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惠娟
駐村快要結束的那段日子里,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白縣英橋鎮春佳村第一書記李其文常常站在村委新辦公樓的樓頂上,俯瞰越來越美麗的村莊和欣欣向榮的田野。因為在這日新月異的轉變中,有他1600多個日日夜夜的堅守和努力。
初來乍到,風正帆懸圖新志
萬事開頭難。2015年9月李其文來到距博白縣城67.4公里、離英橋鎮最遠的山村——春佳村,映入眼簾的是年久失修、坑坑洼洼寬僅3.5米的土路和只有三間磚混結構房子的村委會。面對這窮山惡水,李其文頓感到“壓力山大”,但是他知道自己得先融入這里,摸清貧困根源,找準定位。于是,他租住在村里一位退休教師的家里,沉下身子開展工作。
為了熟悉情況,摸清家底,他每天走村串戶,與村民拉家常、交朋友,耐心傾聽村民的心聲。他披星戴月,不辭辛苦,雙腳不知磨起了多少水泡。一個多月下來,他走遍了春佳村的每一個自然村屯,充分掌握了該村的村情民情,還收集到了一百多條意見建議。漸漸地,村民對他從最初的懷疑變成了信任。
李其文深知“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他借村“兩委”換屆之機,為村委吸納了新生力量。同時規范了各項規章制度,使村“兩委”成為一支年輕、公正、凝聚力強的隊伍。
鏟舊謀新,科學規劃換新顏
看著村里環境衛生臟、亂、差的現象,李其文決定先從這里開始整改。他帶領黨員先鋒隊清理河道水溝、道路兩旁、水塘周邊和房屋周圍的衛生死角,清理陳年垃圾。他帶頭挽起褲腳,拿起掃把入戶為村民打掃衛生。村民看到李其文不怕臟、不怕累的干勁,都紛紛加入其中。
可是村民不講衛生的習慣是長年累月形成的,非一朝一夕可以改變,李其文決心徹底改變這種陋習。于是,他鼓勵村民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植樹種草,修建綠化帶,讓群眾自發美化家居環境,提高家庭文化品位。現如今,村民已養成生活垃圾定點投放處理,不亂搭亂建,不亂丟亂扔,不亂堆亂放,自覺維護房前屋后和公共場所環境衛生的意識和習慣,春佳村的環境衛生煥然一新。
村里的路坑坑洼洼,雨天有泥水,晴天揚灰塵。為了提交修路的申請報告,他成了從村里至縣城的“跑腿書記”,一趟趟奔波。為了籌到資金,他多次召開村民代表會議,發動群眾自籌;多次走訪當地經濟能人,磨破嘴皮子動員他們捐款。在李其文的不懈努力下,爭取到了上級項目建設資金、群眾自籌資金、社會募捐資金共計兩百多萬元。用這筆資金,硬化了村屯道路15條,總長6公里,將通往鄉鎮的主干道路面硬化拓寬到6米。
燈不亮,他裝燈。李其文硬著頭皮向電業公司的領導訴說春佳村因電壓不夠,村民煮飯半生不熟的辛酸。電力公司的領導被他一心為民的誠心感動了,大力支持春佳村的電網改造,為春佳村增設了四個變壓器,村里的電力終于穩定了。同時,全村75盞太陽能路燈也建成使用。燈亮了,把村民的心照得更溫暖、更亮堂了。
電力穩定后,他積極向派駐單位領導匯報村里的實際困難,尋求資助。在上級的支持下,2019年春佳村建成了三層村級綜合服務中心,還加建了文化長廊和村務公示欄,添置了辦公設備,完善了政務功能。
特色引領,鄉村振興新氣象
李其文多次帶領村干部和部分村民外出學習先進經驗和做法。通過學習,大家開闊了視野,提高了認識,統一了思想。然后他又因勢利導,組織成立了春佳村村民合作社、種養專業合作社等。通過“合作社+村民”“養殖場+村民”等模式,帶動村民養豬、養牛、養羊、養雞等,增加經濟收入。同時將村集體經濟資金注入合作社,參與發展分紅。截至2019年底,春佳村集體經濟收入實現了超過10萬元的目標。
春佳村發展的好勢頭,贏得了博白寶中寶有限公司的青睞。通過“企業+村民”的合作模式,25戶貧困戶通過金融小額貸款,每戶投入該公司5萬元。從2016年起連續三年,每戶每年分紅收益4000元。目前,春佳村9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已經實現了脫貧摘帽,全村也成功實現了整村脫貧。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