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网站免费永久在线观看下载,激情图片在线播放,亚洲一中文字暮在线播放,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精东传媒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秦巴山區奏響兜底脫貧最強音

時間:2019-11-07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雷 耀

  10月20日-25日,記者跟隨“聚焦脫貧攻堅 兜牢基本民生——陜西民政脫貧攻堅兜底保障暨福彩公益金資助項目媒體行”采訪團,深入陜南漢中、安康、商洛三市8個縣(區),見證了民政部門多點發力、精準施策兜住兜牢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最后一道防線”的實效。

  秦巴山區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包括陜西的29個縣(區),其中陜南三市就有27個縣(區)。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陜南三市民政部門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重要政治任務,聚焦主責主業,按照陜西省民政廳黨組的部署,因地施策,農村低保兜底、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臨時救助救急解難、殘疾人社會福利、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保護、留守老年人關愛“六張保障網”越織越牢。

  兜底保障,突出幫扶一老一小

  “自黨中央作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大決策以來,陜西省民政廳先后制定出臺32個政策文件,打出民政脫貧攻堅‘組合拳’,累計下撥中央和省級補助資金383億多元,實施項目7800多個,較好地為全省脫貧攻堅發揮了兜底保障作用。”陜西省民政廳副廳長戈養年告訴記者,“今年省廳制訂出臺《2019年全省脫貧攻堅兜底保障行動方案》,對深度貧困地區、計劃摘帽縣、革命老區縣給予民政項目資金10%的傾斜支持;農村特困人員供養服務機構實現貧困縣全覆蓋;使用福彩公益金2500萬元,開展農村三留守人員關愛服務與貧困家庭大學新生助學活動;全省5萬多個民政公共服務設施,在脫貧攻堅中發揮著強有力的兜底保障功能……這一系列舉措,使得民政兜底保障更加精準、更加嚴實、更加有效。”

  一老一小,是民政兜底保障的重中之重。

  安康市漢濱區是陜西省唯一貧困人口超過10萬人的深度貧困區(縣)。該區搶抓陜南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機遇,將農村敬老院建設納入移民搬遷工作范疇,整合易地扶貧搬遷國投項目資金,新建擴建敬老院20所,新增特困供養人員2462人。借鑒漢濱區中心敬老院經驗,安康市出臺《農村特困人員供養服務機構服務規范》地方標準,填補了全省空白。寧陜將全縣159名失能、半失能五保對象納入中心敬老院失能托養中心集中供養,服務人員優先從建檔立卡貧困戶中招聘,實現兜底保障與就業脫貧互促共贏。該院還建立脫貧精神展示館,以立“繡娘”精神、下“繡花”功夫、促脫貧攻堅的典型事例,激勵貧困群眾自立自強、自主脫貧的精氣神。

  石泉縣堅持把關愛留守困境兒童作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探索形成“黨政統籌、部門聯動、學校為主、家庭盡責、社會參與、兒童為本”六位一體留守兒童教育管護長效機制。及時為轄區內外地務工的留守困境兒童父母提供安家落戶、公租房及子女入學等優惠政策,落實留守困境兒童家庭勞動返鄉創業行動計劃,留守兒童從2007年1.18萬名減少到1460名,困境兒童從2016年的1532名減少到134名,基本實現“幫扶一個圓夢一家、幫扶一批致富一方”的預期目標。

  “三治融合”,增強群眾脫貧信心

  脫貧攻堅是一場硬仗,越往后難度越大。只有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才能讓脫貧可持續、致富有干勁。

  針對脫貧攻堅中存在的“等靠要”等現象,旬陽縣金寨鎮積極探索德治、法治、自治“三治融合”基層社會治理模式,以德治教化群眾,組織開展“說論亮”道德評議會,利用“兩榜”激發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以法治打擊頑固邪惡,促進全民守法,凈化社會風氣;以自治為抓手,建立健全“一約四會”,修訂完善各村《村規民約》,推進新民風建設。金寨鎮還充分發揮黨組織的引領作用,探索推進“黨支部+X+貧困戶”模式,發揮合作社、能人大戶、脫貧典型的帶動作用,通過流轉土地、入股分紅、就近務工、技術培訓等方式增加貧困戶收入,增強他們的脫貧信心。

  建設“愛心超市”也是調動貧困戶熱情、激發脫貧內生動力的一項重要舉措。勉縣周家山鎮留旗營社區成立的老年協會配合社區,廣泛開展“志智雙扶”宣傳教育工作,充分發揮“愛心超市”激勵機制,激發群眾內生動力。今年,全社區已有居民750余人次憑借道德積分在“愛心超市”兌換生活用品,還專門對32名積分高、實績突出的貧困戶進行了道德表彰,倡導正能量,培育新風尚。“截至目前,全市已設立1100多家‘愛心超市’,在110個貧困村實現全覆蓋,有效發揮了其在脫貧攻堅中的扶志扶智作用。”漢中市民政局副局長黨曉芬告訴記者。

  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是脫貧攻堅一項重大工程。2011年5月,西鄉縣楊河鎮高土壩移民搬遷安置區建設工程正式啟動,一期“荷花新區”及二期“荷硯新村”已全部建成并交付使用,總計將安置2600戶、9300人。該安置區是目前漢中市安置規模最大、設施最完善、功能最齊全的移民搬遷示范區。“我們社區在建設之初,就充分考慮到‘后移民搬遷時代’的生活就業和貧困戶穩定增收問題,所有建房選址都是靠近食品加工園區和建材工業園區的,這樣更方便搬遷群眾就業。”高土壩社區主任李葉介紹說,“社區還成立‘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示范基地’,為貧困戶、搬遷戶提供優質就業崗位500多個,已吸納貧困戶110人就業。”

  大社會扶貧格局,凝聚更大力量

  2017年2月,為積極響應漢中市民政局社會組織參與扶貧工作的號召,漢中市西安商會“徐家灣村駐村扶貧”項目啟動。商會及會員企業拿出專項扶貧建設資金,在漢中市漢臺區徐望鎮徐家灣村建立立體幫扶體系。通過流轉閑置土地、基礎規劃施工、栽種觀賞蓮、引進特色帳篷酒店等一系列產業化運作,商會依托徐家灣村千畝荷塘打造的“荷塘月色帳篷酒店”一亮相便吸睛無數。

  據介紹,漢中市民政局自2017年7月啟動市級130個優質社會組織參與全市110個深度貧困村結對幫扶以來,共在深度貧困村開展各類幫扶活動240余場次,累計投入款物500余萬元,以扶智、扶志為主題扎實推進“社會力量參與精準扶貧”行動。

  商洛市122家社會組織通過捐贈物資、技能培訓、志愿服務等形式投入價值2200余萬元物資參與脫貧攻堅,43家市級社會組織組建7個助力團幫扶脫貧攻堅,爭取省、市慈善資金及南京市慈善總會物資1700余萬元用于資助各類公益事業,爭取16萬元專項經費,支持貧困縣區開展社工服務。

  勉縣出臺《引導社會組織參與脫貧攻堅實施意見》,撥付縣級福彩公益金20萬元用于支持社會組織開展產業發展、文化下鄉、社會服務等項目。組織召開“百社百村”勉縣幫扶團結對幫扶推進會,為全縣17個深度貧困村與優秀社會組織建立“1+1”結對幫扶關系,促進交流互動,精準配置資源。今年,全縣31家社會組織參與扶貧,實施幫扶項目34個,投入幫扶資金37萬多元,幫扶貧困人口3.3萬多人。

  為解決貧困人口就業創業、產品銷售、技志培訓等難題,安康市探索建立安康扶貧空間。2018年5月運營以來,安康扶貧空間利用大數據、互聯網等科技手段,打造了貧困戶產品銷售、就業服務、新產業發展和技志培訓等服務平臺,為貧困戶提供全方位精準服務。據不完全統計,安康扶貧空間已直接對接解決了2.1萬人就業,銷售過億元貧困村農產品,開展技志培訓9000人次。

  2017年,陜西省民政廳與江蘇省民政廳簽訂組織引導社會組織參與扶貧協議。兩年多來,蘇陜兩地社會組織投入資金1600多萬元,支持項目56個,使陜西省1.38萬貧困人口直接受益。2019年,全省6個市23個縣(區)主動赴對口支援縣(區)交流對接,落地社會組織扶貧項目28個、資金520多萬元。

  “我們立足構建大社會扶貧格局,廣泛動員全省社會組織參與精準扶貧行動,社會組織已成為脫貧攻堅的生力軍。截至9月底,全省已累計動員8000多家社會組織,投入資金42億多元,幫扶貧困群眾53萬多戶。”陜西省民政廳社會組織管理局副局長趙斐告訴記者,“2016年3月,我省出臺社會力量參與精準扶貧行動的實施方案,廣泛組織動員全省2.3萬家社會組織和大批愛心人士,圍繞56個貧困縣(區),尤其是11個深度貧困縣(區)全面脫貧的總體目標,開展扶貧行動。今年6月,143家省級社會組織還積極響應省民政廳的號召,組建12個脫貧攻堅合力團,以‘多對一’方式精準幫扶11個深度貧困縣(區)。”

  項目幫扶,貧困縣摘帽勝利在望

  陜西省民政廳認真履行洛南縣省級扶貧團牽頭單位職責,積極協調各成員單位加大支持力度,向7個幫扶村投入扶貧資金1300余萬元,實施幫扶項目60多個,已有5個貧困村退出,洛南縣將在年內實現整縣脫貧摘帽。

  產業興旺,是貧困村脫貧的希望所在。

  洛南縣石坡鎮羅窯村是典型的山區貧困村,下轄11個村民小組460戶、1576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48戶、513人。幫扶工作開展以來,陜西省民政廳先后投入資金近500萬元,實施各類扶貧項目30多個,羅窯村群眾生產生活大為改善,于2018年實現整村脫貧退出。省民政廳將發展產業作為扶貧的治本之策,積極培育發展村集體經濟,堅持長短結合、種養結合,引導羅窯村貧困戶養兔、蜜蜂,種植辣椒、艾草、油葵、核桃等,實現貧困戶戶戶有產業、家家能增收。投入幫扶資金180余萬元,流轉土地70余畝,建成食用菌栽培大棚120個,食用菌生產加工廠區3000余平方米,采用“黨支部+基地+貧困戶”模式,納入148戶貧困戶分紅,提供就業崗位近20個,為貧困戶戶均增收500元。爭取陜西省山東商會、陜西省建筑業協會和陜西省慈善協會幫扶資金30余萬元,建成天香花種植基地,帶動貧困戶50戶入股種植,全村天香花種植面積超過100畝,去年底實現首次分紅。目前,羅窯村已形成股份經濟聯合社+種養合作社、天香花合作社“一體兩翼”扶貧產業發展體系,為群眾提供“集體經濟分紅拿錢、基地就近務工掙錢、統一科管種養賣錢”多種增收方式,生產運營管理水平不斷提升、集體經濟自我造血能力持續增強、帶貧益貧效應有效放大。

  在對口幫扶工作中,陜西省福彩中心主要依托洛南縣景村鎮八一村的區位優勢,探索“兩變”幫扶路子,將扶貧資金轉變成貧困戶的股金,將貧困戶轉變成產業合作社股東。在產業項目扶貧中,重點發展有機肥加工、紅仁核桃產業、連翹種植,采取入股分紅模式,提升扶貧產業項目造血能力,帶動貧困戶收入持久增長,實現穩定脫貧。

  戈養年表示,下一步,陜西省民政廳將以脫貧攻堅統攬民政工作全局,盡銳出戰,持續發力,以決戰決勝的勁頭,舉全省民政系統之力,堅決完成好脫貧攻堅兜底保障政治任務,確保兜得住、兜得嚴、兜得實。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11.7)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