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网站免费永久在线观看下载,激情图片在线播放,亚洲一中文字暮在线播放,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精东传媒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踐行發展理念 推進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

時間:2018-06-06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山東省濟寧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  任廣德

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山東省濟寧市民政局以全面從嚴治黨為主線,深入踐行發展理念,用心打造“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個民政,全力構建“陽光救助、精準福利、幸福養老、和諧治理、真情雙擁、滿意事務”六大格局,助推濟寧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堅持黨建統領  抓黨建促發展

濟寧市民政局始終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建立健全黨組(黨委)主體責任、書記第一責任、領導班子成員“一崗雙責”三張責任清單,增強全市各級民政部門黨組(黨委)在民政事業轉型發展中統攬全局、協調各方的能力和水平。

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嚴肅黨內政治生活,通過集體學習、專題輔導、集中研討等形式,提高民政黨員干部的“四個意識”特別是核心意識和看齊意識。

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向“過硬支部”對標達標,推進黨建與業務融合發展,規范黨務公開,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

落實全面從嚴治黨各項要求。嚴守黨的紀律和規矩,強化黨風廉政建設和黨的督促檢查,糾“四風”、轉作風,營造風清氣正、崇尚實干的發展環境。

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創新群眾工作機制和方式方法,結合山東省委、市委“大學習、大調研、大改進”深化“大走訪、大調研、大督查、促落實”活動,推動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作風再抓實、效能再提升,凝聚民政事業發展的強大合力。

以問題為導向  打造五個民政

近年來,濟寧市民政局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不斷突破民政事業的發展瓶頸,著力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

“創新”民政,解決發展動力問題。把創新擺在民政事業轉型發展的核心位置,不斷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培育發展新動力。堅持一切資源向創新傾斜、一切條件為創新保障,形成崇尚創新、推動創新的良好氛圍。同時,突出政策創新、機制創新、方式方法創新,提升民政事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協調”民政,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圍繞“爭一流、創品牌”目標,構建各項業務齊頭并進的良好局面。按照以點帶面、多點開花的思路,以點上突破推動縣區協調發展,整體提升。在制度設計、項目建設、資金安排等方面給予傾斜支持,著重解決農村發展不充分、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

“綠色”民政,解決發展質量問題。堅持規劃先行,確保發展方向正確、質量效率不斷提高。嚴格依法行政,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氛圍。堅決守住履職、廉潔、安全、不損害群眾利益、信訪穩定、不發生極端事件“六條底線”,杜絕惡性事件發生。

“開放”民政,解決內外聯動問題。提境界,主動融入中心大局,緊緊依靠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推動工作。拓思路,充分運用各方資源,加快“數字民政”建設。快推進,緊抓脫貧攻堅、新舊動能轉換、鄉村振興戰略等重大機遇,強化對上、同級、對下溝通協調“三個一致”,搶占發展先機。

“共享”民政,解決公平正義問題。以隊伍建設為基礎,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推動民政干部由專才向通才轉變,努力鍛造一支政治堅定、能力過硬、作風優良的干部隊伍。完善救助、福利、優撫、安置等政策體系,健全社會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核對、“一門受理、協同辦理”等制度機制,強化系統內部監督檢查,推進民政標準化建設,把每一項工作做深、做細、做實、做精細。

構建六大格局  人民更有獲得感

以信息共享為重點,構建“陽光救助”格局。發揮民政在脫貧攻堅中的兜底保障作用,強化農村低保與扶貧開發的銜接,認真落實低保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完善推廣低保申請家庭困難指數評估救助機制,深入開展困難家庭精神病人醫療救助,加快建立政府災害救助保險制度,在病有所醫、弱有所扶上補齊民生短板。

以適度普惠為重點,構建“精準福利”格局。推動社會工作參與留守兒童關愛保護服務,加快建設縣級兒童福利機構,建立健全特殊困難老年人基本服務制度,完善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補貼、困難失能老年人護理補貼、低保老年人高齡津貼“三項制度”和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兩項制度”,讓特殊群體更有獲得感。

以改善質量為重點,構建“幸福養老”格局。全力推進全國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城市建設,盤活閑置的廠房、學校、社區、樓堂館所等存量用地,到2020年,建成40處以上社區嵌入式、醫養融合、社會運營的示范性社區養老服務中心,養老機構全部與醫療機構建立簽約服務,深化養老院服務質量建設行動,讓老年人更有幸福感。

以多元參與為重點,構建“和諧治理”格局。依法推進村居委會建設,深化“村務公開民主日”活動,完善居民說事、民情懇談、社區論壇等協商載體,進一步推進社區“減負增效”,釋放城鄉社區發展活力。打造“社區+”平臺,鞏固和擴大社區、社會組織、專業社工、志愿者“四社聯動”效應,提高基層治理法治化、專業化水平。

以軍民融合為重點,構建“真情雙擁”格局。爭創全國雙擁模范城“八連冠”,開展“雙擁在基層”活動,落實全省擁軍優屬走訪慰問制度,做好為軍人軍屬掛光榮牌工作。落實優撫對象撫恤補助標準調整機制,完善優撫對象聯絡員制度,推進優撫精細化服務。解決好部隊官兵的后院、后路、后代問題,讓軍人在全社會更有尊崇感。

以便民利民為重點,構建“滿意事務”格局。優化行政區劃,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加強地名規范化建設,開展“大地有名、孔孟之鄉”地名文化主題活動。開展“警民同心、讓愛回家”活動,助力流浪乞討人員尋親返鄉。持續鞏固移風易俗成果,健全農村紅白理事會網絡,推進節地生態公益性公墓建設,完善普惠型殯葬政策,實現殯葬基本服務費用全部由政府承擔。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8.6.6)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