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雷 耀 周 亮 王 堯
年終歲尾,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度吹響沖鋒號,脫貧攻堅已經到了決戰決勝、全面收官的關鍵階段。“行百里者半九十”,當前還未脫貧的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是最難啃的硬骨頭。
今年也是民政部、財政部、國務院扶貧辦出臺《關于在脫貧攻堅三年行動中切實做好社會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后的關鍵之年、落實之年。截至目前,我國已有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結合當地工作實際,出臺社會救助兜底保障三年行動政策舉措。各級民政部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和關于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扛起了脫貧攻堅兜底保障的政治責任,不讓一個困難群眾在奔小康的路上掉隊。
2019,那些鏗鏘有力的話語
回顧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脫貧攻堅工作作出重要指示,黨中央、國務院多次圍繞脫貧攻堅作出重要部署。歲末年初,讓我們重溫這些鏗鏘話語,響應號召,振奮精神,再寫新篇。
不獲全勝 決不收兵
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甘肅代表團審議時強調,現在距離2020年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只有兩年時間,正是最吃勁的時候,必須堅持不懈做好工作,不獲全勝、決不收兵。今后兩年脫貧攻堅任務仍然艱巨繁重,剩下的都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都是難啃的硬骨頭。脫貧攻堅越到緊要關頭,越要堅定必勝的信心,越要有一鼓作氣的決心,盡銳出戰、迎難而上,真抓實干、精準施策,確保脫貧攻堅任務如期完成。
脫貧既要看數量 更要看質量
4月15日-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市考察調研時指出,脫貧攻堅明年就要收官,要把工作往深里做、往實里做,重點做好那些尚未脫貧或因病因傷返貧群眾的工作,加快完善低保、醫保、醫療救助等相關扶持和保障措施,用制度體系保障貧困群眾真脫貧、穩脫貧。他強調,脫貧既要看數量,更要看質量。要嚴把貧困退出關,嚴格執行退出的標準和程序,確保脫真貧、真脫貧。要把防止返貧擺在重要位置,適時組織對脫貧人口開展“回頭看”。
靶心不偏 焦點不散 標準不變
8月19日-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省考察調研時強調,黨的一切工作都是為老百姓利益著想,讓老百姓幸福就是黨的事業。貧困鄉親脫貧是第一步,接下來要確保鄉親們穩定脫貧。要深化脫貧攻堅,堅持靶心不偏、焦點不散、標準不變,在普遍實現“兩不愁”的基礎上,重點攻克“三保障”方面的突出問題,把脫貧攻堅重心向深度貧困地區聚焦,以“兩州一縣”和18個省定深度貧困縣為重點,逐村逐戶、逐人逐項去解決問題,堅決攻克最后的貧困堡壘。
既要扶智也要扶志
9月16日-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省考察調研時強調,脫貧攻堅既要扶智也要扶志,既要輸血更要造血,建立造血機制,增強致富內生動力,防止返貧。要發揚自力更生、自強不息的精神,不僅要脫貧,而且要致富,繼續在致富路上奔跑,走向更加富裕的美好生活。脫貧攻堅是一項深得人民擁護的民心工程。黨的政策再好,也靠大家去落實。要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堅強戰斗堡壘,把黨中央提出的重大任務轉化為基層的具體工作,抓牢、抓實、抓出成效。
確保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
10月17日,在第六個國家扶貧日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對脫貧攻堅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當前,脫貧攻堅已到了決戰決勝、全面收官的關鍵階段。各地區各部門務必咬定目標、一鼓作氣,堅決攻克深度貧困堡壘,著力補齊貧困人口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和飲水安全短板,確保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同全國人民一道邁入小康社會。要采取有效措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確保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
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
10月28日-3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在北京舉行。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統籌城鄉的民生保障制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必須健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國家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注重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保障群眾基本生活。滿足人民多層次多樣化需求,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要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的促進機制,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完善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強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
集中兵力打好深度貧困殲滅戰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10日-12日在北京舉行。會議明確,要確保脫貧攻堅任務如期全面完成,集中兵力打好深度貧困殲滅戰,政策、資金重點向“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傾斜,落實產業扶貧、易地搬遷扶貧等措施,嚴把貧困人口退出關,鞏固脫貧成果。要建立機制,及時做好返貧人口和新發生貧困人口的監測和幫扶。會議強調,要確保實現脫貧攻堅目標、鞏固脫貧成果,毫不放松抓好農業生產,扎實推進鄉村振興。
(本報綜合新華社消息)
最低生活保障提標擴面
民政部、財政部、國務院扶貧辦在《意見》中要求,進一步加強農村低保制度和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進一步完善農村低保制度,健全低保對象認定方法。去年以來,各省、自治區和直轄市根據《意見》和當地實際,對城鄉低保進行提標擴面,共計將28萬多符合條件的貧困人口納入低保或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范圍。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納入農村低保或特困救助供養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為1749萬人。其中,已脫貧1168.3萬人、未脫貧580.6萬人。
【兜底故事】
2012年歲末,黨的十八大后僅40多天,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老區、山區、貧困地區“三區合一”的河北省阜平縣,冒嚴寒、踏冰雪看望困難群眾,共商脫貧之策。在這里,總書記向全黨全國發出了脫貧攻堅的進軍令: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阜平,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個敵后抗日民主根據地——晉察冀邊區首府,成為中國第一聲決戰脫貧攻堅號角吹響的戰場。
該縣民政局局長金華棟向記者介紹,今年,他們將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無法依靠產業扶持和就業幫助脫貧的家庭全部納入低保范圍。
龍泉關鎮駱駝灣村38歲的唐春紅與兩個孩子相依為命,打工收入和積蓄本來足以維持家用,結果今年查出患上了尿毒癥,在家做腹膜透析治療,每個月藥費3000多元。“現在國家政策好,尿毒癥能報銷不少,但我沒法工作,沒有收入來源,只出不進以后的生活怎么辦?”說起未來,唐春紅很擔憂。
好在,縣民政局根據河北省民政廳脫貧攻堅三年行動實施方案,再次完善了農村低保的認定辦法。像唐春紅這樣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之外的重度殘疾人、重病患者、困難老人、未成年人等,可以參照單人戶納入低保。擴面后,唐春紅被“拉”進低保,同時享受到了給予低保對象的更大比例的醫療報銷政策。
臨時救助高效可及
臨時救助是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權益的兜底性制度安排,承擔著筑牢社會救助體系最后一道防線的職責任務,是解決城鄉居民各類突發性、緊迫性、臨時性基本生活困難的重要舉措。各地民政部門根據《意見》,進一步細化明確了臨時救助對象的范圍和類別,優化簡化審核審批程序,科學制定救助標準,積極開展“先行救助”。一些地方還對重大生活困難采取“一事一議”方式開展臨時救助。
【兜底故事】
家住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區學院街道43歲的張榮,離異帶有一女。2017年以來,他一直在美團平臺上送外賣,收入還算穩定。但天有不測風云,今年8月,他被確診為胰腺惡性腫瘤。當年8月、9月兩次住院,經醫保報銷后,他仍需要自付1.4萬元。10月中旬開始,他的身體每況愈下,入住重癥監護室。
家庭基本生活出現嚴重困難,躺在病床上的張榮終日愁眉不展,唉聲嘆氣,放心不下自己年僅4歲的女兒。
得知張榮家的困難后,宜昌市西陵區民政局、學院街道辦事處和尚書巷社區三級聯動,在10月中下旬分別給他家送去5440元和4080元的臨時救助金。同時,按程序將張榮及其女兒納入城市低保全額保障,并增發重點保障金204元,使每月低保金達到1564元,保障了他家基本生活。
特困供養服務水平不斷提升
根據《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健全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制度的意見》要求,各地進一步規范特困人員認定工作,將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納入救助供養范圍。同時,強化失能特困人員護理,細化護理標準,推進提高失能特困人員集中供養比例。各地還根據民政部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做好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有關工作的通知》,簽訂分散供養特困人員委托照料服務協議,落實照料服務責任。截至2018年底,全國共有136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納入特困供養,其中,已脫貧81萬人、未脫貧55萬人。
目前,一些地方有條件的農村供養服務機構(農村敬老院),在滿足特困人員集中供養需求的同時,還逐步為農村低保、低收入家庭和建檔立卡貧困家庭中的老年人、殘疾人,提供低償或無償的集中托養服務。
【兜底故事】
還不到11點,山東省榮成市蔭子鎮頭甲村的暖心食堂里陸續坐滿了前來吃飯的老人。豬肉白菜餡大包子、三個小菜和蛋花湯,這樣一頓午飯只需要老人掏兩塊錢。92歲的分散供養特困人員姜學珍吃得很香:“以前一個人在家湊合著吃,吃剩飯,現在每天都能正兒八經地吃飯了。別看我年紀大,胃口可好哩,能吃這么一個大包子。”
農村特困人員普遍頭疼的兩件事,一是吃飯,二是照護。據悉,榮成市目前已設立暖心食堂26處,輻射22個鎮街,惠及近千名農村分散供養特困人員。
為了解決照護問題,榮成市制定了《分散供養特困人員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建立村級月度入戶探訪機制,并組織鎮街、村居、特困人員、監護人簽訂四方照料護理協議,還為分散供養提供了“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在此基礎上,通過政府購買養老機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方式,為失能、半失能和全自理的分散供養特困人員提供了每人每月60小時、45小時、14小時的助潔、助浴、助殘等服務。(本版圖表數據來源:民政部全國社會服務統計數據以及民政統計數據季報、月報)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