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服務打贏脫貧攻堅戰兜牢民生保障底線
河南注重加強農村低保與扶貧開發有效銜接,將農村人均低保標準提高到每年3860元,超過測算的省定脫貧線,穩定實現“兩線合一”。目前,全省99.2萬貧困人口中,有低保貧困戶72.3萬人、特困供養貧困戶13.4萬人,合計占比86.4%,較好地實現了“應扶盡扶,應保盡保”。持續提高困難群眾救助保障標準。將農村低保的年人均保障標準由3450元提高到3860元,增幅達11.9%;月人均補助水平由154元提高到166元,增幅7.8%。城市低保月人均保障標準由470元提高到520元,增幅10.6%;月人均補助水平由262元提高到274元,增幅4.6%。建立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標準自然增長機制,確保特困人員年供養標準不低于低保標準的1.3倍,今年供養標準從2018年的人均4485元提高到5018元。推進社會救助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工作,協同省發改委,將建立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的情況納入2019年度省政府督查范圍。今年5月以來共發放臨時價格補貼資金1.89億元,累計救助1316.9萬人次,月人均補貼標準14.3元。社會散居孤兒每人每月最低補貼由700元提高至950元,機構養育孤兒每人每月最低補貼由1100元提高至1350元,全省近2萬名符合條件的孤兒直接受益。全面落實殘疾人“兩項補貼”制度,每人每項月補助不低于60元,提高保障標準,擴大領取范圍。穩妥推進貧困重度殘疾人照顧服務工作。截至目前,全省已享受兩項補貼的總人數為200多萬人。發揮臨時救助的救急難作用,全省累計臨時救助18.8萬人次,發放臨時救助資金1.6億元,救助水平達到每人次918元。
全面核查“脫保”“漏保”發現線索9714條 新認定2287人
在經濟并不發達、財政并不寬裕的情況下,省財政支出更多地向民生傾斜。2019年共下撥中央和省級困難群眾救助補助資金100.49億元;下撥省級艾滋病患者和受艾滋病影響人員生活定量補助資金1.18億元;下撥省級殘疾人“兩項補貼”資金7.6億元,用于保障殘疾人、城鄉低保人員和孤兒等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工作,開展了低保治理專項行動,全面排查整治貧困老年人、殘疾人、兒童等特殊困難群體“脫保”“漏保”的問題,發現并識別疑似“脫保”“漏保”人員線索9714條,重新核查認定2287人。扎實推進陽光低保建設,全省93.5%的縣級發放單位運用“互聯網+監督”進行公開公示。建立低保相關工作人員近親屬享受低保備案制度,全省共備案28.5萬人,有效防止了“人情保、關系保”問題。建立健全省、市、縣、鄉、村五級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建立定期巡訪制度。探索總結留守老人關愛服務經驗做法,信陽市新縣箭廠河鄉“戴畈養老模式”、周口市太康縣的“五養模式”等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這些實實在在的民生付出,讓全省困難群眾脫貧奔小康更有底氣。
養老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有力提升社區養老服務質量
“飯菜干凈衛生,營養搭配合理,低鹽、低油的烹調方式很適合老年人胃口。”2019年12月15日,在洛陽市洛龍區開元路街道定鼎門社區養老服務中心,68歲的居民平玲玲說,女兒平時忙工作,家里就他們老兩口,自社區養老服務中心投用后,他們就成了這里的常客。
定鼎門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由社區閑置房改造而成,建有餐廳、書畫室、按摩理療室、健康體檢區等,備有助餐車、共享輪椅、測體質按摩椅等設施,高峰期平均每天接待老年人200人次。
這只是河南發展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的一個縮影。12月16日召開的全省規范化社區建設暨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推進會明確,從2019年到2022年,省級財政投入32.79億元支持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項目;到2022年,省本級和地方各級福利彩票公益金對養老服務的投入占比將達到55%以上。
近年來,省委、省政府將養老服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列入高成長服務業和經濟轉型發展的重點產業和重點民生實事,推動養老服務業高質量發展。2019年,整合省統籌公益金、省級福利彩票公益金和高成長服務業支持資金,補助社區養老服務資金4.3億元。將完善養老服務設施作為老舊小區提質改造的重要內容,已下達的60億元老舊小區專項資金中,明確用于支持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的資金達9.4億元。自2017年起,實施敬老院安全、清潔、溫暖、文化、康復五大工程,為全省1924所敬老院配備了14類共計2萬余件設施設備,建設農村幸福院等互助養老設施8000多個,補齊農村養老服務設施短板。全面實施80周歲及以上高齡老人津貼制度,發放每人每月50元-500元不等的高齡津貼,惠及220多萬老年人。截至目前,全省各類養老機構和設施達到1.4萬個,社區養老服務設施達到2494個,5個省轄市被確定為全國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試點,26個縣(市、區)和單位被確定為全國智慧健康養老、醫養結合、森林康養試點,老年人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不斷提升。今年一年,央視新聞聯播兩次報道河南養老服務成效。
誰家出嫁姑娘不要彩禮縣委書記就出席新人婚禮
“誰家出嫁姑娘不要彩禮,縣委書記就出席他們的婚禮”。河南濮陽市范縣縣委書記王秋芳曾在全縣脫貧攻堅大會上說。今年3月24日,范縣楊集鄉西桑莊村一名村干部的女兒“零彩禮”出嫁,王秋芳帶著縣文明委授予的“文明家庭”獎牌和“知書達理好家庭,移風易俗新標兵”匾額上門祝賀。此事一經報道,在網絡上引起強烈反響,點擊量超過1億次。之后,“零彩禮”出嫁的新風家庭在該市不斷涌現。而這,只是河南推進移風易俗的冰山一角。
不僅在婚嫁領域推進文明新風,河南在殯葬領域也大刀闊斧地進行了改革。
近年來,全省各地大力開展鄉村文明行動移風易俗工作,村(居)紅白理事會普遍建立,促進了殯葬改革,生態節地安葬率逐年提高。目前,全省市、縣兩級全部出臺了惠民殯葬政策,對城鄉低收入者身故后的遺體接運、暫存、火化和骨灰寄存等基本殯葬服務費用給予減免。今年的任務是完成省轄市、縣(市)殯儀館危房改造和50%的環保不達標火化設施更新改造。到2020年,每個省轄市、縣(市)將建成1個殯儀館,火化設施全部達到環保標準,50%的省轄市、縣(市)至少建成1個城市公益性公墓,50%的鄉鎮至少建成1個示范性農村公益性公墓。
辦“身后事”無后顧憂。11月26日,全省推進移風易俗倡樹文明殯葬新風工作視頻會議召開,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河南省推進移風易俗倡樹文明殯葬新風實施方案》,省政府辦公廳配套下發關于加強公益性安葬設施建設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到2021年,每個省轄市、縣(市)至少建成1個城市公益性公墓,每個鄉鎮至少建成1個示范性農村公益性公墓,實現省轄市、縣(市)、鄉鎮公益性安葬設施全覆蓋。
接下來,河南將進一步加強公墓、骨灰堂(塔、墻)等公益性安葬設施建設管理工作,滿足群眾“逝有所安”的基本殯葬需求,穩步推進移風易俗和殯葬事業發展,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2019年,踏著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勁鼓點,河南全省民生兜底保障工作留下了一串串解民憂、惠民生、聚民心的扎實腳印。在即將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性時刻,在中原更加出彩的道路上,河南民政事業將圍繞“三聚焦”發力,更好履行“三基”職責,持續改善民生,提升人民幸福指數,譜寫河南更加絢麗多彩的民生答卷。
從百姓關注的點點滴滴做起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
河南全省共有城市社區4140個,城市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覆蓋率100%;建成社區服務場所面積均在300平方米以上的規范化社區1500家,解決了一批群眾“急難愁”問題,推動了城鄉社區大變樣,社區居民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不斷提升。焦作市解放區、洛陽市澗西區、許昌市魏都區成為全國城鄉社區治理創新實驗區,其中焦作市解放區“334樓院協商治理”的經驗被評為2015年度中國社區治理十大創新成果之一。
許昌市按照“一有七中心”的標準,即有堅強的黨組織,有完善的社區便民服務中心、綜治服務中心、文體活動中心、衛生服務中心、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兒童服務中心、志愿服務中心,因社區制宜,充分激活社區內生力量,在全市打造安居樂業、歡樂祥和的示范社區,得到居民的一致點贊。
洛陽市330個城市社區在普遍建立“18室1廳1站6欄”的基礎上,著力完善和提升一站式便民服務大廳、文體活動中心和網格化管理辦公室等,強力推進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和社會組織服務中心建設,有效提升了社區服務功能和服務水平。
濮陽市動員市直單位黨組織和在職黨員積極參與社區建設、服務居民群眾,社區基礎設施建設等大事有了著落,居民微心愿等小事有了回音。
…………
“我們從百姓關注的點點滴滴做起,努力把社區工作做好做細,抓一項成一項,久久為功。”省民政廳廳長鮑常勇表示,全省各級民政部門將把優勢資源集中向社區傾斜,盡快把社區治理創新的“臺子”搭起來,吸引更多職能部門參與,共同唱好服務社區群眾這場大戲。(本版文/ 圖由河南省民政廳提供)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