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少波 施玨慧
1966年出生的唐懷斌,2000年從部隊轉業后,在流浪乞討救助一線的甄別尋親崗位一干就是20年。長期實踐中,他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不僅能快速辨別疑似精神障礙、智力障礙人員,還特別擅長與他們交流,利用點滴線索破解尋親難題。如今,他是上海市救助管理站“甄·愛”工作室的帶頭人,培養青年尋親骨干,并常赴各區指導和協助開展尋親甄別。在他毫無保留地指導和幫助下,近三年來上海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為近3100名疑難受助人員開展了身份查詢和尋親服務。
疫情就是責任,找到家就是使命
面對著病毒感染風險極高的流浪乞討人員,唐懷斌毫不畏懼,按規范第一時間為受助人員提供送醫排查、生活照料等救助服務,并堅持面對面地開展交流問詢,采用多年總結歸納的“甄別尋親十二法”尋找線索。
疫情發生以來,隨著社會管控措施的加強,不少原本在街面長期流浪的人員被轉送至救助管理站,他們有的數十年離家未歸,有的沒有辦理過二代身份證,難以通過人臉比對、DNA采血比對等現代技術手段甄別,困難重重。為了提高尋親效率,唐懷斌不遺余力地做好傳幫帶。他和同事們沉下心來辨方言、查地名,與受助人員聊家常、找突破口,一有線索就立即與相關部門聯系,并及時跟進。
用好微小線索,成功“大海撈針”
今年1月21日,上海市救助管理站接收了一名從區級救助管理站轉送來的老人,毫無身份信息,渾身臟亂,隨身攜帶的大麻袋破舊不堪,僅有的幾件衣服散發著惡臭。
唐懷斌見狀,立即安排護理人員為他洗澡更衣,并展開初步甄別工作。其間,只要工作人員一說話,此人便跪在地上不停地磕頭,嘴里含糊地說著極難辨識的方言。經駐站醫生判斷,老人疑似患有精神障礙,唐懷斌便先安排其進入專業醫療機構診治。
此時正值國內疫情最嚴峻的階段,唐懷斌卻數十次主動前往醫院看望老人、尋找線索。隨著治療的不斷深入,受助人員精神狀態開始有所好轉。4月10日,老人再一次看到他時竟高興地打起了招呼,這是老人這么久以來第一次主動與人交流。
經過幾次談話,唐懷斌發現老人始終含糊地念叨著“謝會軍”“薛會軍”的發音,便抓住這一信息,進一步追問他老家在哪里,從濃重的口音中依稀辨認出“官莊村”“步子”。以這條微小的線索為出發點,唐懷斌進行了大海撈針般的排摸,分析與這兩個發音相似的地名,通過數十次電話核實求證,最終把坐標鎖定在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埠子鎮,并聯系到某村黨支部書記和受助人員的堂哥。
原來,受助人員名叫謝某君,1988年前后到上海打工,僅在2003年短暫回鄉,此后17年一直音訊全無。家屬找到老人后十分感激,而老人也終于得以落葉歸根、老有所依。
市區聯動,送回離家42年的流浪人員
疫情期間,上海市救助管理機構進一步強化了市區兩級聯動、協同救助的甄別模式,并選派甄別經驗豐富的工作骨干前往區級救助管理站“會診”。唐懷斌先后赴區級救助管理站和區隔離點指導甄別30余次,成功甄別出15名疑難受助人員的身份信息。
今年3月1日,閔行區救助管理站救助了一名身體殘疾的流浪人員徐閔鄉。老人肢體多處殘疾,進站時面容憔悴蒼老,臉部有燒傷疤痕,表述困難,方言濃重,且不會寫字。
從3月19日到4月3日,唐懷斌帶領工作室成員先后三次來到區站甄別。他部分記憶缺失,描述的生活經歷常常前后矛盾,但唐懷斌并沒有放棄,而是從他難以改變的鄉音入手,反復進行語言引導,結合其自述的“家鄉附近有煤礦”的環境特征,反復查詢和電話核實,最終幫助其找到遠在貴州貴定、42年來從未放棄尋找他的家人。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