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馮 佳
脫貧攻堅進入最后決勝階段,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有一部分特殊困難群體不得不提、不得不關注——他們就是孤棄、留守、困境兒童。
據民政部2019年6月統計,全國1381.4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兒童有334.3萬,占總數的24.2%,是脫貧攻堅需要重點關注的對象。
越到關鍵時候,越要響鼓重錘。12月28日,民政部黨組書記、部長李紀恒在全國民政工作會議上要求各級民政部門,要切實做到全面小康的道路上不漏一戶、不落一人,確保應養盡養、應補盡補、應幫盡幫。尤其是“對特困人員、孤棄兒童、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等特殊群體,要全面落實相關養育和保障服務政策,確保應養盡養”。
我國是一個兒童大國,有近3億未成年人。其中最困難的孤兒有25.9萬人,農村留守兒童有697萬人,困境兒童有689萬人。
“孩子一旦出事,就可能成為沖擊心理和道德底線的事件。做不好兒童工作,我于心不安。”內蒙古自治區民政廳廳長鄧月樓在會議小組討論時這樣表示。
依法由民政部門擔任監護人的兒童,是所有兒童中最弱勢、最困難的群體。如何兜好這些孩子的底,讓他們生活得更好?
“要把完善制度機制作為當前的緊迫任務,抓緊修訂或完善未成年人保護、兒童福利、困境兒童保障、留守兒童關愛服務等方面的法規政策,以及各方面的工作機制,確保各項工作在法治、規范的軌道上運行。”江蘇省民政廳廳長呂德明表示。
“今年,我們以問題為導向,聯合多個部委密集出臺了事實無人撫養兒童保障工作的意見等4個文件。加強頂層設計,我們將繼續在找差距、補短板、填漏項上下功夫。”民政部兒童福利司司長郭玉強說。
頂層設計離不開基層落實落地,也離不開基層實踐創新。兒童福利事業改革正在經歷一場“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雙向變革。各地在探索中,克服各種困難,積極向前推進,為改革提供了重要方法和經驗。
四川省作為留守兒童第一大省,省政府把兒童工作納入保障和改善民生重要內容。機構改革后,該省及時調整省級兒童關愛保護保障工作聯席會議成員單位,指導全省分級建立聯席會議制度,目前20個市(州)157個縣(市、區)已經建立了聯席會議制度。機構養育孤兒和社會散居孤兒養育保障標準分別達到1400元/人/月和900元/人/月。全省要求23所市級兒童福利院提升“養治康教”服務水平,加強對53所縣級兒童福利機構的管理和指導,推動全省市、縣兩級119個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轉型升級,進一步做好未成年人基本生活和監督保護工作。
從政府層面確立困境兒童分類保障制度的江蘇省,僅2019年省財政就下達困境兒童基本生活補助資金7000萬元,從生活、醫療、監護和救助等環節兜住這些特殊孩子的基本生活。經過摸底,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全省有12018人,現已全部納入基本生活保障,父母監護缺失的兒童、父母無力履行監護職責的兒童基本生活補助分別按照不低于當地社會散居孤兒基本生活費補貼標準的80%、60%發放。困境兒童的基本生活普遍有了著落之后,江蘇便嘗試把困境兒童保護做成項目,做成一個個可以跟蹤、追溯、評估、監管的個案,從而幫助孩子們有希望、有尊嚴、有信心地生活在陽光下。目前,“現金+服務”的保護模式正在全省推開。
寧夏兒童福利院依靠自身醫療康復優勢,將全區“五縣一片”深度貧困地區篩查出的殘障兒童,接到福利院接受專業康復治療,其父母也同步接受專業的康復技能培訓;山東省濱州市兒童福利院,探索將低保家庭、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殘疾兒童接來進行免費代養,以減輕家庭負擔,讓其家長能放心創業。
全國民政工作會議上,李紀恒部長要求民政干部要“設身處地為廣大民政服務對象特別是各類困難群眾和特殊群體著想”“將心比心、心心相印,換位思考、春風化雨,將黨和政府的惠民政策精準送到群眾身邊”。
關于2020年的兒童福利事業發展,民政部進行了專門部署,主要是在完善和落實兒童福利制度、加強兒童關愛保護、提升兒童福利服務3個方面發力,具體包括:開展全國兒童福利工作創新先行地區試點;推動修訂中國公民收養子女登記辦法,籌備建立中央企業關心關愛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專項基金;研究制定對惡意棄養或失信父母及其他監護人實施失信聯合懲戒措施;推進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和縣級兒童福利機構升級轉型;推進“養治教康+社會工作”一體化區域性養育機構建設和中國SOS兒童村改革。
元旦春節將至,李紀恒部長特別強調,各地要做好“把愛帶回家”雙百萬結對寒假特別行動的有關工作,引導返鄉父母更好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
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指引下,在全國民政工作會議精心部署和各級民政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兒童關愛保護工作必將迎來新的突破,兒童的明天會更好!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