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周 亮 通訊員 劉 路
2月10日下午,一陣清脆的電話鈴聲,讓湖北省武漢市救助管理站全站上下懸著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電話那頭傳來的,是“嚶嚶”的哭泣聲,是全站人員焦急等待且最不愿意聽到的消息:37歲,武漢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吳騫的生命,因勞累過度感染肺炎,永遠定格在了這個本應大放光芒的年齡。
最后一次護送
1月16日中午,武漢市救助管理站接到一個特殊求援:漢口火車站發現一名獨自坐火車來漢的9歲失聰男孩,現已聯系到家人,需要救助站盡快護送回廣州!
此時正值春運,救助站除了開展常規的救助管理工作之外,還同步開展了“春運困境群眾援助”“寒冬送溫暖”等助困活動,人手十分緊張,很難臨時抽調出工作人員執行這次任務。身為救助管理科調度員的吳騫便毫不猶豫地把自己“派”了出來。其實,他也已經連續工作多日了。
跟家里電話打了招呼后,吳騫扛起背包,和其他3名同事立即趕往火車站,在休息室見到了等待回家的困境兒童。
春運期間本來就一票難求,一下要解決4個人的往返車票和孩子的去程車票,更是難上加難。作為護送領隊,吳騫一到車站就忙著協調鐵路工作人員、制訂往返計劃、購買車票。雖然最終確定回程無票,但他們仍然義無反顧地踏上了護送路程。
孩子溝通困難且活潑好動,一路上的照料需要格外費心。16日晚10點,當把孩子平安交到在站臺上等候多時的父親時,吳騫長長地舒了一口氣。他跟同事說:“看到他們父子在過年前團圓,心里暖暖的,很有成就感。”
沒有返程車票,在與車站有關方面協調后,護送人員一行終于得以進入當晚最后一班返漢列車的餐車。此時,已是16日晚上11點半。
餐車座位有限,吳騫借口“坐一天火車了,怪難受的,我站著舒展筋骨”,把座位讓給了同事。半夜,同事看不見吳騫四下尋找,發現他盤腿坐在列車狹長走道的角落里,睡著了……
17日凌晨4點,吳騫一行抵達武漢。眾人分別時,他很歉疚地對女同事們說:“下次給你們安排正常的差,不能讓你們半夜回家了,這次是我的‘鍋’。”
對于救助站工作人員來說,這么急、這么晚、這么累的護送,再正常不過。但正是這樣一次再普通不過的護送,卻成了吳騫的最后一次。
17日早上7點,回家休息了不到4個小時后,吳騫像往常一樣提前1個小時出現在單位,開始了新一天的工作。同事問他“為什么沒多休息一天”。他說:“春運高峰期,大家都忙得不可開交。我這個調度人員要是歇了,你們非得想死我。”
誰也沒想到,這句玩笑話成了日后同事們心中隱隱的痛。
18日一早,吳騫突發高燒。此后,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漢愈演愈烈,而吳騫則高燒不退。家人、朋友、同事都覺得他還年輕,一定能戰勝病魔凱旋而歸,就連他自己都在朋友圈說“做了好事要有好運啊”!然而,事與愿違,肺部CT出現問題、呼吸越發困難……吳騫的情況越來越糟,于2月10日經搶救無效離開了他愛的人們和愛他的人們。吳騫的母親因相似癥狀仍在雷神山醫院接受治療,親人至今還不忍將獨子病逝的消息告訴老人。
粗獷男孩的細致
2010年,吳騫大學畢業后考入武漢市救助管理站,并選擇了風險最大的流動救助科。初入工作崗位,就要面對可能患有傳染性疾病、精神疾病、心理疾病的流浪乞討人員,對吳騫的愛心、耐心和責任心是極大的考驗。但這個年紀輕輕的小伙子交上了讓眾人滿意的答卷。
流浪乞討人員蓬頭垢面,他不會嫌棄掩鼻躲避,總是沖在前救助。有的受助人員戒心很強、過度防備,他和善親切、輕聲細語地和他們溝通交流。如果有年老體弱身殘的受助人員,他會主動上前攙扶……在一次次歷練中,80后的吳騫從隊員成長為隊長,并于2014年莊嚴宣誓成為共產黨員。
2018年,救助管理站調度崗出現了空缺。站領導找吳騫談話征詢意見,沒想到他二話不說欣然領命,接下了這個“燙手的山芋”。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該崗位需要協調全站資源、統籌車輛人員,完成無行為能力受助對象的護送任務。在派差中如何一碗水端平,在護送中如何做好保障,歷來是一個難題,不但需要調度員有大公無私的奉獻情懷,還需要有運籌帷幄的統籌能力和科學有效的協調能力。
吳騫上任后,每天提前1個小時到崗,捋思路、擬計劃、查線路,提前摸清受助人員的基本情況、身體狀況、護送緊急程度和目的地。對工作人員的排班情況、身體狀況,甚至家庭困難,他也盡可能全面掌握,以便組建最適合的護送隊伍。比如,情緒急躁的受助人員,他就安排耐心細致的工作人員護送;肢體殘疾的受助人員需要身體強壯的工作人員護送,便于攙扶;路程遠、護送難度大的受助人員,則安排責任心強的工作人員護送……對于護送患有傳染病的受助人員這樣的“急難險重”任務,吳騫總是默默地安排在自己頭上。在做好站內調度的同時,吳騫還鉆研鐵路線路,熟知各種換乘方案,確保了護送隊伍往返順利。
救助管理科科長劉勇評價道:“調度崗不但要了解受助人員,還要了解工作人員。這個小伙子全都做到了。”自從吳騫擔任調度員后,全站對派差的認可度、滿意度大大提升,護送途中也未發生過一起意外事件。這個看似粗獷的男孩,細致地將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條。
囑咐戛然而止
翻看吳騫的朋友圈,他和大多數80后一樣,偶爾玩玩手機游戲,喜歡吃火鍋擼串,收藏動漫手辦,不停地喊著要減肥、要健身,跟兩個伢一起玩耍時也像個沒長大的孩子。1月21日高燒不退,隔汗巾換了一條又一條后,他還推送了一條“奧利給”的朋友圈給自己打氣。
隔離期間,吳騫還惦記著救助管理站和未完成的工作。“救助站內的大廳和漢口火車站的救助點,還是要搞個測體溫的,形勢不樂觀。”“那個孝感籍的受助人員在護送日程上,看現在的疫情情況,要不要調整方案?”“跟我一起出差的3個同事身體狀況如何?有沒有問護送回廣州的那個孩子身體怎么樣?”“你們做好防護,特別是站內受助人員,近期別安排護送了。”……他的叮囑在2月7日戛然而止。那天,他發了最后一條信息:“每天咬牙檢查,就是為了身后的她們。期待我的拐點早點到來。”
然而,他終究沒有等來拐點。
2月10日,吳騫病逝的消息傳來,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瞬間淚目。大家在微信群里緬懷他的點滴,不愿接受這個敦厚善良、天性開朗的大男孩永遠離開的事實。
他送了無數人回家團圓,最終,自己卻沒能回家。
吳騫,春天不遠了,待武漢的櫻花爛漫時,救助站歡迎你回家看看,站在院子里盛開的櫻花樹前,看人間安好。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