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貴州省貴陽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緊緊圍繞“大扶貧、大數據、大生態”三大戰略行動,將殯葬改革作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通過法制、規劃、大數據管理等現代治理方式推進殯葬改革,疏堵并舉、標本兼治,成效顯著。
貴陽市現有8家殯儀館(服務中心、站、點)、14家城鎮公墓(其中公益性公墓1家、經營性公墓13家)和1175個農村公益性公墓。十多年來,貴陽市遺體火化率保持100%。2013年至2018年,貴陽市戶籍人口年均死亡2萬余人。其中,農村公益性公墓免費安葬約1.1萬人,占55%;城鎮公墓安葬約0.8萬人,占40%;外地及其他安葬約0.1萬人,占5%。購買傳統墓位需花費3萬元,選擇節地生態葬只需3000元左右。
總體來說,貴陽市殯葬改革呈現三大特點。一是統籌有力,貴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殯改工作,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長任組長的殯改工作領導小組,推動發改、國土、生態、民政等部門形成工作合力,并建立由多部門組成的殯葬監管執法協調機制;市政府每年與區(市、縣)政府和有關市直部門簽訂殯葬管理目標責任書,進行考核指標量化評分,對沒有達到目標要求的單位負責人實行一票否決。二是法規先行,做好殯葬地方性政府規章的修訂,總結提煉殯葬改革工作的經驗、做法,在《貴陽市殯葬管理辦法》中予以固化。三是疏堵并舉,科學規劃殯葬設施建設,加大對殯儀服務中心(站、點)的升級改造,同時加強對殯葬服務市場的監管,依法加大對殯葬違規違法行為的查處打擊力度。
著力推進地方性政府規章修訂
《貴陽市殯葬管理辦法》于1995年頒布實施。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殯葬改革的深入,該辦法中殯葬設施管理、喪事活動管理、遺體及骨灰管理等部分條款已不能適應殯葬改革實際需要。貴陽市歷時兩年對殯葬管理辦法進行修訂,修訂后的《貴陽市殯葬管理辦法》于2016年10月1日起施行。與之配套的《貴陽市殯葬管理辦法實施規定》的修訂列入貴陽市政府2018年立法工作計劃,由貴陽市民政部門牽頭法制、國土、規劃等部門人員組成修訂小組,作了16次修改完善,經市人民政府第46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并于2019年4月1日施行。
新修訂的《貴陽市殯葬管理辦法》有以下特點:一是對貴陽市的節地生態安葬、城鎮公益性公墓、農村公益性公墓和經營性公墓等進行了準確定義;二是制定了各類公墓墓穴占地面積、墓區綠化面積及非正常死亡遺體存放時間等標準;三是對占用道路辦理喪事、在居民住宅小區或者公共場所搭設靈棚、拋撒紙錢等行為進行規范;四是提升殯葬服務透明度,要求殯葬服務單位對服務項目、流程、規范、收費依據、收費標準、惠民政策和舉報電話等予以公布;五是明確對違反殯葬法規的人和事的處罰規定;六是規范骨灰跟蹤服務管理,2002年貴陽市開始實施骨灰跟蹤備案制度,修訂后的管理辦法將骨灰備案制度轉變為骨灰跟蹤服務,將權力下放到區(市、縣),實行屬地管理,強化監管責任;七是對城鎮化推進過程中關于墳墓搬遷作了明確規定且規范了程序。
切實保障基本殯葬服務供給
合理規劃布局,抓好殯葬設施建設。政府制訂殯葬事業發展規劃,結合人口、土地、交通、環境等因素科學合理規劃,明確火葬場、殯儀館、殯儀服務站、公墓、骨灰堂等殯葬設施建設數量、規模和布局,推進殯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貴陽市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均建有具備火化功能的殯儀館,10個區(市、縣)建有殯儀服務站點、公墓等殯葬設施,農村公益性公墓基本實現“一村一公墓”目標,先后投入5000多萬元對市殯儀中心、青山園殯儀館等進行提質改造。同時,吸納社會資金15億元用于全市殯葬設施建設。
落實惠民政策,提升殯葬服務水平。2011年,貴陽市政府印發《關于小河區、花溪區及一市三縣開展城鄉亡故居民免除殯葬基本服務費試點方案的通知》,在花溪區、小河區、清鎮市、修文縣、息烽縣、開陽縣開展試點,免除城鄉亡故居民4項基本殯葬服務費用。2013年,市委、市政府將惠民殯葬納入民生實事,對全市亡故居民免除遺體接運費、單間停放費、火化費、骨灰寄存費4項基本殯葬服務費742元/具,實現惠民殯葬全覆蓋。2017年,貴陽市擴大殯葬惠民力度,免除人工抬運、車輛接運、單間停放、遺體火化、骨灰寄存等5項殯葬服務費用1322元,并增加節地生態安葬補貼,將減免的惠民資金列入年度財政預算,單個惠民金額最高可達5322元。截至目前,共投入殯葬惠民資金1.27億元。
建設城市公益性公墓,兜底安葬需求。為推進基本殯葬公共服務均等化,由貴陽市民政局批準、烏當區民政局主導修建的城市公益性公墓——福安城鎮公益性公墓,在平抑墓價、減輕喪葬負擔、保護生態環境等方面作出了探索。貴陽市采取政府定價的方式,建設1.5萬元以下公益性墓穴5700個,并對貧困家庭、社區孤寡老人等困難群體實行減費或全免費政策。
探索推行節地生態安葬
貴陽市積極探索推行骨灰樹葬、海葬、深埋、格位存放、壁龕、花壇葬等節地生態葬法,為選擇節地生態安葬的逝者家庭給予2000元/具的獎補,同時倡導群眾參與免費集中節地生態安葬活動。自2011年開展第一期以來,貴陽市累計有400余個逝者家庭參與。為滿足群眾多樣化的安葬需求,貴陽市與天津、深圳、廣西等地民政部門達成協議,共建內陸-沿海地區骨灰海撒平臺,為貴陽市民開通免費骨灰海撒公益生態葬通道,已有77位逝者骨灰在天津海河流域和深圳大鵬灣撒海。此外,貴陽市要求經營性公墓積極支持節地生態安葬工作,拿出地勢優越地塊為群眾提供免費或只收取成本費用的節地生態墓位。據統計,全市現有占地面積小于0.6平方米的節地型墓位2萬余個,有花葬、樹葬、草坪葬、壁龕葬、塔葬等墓位5萬余個。
把聯合執法監管落實落細
貴陽市民政局牽頭,聯合市發展改革委、市民宗委、市公安局等部門,在全市范圍內開展殯葬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整治,依法取締了50余家非法石碑制造場,查處400余起散埋亂葬、拋撒紙錢、占道辦喪、無證照經營殯葬用品等違法違規行為。聯合公安機關成立專項行動組,嚴厲打擊偷運遺體、制作假證、私刻印章等行為,依法取締殯葬黑中介。查處息烽縣雨灑村、修文縣蘭花山、雙龍凌空經濟區大地村等農村公益性公墓的違規行為,拆除空墳246個,整改大墳43個。建立經營性公墓考核評價機制,市民政局會同市殯協對公墓開展年度評估,并將評估結果納入公墓年檢內容,對未達標的公墓責令限期整改或停業整頓。利用“貴陽市殯葬管理服務系統”,對全市經營性公墓每年開發的節地生態葬墓位及銷售情況進行監管,防止一墓多賣。全市每年舉辦殯葬執法培訓班,邀請專家授課,強化殯葬執法隊伍建設。2015年至2019年,累計培訓300多名殯葬管理與服務人員。
創新殯葬管理機制和方式
貴陽市是全國最早實行管辦分離的城市之一,設立貴陽市殯葬管理所,配備23名編制人員,監督檢查殯葬法規執行情況,依法查處違法違規行為,跟蹤骨灰領取和發放等。制定《貴陽市殯葬管理所執法工作監督制度》,進一步加強執法機制建設,規范全市殯葬執法行為,理順殯葬管理與生產經營的關系。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由殯葬協會成立骨灰跟蹤服務辦公室,對全市遺體火化后骨灰流向進行統一跟蹤管理。
貴陽市建立殯葬精準化管理服務信息平臺,通過采集、錄入殯儀服務單位的相關數據,與有關部門之間實現數據互聯共享,達到服務及數據監管的目的。殯葬主管部門通過收集條塊數據,對遺體運輸、骨灰跟蹤管理、殯儀服務質量、價格收費、惠民資金等情況進行有效監管,并將執法工作情況納入貴陽市數據“鐵籠”管理,對于執法不到位的,上傳到市殯葬改革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及時督查通報。通過系統數據分析,每月為市救助局、醫保中心提供死亡人員信息數據,排查死亡人員仍在享受低保、醫保等情況,堵塞漏洞,節省開支。(貴州省貴陽市人民政府供稿)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