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网站免费永久在线观看下载,激情图片在线播放,亚洲一中文字暮在线播放,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精东传媒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照亮歸途的燈愈明愈暖

時間:2020-08-25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張偉濤

  近年來,廣西壯族自治區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扎實推進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照亮救助對象歸途的燈,越來越明亮,越來越溫暖。

  體制機制改革凝聚了合力夯實了責任

  2019年2月,自治區“兩辦”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從健全救助管理體制機制、提升救助服務能力水平、落實救助管理各方責任等方面提出明確要求,明晰界定各職能部門職責,細化縣(區)、鄉鎮(街道)、村(居)委會源頭治理職責和主體責任,進一步強化了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體制機制。

  機構改革后,及時調整完善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廳際聯席會議機制,由自治區政府分管副主席擔任召集人,增加自治區黨委政法委、消防救援總隊、市場監督管理局、外事辦和機關事務管理局5個單位為成員單位,有效實現部門協同聯動,及時處理需跨部門解決的問題。

  將救助管理工作納入平安建設考核評價指標體系,考評結果作為領導干部考核評價的重要內容,以績效考評“指揮棒”推進責任落實、工作落實。各級民政部門也普遍建立健全了部門負責人定點聯系制度,進一步落實救助管理責任。

  理順體制,激活機制,確保了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工作在推進中提升,在提升中拓展。2019年以來,全區共救助流浪乞討人員41205人次,救助流浪未成年人2780人次,護送返鄉5906人次。今年上半年已救助流浪乞討人員1.8萬人次,其中,流浪未成年人379人次,無身份信息人員6450人次,護送返鄉1180人次,幫助784名長期滯留人員回歸了家庭,為372名滯留超過3個月的人員落實戶口安置。

  攻堅克難強化對救助對象的民生保障

  30多歲的柳啞妹多年在外流浪,衣食無著。柳州市救助管理機構對其進行救助后,因缺少有效信息,一直在站內滯留。2019年,在相關部門的協助下,救助管理機構為她辦理了戶口、身份證、殘疾證,并納入特困人員范圍,可享受住院費全免、每月932元特困補助、免費購買醫療保險等待遇,切實解決了她的基本生活問題。據悉,柳州市2019年為滯留超過3個月的人員辦理落戶48人,今年正在辦理落戶安置24人。通過臉部識別、DNA比對等手段,今年上半年,已為43名長期滯留人員成功尋親。

  廣西民政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針對救助管理工作的熱點難點問題,廣西接連出臺系列舉措,不斷提升救助管理實效,切實幫助救助對象擺脫人生困境,回歸溫暖生活。

  ——加強滯留人員尋親送返工作。針對救助管理站長期滯留人員尋親難問題,轉變以往“重救助”“輕尋親”的思路,以低安置率、低滯站率、高周轉率為目標,全面加強滯留人員尋親工作。2017年以來,共為長期滯留超過7天的受助對象采集DNA血樣5600余份,在全國人口信息庫統一進行人臉比對9774人次,幫助3435名長期滯留人員成功尋親。南寧、柳州兩市組織精干力量成立尋親工作專門小組,長期滯留人員入站24小時后即啟用尋親機制,做到早發現、早護送返鄉。

  ——暢通滯留人員落戶安置渠道。針對長期滯留人員落戶安置渠道不暢問題,自治區民政廳、公安廳出臺《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尋親與落戶安置合作備忘錄》,規范了落戶安置流程,打破政策壁壘,對落戶安置對象、地點和辦理流程等作出明確規定,為流浪乞討人員落戶安置提供有力依據。目前,全區已累計完成戶口安置1288人,全部納入國家特困供養范圍。

  ——加強對返鄉人員的基本生活救助保障。針對保障返鄉人員基本生活難,各級民政部門不斷完善返鄉人員信息臺賬,及時將符合條件的流浪乞討人員納入社會救助體系,牽頭會同有關部門壓實鄉鎮(街道)、村(居)委會、家庭的回訪、監護責任。

  ——多部門同時施策立體救助。針對流浪乞討人員各項保障銜接難的問題,自治區積極開展多部門協作,明確由衛生健康部門為流浪乞討人員設立定點醫療救治機構,由人社部門開展就業援助月等公共服務專項活動,由教育部門做好返鄉流浪乞討未成年人入學、教育矯正,由司法部門積極開展救助對象權益保護法治宣傳,為有需要的對象提供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通過多部門協同發力,綜合施策,高效率解決了返鄉受助人員在社會救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就業救助等方面遇到的難題。

  專業社工為暖心救助鋪墊精神力量

  因家庭關系緊張、精神受到刺激,丁某流浪街頭。被送到桂林市救助管理站后,他多次自殺未遂。救助管理站專業社工及時介入,用專業的心理輔導和社工方法,引導其一步步走出心理陰霾。20多天后,丁某臉上有了笑容,還說出了家里地址。救助管理站馬上聯系其家人。當看到丁某和父親緊緊擁抱在一起,工作人員終于放下心來。

  這是桂林市救助管理機構引入專業社工實施心理救助的一幕。

  2015年,廣西在全區救助管理機構推廣心理救助服務。2019年,全區投入近千萬元,為21家救助管理機構引入了專業社會工作服務。在日常救助管理中加入心理救助環節,社工通過對受助人員行為特點及背后動因進行分析,運用心理學方法,獲得受助人員信任,幫助他們消除負面情緒,使其心理狀態和行為方式得到積極改變,從而為他們回歸家庭和社會奠定了基礎。

  自治區還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引入專業社會力量參與救助管理站內照料、街面巡查和教育矯治等工作,不斷延伸救助鏈條,提升了救助服務精細化、精準化水平。

  爭取更多公眾為救助管理增磚添瓦

  讓社會各界了解、支持、參與救助管理工作,營造政府、社會、家庭共擔責任的良好氛圍,有助于為救助管理工作營造更好的社會環境。

  今年6月19日,廣西14個市、76個縣(市、區)民政局和救助管理機構以“大愛尋親、溫暖回家”為主題,開展救助管理機構和托養機構“開放日”活動。當天,共布置宣傳展板及橫幅130余個,吸引近8000人到場參與,發放資料3.2萬余份,有效提升了救助管理工作的社會知曉度和群眾參與度。

  廣西各地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專家學者、學校師生、熱心市民、愛心人士走進救助管理機構,現場參觀、座談研討、觀看宣傳板報和錄像,全方位、多視角展示救助管理工作取得的成效。采取在公園、廣場、商業區等設立宣傳點,宣傳車巡回播放、發放宣傳單、制作宣傳展板等方式,向社會公眾宣傳救助管理工作法律法規,普及救助管理工作常識。利用云直播、微信、QQ等現代傳播方式,讓大眾直觀感受救助尋親的工作成效。將救助管理與扶危濟困、關愛老幼的中華傳統美德相結合開展宣傳,并寓教于樂提高群眾參與度。組織公益組織及志愿者到主要街區、橋梁涵洞和公園等流浪乞討人員聚集地開展救助勸導活動,設立宣傳點,開展現場咨詢、志愿服務等。

  這些豐富多樣的“開放日”活動,有效增進了公眾對救助管理工作的了解,提升了公眾對救助管理相關政策的知曉度,從弘揚傳統美德的角度深化了人們對救助管理工作的認同感和參與度,把對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之網越織越大,把通往他們家的方向的那條路越拓越寬,把照亮和溫暖困難群體心靈的那一盞燈越撥越亮。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8.25)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