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國殯葬綜合改革試點,山東省威海市堅持規劃先行、建管結合的工作理念,近年來投入700余萬元,推進市、縣兩級殯葬設施建設規劃編制,引領殯葬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目前縣級公益性公墓建設規劃已全部完成,市級規劃基本成果正提交市政府審批。
高度重視、周密部署
確保規劃編制有序高效
加強領導,明確任務。為解決好規劃編制過程中地類調整、用地指標等問題,威海市專門成立由市政府主要負責人任組長、分管負責人任副組長、市直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領導小組,各區(市)參照市級設置全部成立相應的領導機構,上下聯動,統籌解決。出臺市政府《關于加強公益性公墓建設管理的意見》,明確由民政部門會同發改、財政、自然資源、規劃、林業、環保等部門,按照符合城鄉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要求,完成本區域公益性公墓建設規劃布局。先后召開三次全市專題會議,通報各區(市)規劃進度,研究問題解決方案,確保規劃編制按時有序高質量推進。
分頭推進,高標準規劃??紤]到各區(市)民情、習俗、地類等方面的差異,確立“縣級因地制宜、分頭編制,市級統籌兼顧、一體布局”的規劃思路。各區(市)根據各自實際,充分利用歷史形成的墓葬點以及荒山荒地、貧瘠地,對本轄區內城鄉公益性公墓建設進行統一規劃布局,編制公益性公墓建設規劃。在此基礎上,市級對縣級規劃進行整合歸納、完善協調,統籌考慮殯儀館、經營性公墓、烈士陵園及宗教墓地的布局,實現多規合一,編制全市殯葬設施建設規劃,做到規劃成果統一規范、務實有效,為殯葬設施選址建設提供依據。
公開招標,專業編制。鑒于規劃編制工作的重要性、復雜性及專業性,根據有關規定,并借鑒外地先進經驗,威海市、縣兩級均采取公開招投標方式,委托有資質的專業機構,編制本區域殯葬設施建設規劃。市級按照城鄉規劃編制單位資質管理規定,投入65萬元聘請具有甲級規劃編制資質的設計單位和資深城市規劃專業人員承擔編制任務,保證了規劃成果的專業性、務實性、可操作性。
通盤考慮、精心設計
確保規劃質量可靠過硬
堅持問題導向,逐一摸清墓地底數。采用無人機、衛星定位等手段,對全市所有墓地現狀逐一排查統計,標明公墓權屬、分布、數量、占地面積等基本情況,并登記造冊,形成80/97坐標CAD文件、報告、公墓現狀影像等成果,準確掌握第一手基礎資料。聘請專業測繪機構,逐個測量墓地經緯度及覆蓋面積,制作電子地圖,實現了對全市現有4012個公益性公墓的數字化采集、信息化管理。
堅持目標引領,充分預留發展空間。在掌握全市公墓底數的基礎上,充分考慮當地喪葬傳統習俗、城市特色以及外地先進經驗,結合各類專項規劃和正在編制的國土空間規劃,對全市喪葬需求、公墓設施規模、各類葬式比例等進行評估預測、綜合測算,以20年為一個使用周期,注重歸并整合原有墓地,充分預留發展空間,科學制訂全市殯葬設施建設規劃。
堅持近期、遠期結合,積極穩妥有序推進。為處理好長期指導與近期實施的關系,市、縣兩級規劃全部分為近期規劃和遠期規劃。2019年主要完善區(市)、鎮(街道)、村(居)三級公益性公墓體系,每個區(市)至少建設一處公益性骨灰存放設施,至少建設一處鎮級集中型公益性公墓,每個鎮(街道)全部建立公益性樹葬區,對計劃保留的公墓進行生態節地化改造,計劃搬遷的公墓在鎮(街道)級公益性公墓建好后先閉園,再逐步搬遷。新增安葬需求以鎮(街道)級公益性公墓安置為主,村(居)級公益性公墓作為補充。擴大樹葬、花葬、海葬等節地生態葬規模,落實各類節地生態葬式獎補政策,引導群眾樹立文明喪葬習俗。遠期規劃將逐步形成區(市)、鎮(街道)兩級公益性公墓體系,區(市)、鎮(街道)級公益性公墓建設較為完善,能夠滿足群眾殯葬需求。保留的村(居)級公益性公墓封存管理,不再新增,規劃期末逐步搬遷。
依法編制、規范操作
確保規劃施行權威有效
爭取各方支持。在規劃編制過程中,積極爭取民政部、省民政廳等上級部門的支持和指導,主動與規劃、林業、國土等部門溝通協調。根據各方反饋意見對規劃方案進行調整完善,以文字及圖紙的形式形成公墓建設規劃成果。
公開征求意見。聯合規劃設計機構深入鎮(街道)、村(居)調研,收集有關部門和群眾對公墓建設布局的意見。組織召開相關部門和鎮(街道)參加的公益性公墓建設規劃工作調度會議,就各轄區公墓基本情況、存在問題、下一步發展等進行深入研討,不斷修改完善本區域規劃布局。
嚴格報批程序。各區(市)完成公益性公墓建設規劃初步成果后,組織召開專家評審會或相關會議,根據評審意見進一步修改規劃成果,形成最終意見,報請本級政府審批。(山東省威海市民政局供稿)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