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民政廳
近年來,針對民政業務關聯度低、數字化基礎弱的突出短板,浙江各級民政部門以“互聯網+”為改革利器,以民政服務12個條線的“碼上辦”為抓手,統籌推進民政信息化建設,深入推進民政數字化轉型,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個月,省委、省政府又出臺《關于推進新時代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進一步明確以智慧民政建設為載體,統籌推進“互聯網+民政服務”。
厘清民政家底,優化民政服務
立足民政基本職能,牢固樹立民政信息化“一盤棋”的理念,細化向社會提供的各類服務管理事項,逐項明確名稱編碼、審批依據、辦事材料、辦理流程、辦理時限等要素信息。全省先后開展了4輪事項梳理和規范比對,確定163項民政辦事事項,形成了標準化的辦事指南和流程,厘清了民政服務底數。立足優化群眾辦事體驗,壓縮辦事時限,優化辦事環節,盡可能減少群眾提交的材料。全部民政服務累計精簡提交材料259項,平均每項服務壓縮辦理時限9天,實現了全部辦事事項“最多跑一次”目標,137個適宜網上辦理的事項全部實現網上辦和掌上辦。全省統建了社會救助信息平臺等8個業務系統,上至省本級,下至鄉鎮村社都以此辦理業務。比如,社會大救助信息平臺,以前申請低保要20多天,現在困難群眾通過這一平臺,只要使用一張身份證,就可在網上5分鐘內辦理完低保申請,核對系統可在3天內核對出申請人名下房產、車輛和存款等信息,確認是否具備低保資格。至11月底,全省有低保人員66.77萬人,今年累計發放低保金37.21億元,有效解決了“精準”和“聚焦”這個難題。
聯通內外網絡,方便群眾辦事
打通民政內部各業務系統,著力編織政務服務為民愛民“一張網”,建設了民政大數據倉,基于政務釘釘建設民政辦公平臺,全廳均通過手機掌上辦公,實現了各類數據實時共享,消除了數據孤島。聯通了省政府數據中心和服務平臺,全面對接浙江政務服務網、“浙里辦”APP和各地為民辦事窗口,對外為群眾開通了網上申辦渠道,對內為工作人員打通了流轉審批渠道。連通省大數據局,實現了民政數據自動歸集到省政府數據中心,辦理民政業務所需數據、證照和材料從數據中心調用共享。比如,民政部門的婚姻登記信息在部門中“最搶手”,共享量僅次于身份證,被調用量占全省總量20%。自2006年以來,900余萬條婚姻登記數據已制成電子證照,通過省政府數據中心共享。無論是買房、開公司、繳稅、子女入學,相關部門都能通過數據中心實時了解,群眾不需要帶結婚證,僅此一項,全省群眾累計少跑520多萬次。
打破部門藩籬,創新民政應用
根據省委、省政府統一部署,省民政廳牽頭公安、衛健、教育等十多個部門,在全省開展低保惠民聯辦、婚育戶聯辦、殯葬身后等“一件事”的服務創新。比如,民政牽頭辦理的殯葬身后“一件事”,原來從開死亡證明、注銷戶口到火化、退保、報銷等事項涉及十多個部門,辦好要跑十多次,花幾十天。現在家屬只要通過民政聯辦平臺提交逝者和自己的身份證,在聯辦單上打鉤簽名后,花1分鐘就可辦完相關手續,真正以“數據跑路”代替“群眾跑腿”。同時,系統會自動核對處理信息,防止出現“死人拿低保、社保”的情況。
引入決策分析,探索人工智能
針對民政服務完全數字化和網絡化產生的大量數據,浙江通過引入不同的分析軟件,建成決策分析系統,服務科學決策。比如通過留守兒童的地域分布、就學、健康等數據分析,建議在26個加快發展縣實現農村“兒童之家”全覆蓋,并納入省政府2020年為民辦實事項目。同時,省民政廳和省大數據局合作,力爭明年底讓人工智能上線試運行,以后常規性標準化的工作將逐步由人工智能替代,民政工作人員將重點向政策設計協調、智慧民政建設、服務群眾一線方面轉變。
“互聯網+民政服務”對民政部門來說是一場深刻變革,對治理能力建設來說是一次重要機遇,對群眾體驗感和獲得感來說是一次重大提升。下一步,浙江將按照本次會議精神,努力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全力推進浙江新時代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