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馮 佳
隨著老齡化深度發展,養老服務供給和養老需求的供需矛盾逐漸凸顯,養老服務人員的短缺導致了養老成本的上升,這一矛盾怎么解決?江蘇省南京市建鄴區開設“時間銀行”,讓時間產生交換價值、把服務變成互助合作,不僅在養老產業產生了良好的效果,更盤活了社區內多元資源。
“時間銀行”降低養老成本
江蘇省南京市建鄴區興隆街道桃園居微愛桃園志愿培育社的負責人任文艷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按照照顧失能半失能老人服務員和老人1∶10的比例,桃園居現有380位需照顧的老人,社區要配備38名社工,每人按年薪6萬元計算,大約需要支出228萬元。但現在我們一共用了6名社工+1300名志愿者,總支出120萬元,不僅完成了380位老人的服務,更將服務范圍擴展到70%的老人。”
這一節約成本的方法便是“時間銀行”。
所謂“時間銀行”就是志愿者將自己提供服務的時間儲存進去,未來需要別人向自己提供服務時,用儲存的時間兌換,存“時間”兌“養老錢”。
桃園居社區“福惠時間銀行”就是由微愛桃園志愿培育社負責運營。“福惠時間銀行”下設14支為老服務隊,有萬家幫、煮婦幫、洗衣房等,每支隊伍都有幾十個老人參與,年輕老人幫助老老人。
87歲的傅老師夫婦,以前家里一直請著家政服務員負責打掃衛生,每個星期費用是140元。后來社區社工了解到老人還有代購、看護等需求,就與14支服務隊一起商量出一個綜合服務方案。首先,老人每個星期兩次的家政服務由志愿者負責,然后安排做飯、代購、陪聊、看護等志愿者上門服務。老人每每見到人都夸志愿者好、社區好。“現在一分錢不出,就有人來打掃衛生、做飯,很幸福!”
“時間銀行”的設立不僅降低了政府為老服務成本,同時也降低了老年人購買服務的支出。因此,“時間銀行”也被建鄴區民政局列為志愿服務的重要形式之一。
存服務與服務價值對等使兌換公平公正
參加社區活動一次有的需要一兩個小時,但探訪老人一次可能只需要5分鐘,這怎么計算?有時陪老人聊天需幾個小時,但為老人修電視、洗衣機可能幾分鐘就搞定,是按次還是按時間?
“不把兌換規則說清楚,就有可能把好事辦壞。”南苑街道怡康社區書記夏安雅表示。“時間銀行”其實是個社會價值的金融服務。以前搞活動,最大的問題就是志愿服務空心化,每次活動志愿者看樣子來得挺多,但點個卯就走了,或者參加幾次活動領個水杯、毛巾就再也不參加了,這不是志愿服務的初衷和內涵。
怡康社區通過制定志愿服務規范手冊對志愿者行為、招募制度、培訓制度、管理架構、崗位職責、日常管理、獎勵機制、退出機制等9項內容進行規范。
特別提出存服務與服務價值對等的理念,受到了社區居民的一致好評。比如,上門探望老年人,每3戶積1分;修理小家電每次積1分;免費出庭辯護每次5分;協助社區開展文體服務每次1分,主動策劃社區文體活動每次2分等,存的服務不以時間和次數為依據,只與價值相關,且積分超過5分時才能開始兌換。夏安雅說:“只有明晰的標準才能體現價值服務,鼓勵更多的人更長久地參與。”
怡康社區還依托“建鄴社區”公眾號,建立“時間銀行”線上服務平臺。平臺可發布服務需求訂單,志愿者在線上接單的時候就知道這個項目需要多長時間,價值多少積分。
積分由平臺自動統計,志愿者可隨時查看,可用于兌換實物和服務,同時也作為市、街道社區星級志愿者評比標準。
平臺的建立還把以前找不到、不好找的資源整合到“時間銀行”中,以前修理達人可能很少,現在通過“時間銀行”,把社區中所有能修理的人都吸納進來,居民發布信息,可以直接選擇積分高、評價好的志愿者,志愿者或志愿商戶可依據自身發展需要進行搶單。社區也可以通過居民發布的需求來統計出百姓需求排名,按居民需求制定社區發展方向。“這就是和投資選機構、上市做股票一樣,志愿者和志愿商戶就是掛牌企業,他們可以把自己能提供的服務掛牌在平臺,社區居民通過‘時間銀行’購買掛牌企業服務。”夏雅安說。
“時間銀行”助力社區和諧
今年夏天,桃園居社區巡邏隊隊長劉秋霞發現70歲的孤寡老人一天都沒出門,就到老人家里去問,結果敲了很長時間門沒人應答,打電話也沒人接。于是劉秋霞就通知社區和幾個認識的志愿者,他們從窗戶爬到2樓老人家,看到老人躺在床上沒有動靜。大家趕緊把老人送到醫院,醫生說老人是因為腦供血不足導致昏迷,幸虧發現及時,如果時間長后果就嚴重了。
“常態的為老服務需要大量時間,年輕人因為要上班工作,并不能很好地參與進來,而剛退休的老人,他們身體好、有時間、有熱情,社區就為他們專門打造了一個發揮余熱的平臺。”對于為什么把“時間銀行”的志愿者定位為年輕老人任文艷如是說。
“幫助別人是美德,反正我退休以后閑著也是閑著,做做好事自己身心也愉悅,以前倒是沒想著有回報,但社區說提供兌換服務,我當然愿意嘍。”劉秋霞說。
可以說,“時間銀行”的成立,使社區出現鄰里關系更和諧,社區、居民更貼近,老人、志愿者都高興的三贏局面。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8.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