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安 娜
“我們感受著一段段離別的故事,卻又期待著見證一次次團聚的希望。”北京市門頭溝區救助管理站站長李震的話,是對救助管理工作者的經典畫像。今年“五一”前夕,北京市各救助管理站抓緊開展跨省護送工作,幫助多位救助對象回到闊別已久的家鄉。北京救助管理工作者,再次見證了一幕幕感人而又溫馨的親人團聚場景。
一位耄耋老人的道謝
4月24日子夜時分,密云區石城鎮派出所的民警將一名街頭流浪乞討人員送到了密云區救助管理站。
“小伙子,你叫什么名字?還記得家鄉在哪里嗎?家里都有什么親人?”工作人員耐心詢問,被送來的男子卻一臉茫然,一聲不吭。
暮春的北京已十分溫暖,這名男子身上穿的卻是冬季的服裝和棉鞋,隨身攜帶的破舊袋子里,裝了幾根發霉的玉米棒。見此情景,工作人員趕忙帶著他洗澡、吃飯,為他換上新衣褲。
男子一直沉默不語,身份核實工作遇到很大困難。工作人員一邊將他妥善安置,一邊在今日頭條和全國救助尋親網發布尋親公示。很快,小伙子的身份于24日當天就通過公安機關人像比對系統得到確認,當地派出所也迅速聯系到了他的家人。
“已經整整10年沒有孩子的消息了,我們好想他啊!”他的父親老李潸然淚下,哽咽得幾乎說不出話來,“10年前,我和孩子媽媽總因瑣事吵架,孩子因此產生抑郁傾向,經常三天兩頭不回家。沒想到,最后一次離家出走,一別就是10年!”老李說,多年來他一直沒有放棄尋找,曾經到河北、山東等地一邊打工一邊尋人。
懷著急切的心情,老李于4月24日當晚就從家鄉坐火車到達了北京,并在密云區救助管理站見到了日夜思念的孩子。面對著淚流滿面的老父親,受助對象表情木訥,不愿開口說話,也不愿跟父親回家。工作人員敏銳地發現,父子倆的心里還存在著一堵隱形的“墻”。為了打開受助對象的心結,密云區民政局副局長郭立新帶著心理輔導老師來到救助管理站,對他進行心理疏導。經過長時間的溝通談心,小伙子抗拒的情緒有了緩和,臉上也露出了久違的微笑。
考慮到受助對象的特殊經歷,也擔心他在路上情緒失控再次走失,密云區救助管理站站長劉建國當即決定,與其他三位工作人員一起驅車將他護送回家。一路上,老李一直摟著孩子,嘴里輕輕訴說著多年來的思念。
25日傍晚時分,經過13個小時的長途跋涉,工作人員將一家人安全送到了家。受助對象的爺爺奶奶已是耄耋之年,兩人互相攙扶著早早在門口等候。奶奶拄著拐杖,拉著工作人員的手不停地感謝。爺爺則拉著工作人員的手久久不放:“太感謝你們了,不僅幫我們找到了孫子,還大老遠給送回來,真是太辛苦了!”老人哭著說。
一張1988年簽發的身份證明
70歲的老郭和63歲的老趙,相識于三四個月前。彼時的老趙還是一名街頭流浪乞討人員,居無定所、食不果腹。看著老趙可憐,老郭便讓他住在了自家的院子里。
今年4月19日,老郭來到平谷區救助管理站,向工作人員講述了老趙的相關情況,請工作人員幫忙給老趙找家。得知這一信息后,工作人員在第二天一大早就開車到南獨樂河鎮將老趙接回了救助管理站。
老趙屬于輕度智障人員,他的個頭不高,皮膚黝黑,到站時衣著干凈整潔,精神面貌也很好。平谷區救助管理站站長劉海軍告訴記者,老趙身上穿的都是老郭送給他的衣物。
老趙隨身攜帶的東西很少,工作人員只在行李的夾層中發現了一張身份證。那是一張簽發于1988年的老式身份證,兩面的塑封已經嚴重磨損,證件上姓名、地址等信息都是手寫的。
“湖北省監利縣……”“42242558……”幾個簡單信息,讓工作人員興奮不已,他們立刻通過公安機關核實老趙的身份。令人失望的是,并沒有查到老趙的相關信息。
難道是因為老趙在外流浪多年,身份證已被注銷?帶著這樣的疑慮,工作人員又與監利縣救助管理站取得了聯系,請工作人員帶著老趙的照片到村里幫忙核實情況。
4月21日,好消息從監利縣傳來。經現場核實,上車灣鎮確實有一位離家30多年的村民,與老趙的情況十分相符。在進行視頻通話時,當地的村干部一眼就認出了他。“老趙,還記得我嗎?我們兩家相差只有100米啊。這么多年,你去哪兒了?家人和村里人都很擔心你。”看到老友,電話這頭的老趙也高興得不停點頭。
31年來,老趙的父親和哥哥相繼離世,兩個妹妹都已出嫁。已85歲高齡的母親,聽到兒子的消息后,禁不住老淚縱橫,老人多次迫切地表示想盡快見到兒子。
4月22日,劉海軍和其他兩名工作人員帶著老趙踏上了回家之路。劉海軍告訴記者,老趙得知自己要回家,高興得一夜沒睡。對老趙來說,這條回家的路,他已經期盼了太久太久。
15個小時、1300多公里,劉海軍一行順利地到達監利市救助管理站。見到親人后,一家人激動地相擁在一起。老趙的家人還特意制作了一面寫有“傾情救助,為民排憂”的錦旗,贈送給平谷區救助管理站。
四次人臉比對后的歸鄉路
一米八的大高個,長相清秀俊俏。在門頭溝區救助管理站里,這個名叫“大山”的小伙子格外引人注目。
大山性格內向,經常一個人安靜地蹲在角落。他待人很友善,有時會幫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正因如此,門頭溝區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員心里總抱有一個念頭,“一定要幫大山找到家!”
說起對大山的救助,要追溯到11年前。2010年10月22日,門頭溝區齋堂鎮派出所民警將在街邊流浪的大山護送到門頭溝區救助管理站。因智力存在障礙、說話言語不清,在無法辨別身份的情況下,工作人員為其取名大山。
站長李震介紹,多年來,工作人員一直在想辦法為大山尋找親人,先后三次為大山進行人臉比對,都無功而返。大家還經常借助日常生活和文娛活動等契機關注大山,盡最大努力在他的只言片語中尋找有用的信息。
轉機出現在今年春節,公安機關為大山進行第四次人像比對時,終于在系統中出現了一名和大山相像的人員。“雖然比對結果只有88%的相似度,但是我們能確定那就是大山年輕時的樣子。”李震高興地說。
比對信息顯示,這名人員的姓名不詳、戶口信息被注銷,只保存著身份證號碼和一張黑白照片。根據身份證號碼,最終在河南省安陽市滑縣救助管理站的幫助下,確定了大山的身份。
由于疫情防控需要,對大山的返鄉護送工作定在了今年“五一”前,三名工作人員一起陪著大山乘坐高鐵回到了家鄉。
臨行前幾天,工作人員就感受到了大山的變化。一直安安靜靜的大山有了情緒的波動,眼睛里閃現出了期盼的目光。回家的路上,大山非常興奮,對外面的事物感到新鮮有趣。大家一絲都不敢放松警惕,生怕他再次走丟了。
歷經6個小時的車程,大山見到了十幾年未曾謀面的親人,姐弟三人緊緊地擁在一起,抱頭大哭。面對著這樣溫馨的畫面,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員也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受助對象與親人團聚的情景,擔任救助管理站站長多年的李震已經歷過多次。每每回想起那一幕幕,李震總是感慨萬千:“我們感受著一段段離別的故事,卻又期待著見證一次次團聚的希望。尋親返鄉之路很難、很苦,但又充滿希望和溫暖,我們會一路向著溫暖前行。”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