工+社會”多方協同的救助模式,依托社會工作機構開展服務,充分發揮社會工作專業優勢,對石獅市流浪乞討人員提供情感疏導、心理輔導、返鄉護送等服務,保障流浪乞討人員的生命權益。
“先和他們交朋友,建立相互的信任。”石獅市樂愛社工服務中心(以下簡稱“樂愛社工”)負責人小郭介紹說,這些受助者多為精神疾病患者,在醫院治療后情況都比較穩定,能夠正常交流,沒有過激行為。在護送之前,社工都要到醫院和他們談心,一方面是了解他們的健康狀況,另一方面是建立信任關系,“他們都有較強的回家愿望。”
核實身份信息、對接當地救助站、規劃護送路線……救助站和社工鋪就一條條跨越千里的溫暖回家路。
人性關懷,用愛溫暖“回家路”
59歲的老柳,是樂愛社工護送的第一位受助者。與其他流浪者不同的是,老柳是肝癌晚期患者,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因生活無著且病情加重,被送到醫院診治。老柳家在遼寧撫順,膝下無子女,父母已去世,“回家”成為在外流浪30年的他最后的愿望。
為減少旅程的奔波,讓老柳盡快返鄉,石獅市救助管理站也曾與航空公司聯系,但因老柳的健康狀況,只能選擇動車為主要交通工具。“泉州沒有直達沈陽的動車,我們打車將老柳送往福州。”小郭說,“老柳因病行動已不方便,走幾步就要停下喘口氣,我們就用輪椅推著走;買動車票時,我們也提前安排了廁所有坐式馬桶的車廂,動車上行走不便,我們就扶著他上廁所。”
“一路上,我們與老柳聊他的過去,以及接下來的安置與救治,甚至聊到了身后事。”小郭認為,盡管這些話題不好觸及,但聊開了對于老柳來說,也是一種人性關懷。10多個小時的動車到達沈陽后,再換乘大巴車到達撫順當地救助站。告別時,老柳對樂愛社工們的一路陪伴深表謝意。
與護送老柳相比,護送精神疾病患者返鄉,需要考慮到更多細節。2020年9月,樂愛社工護送26歲的貴州貴陽人小朱返鄉,盡管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小朱病情穩定,但有時也容易亢奮。“在火車上,每半小時要站起來一次。”小郭分析說,一方面是要回家了,小朱情緒激動;另一方面,畢竟路程有些長,難免坐不住。為此,社工們準備了一些零食,不時安慰小朱的情緒,實在坐不住了,就陪他起來走兩步。
為了順利護送受助者返鄉,樂愛社工們想了許多辦法。如將原來簡單的泡面改為面包、餅干、水果、自熱飯等,甚至考慮到護送對象飲食口味不同,選擇辣的或不辣的。行程需要過夜的,只要有臥鋪盡量買臥鋪,讓護送對象在旅程中得到充分休息。“不少護送對象還是第一次坐臥鋪車,進了臥鋪車廂甚至有些不敢相信。”小郭說。
護送過程中,社工們用愛去溫暖受助者,讓他們感受到有人像家人一樣關心著自己。“終于要回家了,真的太激動了。”旅途中,受助者不時詢問社工“現在幾點了?”“什么時候到?”歸心似箭,滿懷期待。
無微不至,精心防護“回家路”
在常態化疫情防控條件下,跨省護送流浪乞討人員回家,還必須做好防疫工作。石獅市充分發揮社工專業優勢,提前做好預案,要求護送對象以及參與護送的社工,必須全員接受核酸檢測。同時,還要事先了解各目的地、經行地的疫情防控等級,調整路線與行程。
“戴好口罩是必須的,還要準備其他防護用品。”小郭表示,酒精消毒液無法帶上動車,就準備酒精消毒棉片、濕紙巾等允許攜帶的防護用品。2020年12月23日,樂愛社工護送50歲中風偏癱的朗先生返回重慶豐都老家,小郭及其他參與護送任務的社工再次接受了核酸檢測。
2020年,石獅市22名已核實身份信息的長期滯留流浪乞討人員中,除2名因自身特殊情況暫無法護送返鄉外,20名受助者全部于年底前依托專業社工護送返鄉。社工助力,跨越千里,送“愛”回家!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