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地名研究所所長 李伯森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這一重大戰略決策為地名研究所的發展指明了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指出,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五中全會以來,地名研究所按照部黨組的統一部署要求,強化政治責任,把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作為當前頭等大事來抓,認真落實7月29日部領導到地名研究所調研座談會上的講話要求,以新發展觀念為指引,緊扣新發展格局對地名研究的新要求,立足主責主業,緊緊圍繞我國地名研究工作中心任務,認真總結“十三五”時期地名科研工作,科學謀劃“十四五”地名科研發展規劃,把創新作為引領地名科研發展的第一動力,著力謀劃“第二個一百年”地名科研工作,開好局、取實效。
創新發展地名基礎理論。新時代地名基礎理論研究,要緊緊圍繞五中全會作出的“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這一重大戰略判斷,聚焦“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這一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的實施,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創新發展新時代地名基礎理論體系,圍繞國家重大戰略,加強地名基礎理論主題策劃,探索總結新形勢下地名管理服務的思路方法,系統性、規律性、時代性闡述地名基礎理論的最新研究成果,助力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雄安新區建設等區域協調發展,統籌城鄉規劃、建設、管理,合理優化城鄉地名的命名、更名,發揮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帶動作用,推進現代化都市圈和新農村建設,為高質量開展地名管理工作提供理論支撐。
創新拓展地名譯寫發展空間。新時代地名譯寫的發展方向和目標,要緊緊圍繞五中全會提出的“堅持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依托我國大市場優勢,促進國際合作,實現互利共贏”這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命題和重要思想,制定“十四五”地名標準化發展規劃,發揮全國地名標委會抓總統籌協調定標作用,高質量完成《地名拼寫譯寫指南》項目,加大國際地名譯寫和國外地名文化譯介力度,著力開展國外地名譯寫和世界地名數據庫建設前期預研,為構建人類利益共同體特別是構建經濟利益共同體提供地名技術支撐。
創新推進地名信息化建設。新時代地名信息化建設,要緊緊圍繞五中全會提出的“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同各產業深度融合”的戰略要求,把握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一輪信息革命的歷史機遇,創新發展和積極培育我國地名信息化建設新業態,強化地名數據與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的深度融合,推進地名數字化發展步伐;探索地名信息數據市場化應用的新渠道新模式,研發推出更多地名公共服務產品;加快推動地名普查成果等信息數據的成果轉化,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戰略,提高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創新地名文化傳播路徑。新時代地名文化建設,是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內容,要緊緊圍繞五中全會提出的“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以講好中國故事為著力點,創新推進國際傳播,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和多層次文明對話”這一時代召喚,系統性開發與保護地名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地名文化產品,挖掘、整理、研究和保護與利用好地名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和弘揚紅色地名文化,傳播紅色基因;緊扣“一帶一路”國家發展戰略和《中歐地理標志保護與合作協定》雙邊協定,主動向世界講好中國地名文化故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更好服務文化交流融合,為促進國際人文交流和經貿發展厚植正能量。
潮平岸闊催人進,風正揚帆正當時。下一步,地名研究所將在部黨組的統一部署下,進一步貫徹落實好全會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扎實工作、銳意進取,以更加寬闊的視野、更加有效的行動、更加廣泛的研究內容,創新發展新時代地名科研工作,以優異的成績向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獻禮。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