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周冉冉
今年以來,江蘇省民政廳作為省委駐淮安市淮陰區幫扶工作隊隊長單位,對淮陰區實施整體幫扶,掛鉤三樹鎮,重點幫扶新星村等經濟薄弱村和低收入村。
在工作進程中,省民政廳高度重視,多次召開專題會研究相關工作,堅持從實際出發,匯聚專業資源,聚焦建強基層組織、加強基層治理、興辦惠民實事、推動精準扶貧,不斷鞏固擴大脫貧攻堅成果,充分發揮了兜底保障作用。廳長呂德明在現場調研時,勉勵扶貧隊員要扛起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政治擔當,整合利用民政系統的政府資源、慈善資源、社會組織資源,在精準脫貧、產業幫扶等方面再建新功
8月13日,江蘇省委副書記任振鶴到淮陰區調研,充分肯定工作隊進駐淮陰以來取得的成績,“你們帶著干勁、帶著責任、帶著使命來到淮陰,深入基層開展調查研究,全面摸排駐點鎮村情況,精準對接了一批項目,工作開展得有力有序有效。”
輕工產業園區挨著扶貧對象居住區
產業扶貧,授人以漁,是助貧脫困的根本。這方面,省民政廳負責投資并協助掛鉤鎮推進淮陰高新區輕工科技(三樹)產業園標準化廠房建設、三樹鎮扶貧光伏電站建設兩項產業。
淮陰高新區輕工科技(三樹)產業園標準化廠房一期建設面積5904平方米,總投資620萬元,其中省民政廳投入幫扶資金297萬元。廠房項目于8月4日開標,目前已進入施工前準備工作。項目建成后,將主要用于對外租賃,產權歸三樹鎮政府所有,收益為幫扶村集體所有,預計年收益率7%以上。同時,工廠將吸納一批周邊農戶就業,幫助他們增收。
光伏扶貧電站項目也于8月4日開標,現已進場施工。
伴隨著“轟隆隆”聲,挖掘機帶起揚塵與沙土,成捆的鋼筋堆滿地……這里是三樹鎮聯盟社區農村居民住房條件改善項目施工現場,不久的將來,村民的改善住房將在這里拔地而起。
聯盟社區住房條件改善是與農民就業創業、集體經濟發展、特色產業打造等統籌規劃的。記者看到,在房屋設計圖中,一塊緊鄰住宅的地塊已計劃用于建設輕工業廠房,目的是方便村民在“家門口”就業。
在這個新型社區中,特殊困難群眾的“慈善安居房”也錯落其中。“我們計劃向有關部門申請慈善資金建設20套左右,每套約40平方米,全部裝修好,讓困難群眾免費拎包入住。”江蘇省民政廳幫扶隊隊員、掛職三樹鎮黨委副書記程業介紹道,“這些房子相對集中,但又不緊挨著,把經濟條件相對較好的家庭與貧困戶混搭著居住,并采取獎補措施推動鄰里互助。”
程業把三樹鎮當成自己的家,把新星村村民當成自己家人。自今年3月到三樹鎮后,程業便住在鎮政府的小圖書室內,每日走訪掛鉤鎮、幫扶村里的低收入戶等困難群體,向村民宣傳脫貧攻堅和民政相關政策,協助鎮政府梳理排查出有潛在返貧風險的41戶162人作為重點監測對象,時常因開展扶貧工作錯過了飯點,就拿泡面、榨菜、火腿腸充饑。
“社工驛站”里與留守兒童暖心陪伴
“吃飯怎么寫?”淮陰區南城集鎮心苑社工團隊的黃夢燕讓孩子們記錄自己每日的時間安排,看到一個孩子歪歪扭扭寫下“吃板”兩個字,她提示道,“再想想,飯是木字旁嗎?”孩子撓撓頭,寫下了“粄”。
這一幕給初到高陳村的黃夢燕留下深刻印象,她愈發感覺到自己來到這里的責任。
黃夢燕是南城集鎮“扶貧行、樂暑期”公益課堂的老師,也是村里孩子心中的“孩子王”。在她的課堂上,有7名留守兒童、4名困境兒童以及9名父母單方外出打工的孩子,主要年齡段在8-12歲。“我們的公益課堂不針對學業課程,主要是培養孩子們自主學習、自主管理。這些孩子大部分是爺爺奶奶帶,在家就是玩手機。而在這里,孩子們一起學習,也結識了更多小伙伴。”
社工們通過設立星星榜單、每日記錄作息時間、樹立小目標等,激勵孩子們向上向善。“這是我們心苑社工為這些留守兒童、困境兒童量身定制的課程。”黃夢燕說。
江蘇省民政廳將淮陰師范學院社會工作專業師生、淮安市社工協會、心苑社工團隊引進廳掛鉤鎮、幫扶村,并輻射周邊鎮村,設立了三個“社工驛站”,建立“淮陰師范學院大學生實踐基地”。
“大家手拉手背對背,把氣球運到對面去!”周三的下午,是新星村“社工驛站”設置的體育課,村里的孩子在社工們的帶領下做游戲,周圍滿是圍觀的家長。
“我那小孫子,天天鬧著說要來。帶他過來一看,嚯!這么多課外書呢,家里只有語文數學書,哪有這么多課外書看!”孫阿姨站在“社工驛站”門口。她注意到,自己8歲的小孫子坐在裝飾一新的小課堂最前排,平時靦腆不愛說話的他,這會兒卻頻頻舉手回答問題。
“社工驛站”設在新星村黨群活動中心。淮陰師范學院社會工作專業教授趙海林說,民政廳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為社工活動提供場所與資金,對村部進行翻修,吸引來更多周邊村民。“我們主要組織困境兒童、低收入家庭的兒童來參與活動,來的孩子越來越多。”
在新星村,民政廳扶貧工作隊員還協同村委會,協助社工招募9名村民成立鄰里互助團,以村部為基地,多方合力開展“守護兒童、托起希望”助學助困和“你我共牽手”鄉村社區治理等項目,截至目前已在三樹鎮舉辦各類活動7次。
此外,還引進慈善組織和社會愛心人士在三樹鎮開展“社會共相助、溫情暖明天”“驛路童行”等社會幫扶活動5次,籌集捐贈物資價值約22萬元,受益人數約3500人,受益困難家庭近百戶。
線上聯合預警線下走訪服務
今年3月,75歲的新星村民老夏患病后,生活難以自理,妻子也因病無法長久勞作,一對年幼的孫子孫女無人照顧。不久前,他們家才靠兒子外出打工脫離了貧困線。受疫情影響,加上要照顧家人,兒子只能在周邊打打零工。這個家庭眼看著又要返貧。
老夏病發后,聯合預警機制第一時間監測到他們家的返貧風險,區、鎮民政系統迅速響應,安排專人上門,為其辦理“溫情救助”手續,有效阻止預防了老夏一家返貧。
今年以來,淮陰民政健全“漏保”監測預警機制,通過重點對象主動摸排、大數據分析排查、暢通救急難熱線等措施,加強對脫貧不穩定人口、邊緣易致貧人口中尚未納入兜底保障范圍的人群以及其他潛在救助對象主動發現力度,確保無空白、無遺漏、無死角。
“江蘇民政建立了社會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核對系統,能夠較為準確地掌握救助家庭情況。線上精準識別只是第一步,更為重要的是要透過數據了解困難群眾的實際需求,更精準地開展服務。引進專業社工力量協助基層民政工作者線下網格走訪、即時開展服務,是我們探索的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一條途徑。”江蘇省民政廳幫扶隊隊長朱忠斌說。
專業社工發揮了巨大作用。他們立足于新星村“社工驛站”,輻射周邊村,通過“社工團隊+鄰里互助團”的服務方式,拓展農村社工專業服務,推動困難群體互幫互助,共同打造農村兒童關愛中心、老人日間照料中心、村民互助中心三個陣地。
“社工驛站”面向分散供養五保老人、困難家庭老人和留守老人提供日間照料和情緒疏導等服務;面向困難家庭兒童和留守兒童提供學業輔導、能力訓練和心理輔導等專業服務;面向殘障老人與兒童,定期入戶服務。同時,社工驛站工作人員密切關注“因病、因殘、因學、因災”返貧戶,協調資源助力解決相對貧困問題。
“每個月,社工能把困難群眾走訪一遍,挨家挨戶去看望孤寡老人、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看看他們生活上有什么困難,身體是否健康。”程業介紹道,每個村還有“救急難”信息員,有的是社工擔任,有的是老黨員、老干部等熱心群眾,“大家齊心合力幫助困難群眾。”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