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 堯
剛踏入河北省張家口市救助管理站的大門,記者就聽到樓上傳來陣陣歌聲,來到二層最里面的一間房間,20余位受助人員身著統一干凈的服裝正一起愉快地唱著歌。“這是我們娛療方式的一種,每天都會組織他們在一起唱唱歌、跳跳舞,有助于恢復他們的精神狀態。”自2017年5月1日,張家口市救助管理站以政府采購招投標方式引入社會力量參與服務,項目經過近一年的運行,已取得一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全站受助人員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讓受助人員得到孩子般的關愛
一位大約20多歲的受助人員大大方方在臺上唱完一首歌,抬頭看到站里的工作人員,笑呵呵地打了個招呼。“寶寶唱得真好,孩子們快準備下一個節目。”聽到這樣的稱呼,記者有些驚訝,陽光家園愛心托養服務中心負責人王占梅笑著解釋道:“大部分滯站受助人員的心智比較低齡,所以,無論年紀大小,我們都管他們叫孩子或者寶寶,也像照顧自家孩子一樣照顧他們。”
據了解,負責張家口市救助管理站內臨時安置項目的張垣集團陽光家園站成立于2017年5月1日,旨在為臨時受助人員提供更優質的生活救助、教育矯治、醫療救治等服務。該項目的服務對象均為張家口市救助管理站臨時救助的精神、智力殘疾的受助人員。張家口市救助管理站副站長劉海濱對記者說:“基于服務對象的特殊性,站里提出了為受助人員提供生活救助、教育矯治、醫療救治等服務,針對服務內容和標準提出明確的要求,特別是將對臨時受助人員的安全及突發事件處理等方面作為考核重點。”記者看到,在活動室的墻上赫然掛著陽光家園服務團隊“用大愛為流浪乞討人員建造溫馨家園”的服務理念。
按照張家口市救助管理站對服務及安全的要求,陽光家園站內托養項目部還組建了由項目經理、護士長、生活老師、精神科大夫、內科大夫、心理咨詢師、護工、廚師、安保、保潔等32人的服務團隊,并進行了專業的崗前培訓、應急情況處置演練、消防安全演練等。在辦公室,王占梅給記者打開了一個柜子,里面擺放著整整齊齊的各種冊子。“這是每個受助人員的檔案,對每一個來站人員做到一人一檔是我們基本要求之一。”王占梅說。
升級“心級服務” 打造救助品牌
記者置身張家口市救助管理站,感覺不像在救助站,倒更像是在一個三甲醫院。樓道平臺處一塵不染,不但聞不到一點兒異味,而且布置得井井有條。王占梅介紹,由于臨時托養的受助人員來源復雜,無法追溯之前的疾病狀況,托養后又屬于集體生活狀態。為確保站里的衛生及安全,特制定了詳細的周、日工作流程及個人護理標準,要求受助區域干凈整潔、窗明幾凈、床鋪平整,對受助人員要求“五潔、二短、三無、四及時、九知道”“衣服要天天換,被褥要周周晾曬清洗。衛生條件是我們特別注意保證的一點,我們就是要打造‘無味臨時托養機構’。”同時,認真做好入站人員體檢,排除傳染疾病風險。醫療團隊會根據每個受助人員的體檢結果,定出長短期醫囑,有效控制受助人員精神、內科疾病的惡性發展。
陽光家園站內托養項目部全體工作人員統一“心級服務”理念,爭做“三心,三勤”護理工作者,做到富有“愛心、耐心、責任心”“嘴勤、腿勤、手勤”。依托專家團隊,培訓有專業技能的合格護理人員,由專業廚師團隊為受助人員精心搭配營養餐,確保三餐守時、定量、保質。每日餐飲葷素搭配,根據受助人員個人情況合理訂餐定量。每逢傳統假日,還會依照傳統制作節日餐,使受助人員充分感受家的溫暖。
考慮到長期滯站人員大都有智力障礙的現狀,該站還為臨時受助人員制訂個性化矯治方案,全面提升受助人員的精神面貌和智力水平,服務提倡“科學救助、文化救助、娛樂救助”。面向臨時受助人員中精神障礙患者、智力障礙患者和肢體殘疾人開展心理疏導、文化娛樂等為主要形式的綜合服務。矯治服務分“工療”和“娛療”兩方面。“工療”就是依據個人智力水平、動手能力等,設計差異化工療項目。通過輕便簡單的手工勞動,提高受助人員對物體、顏色、數量的認知能力及部分精細動作能力;“娛療”,正如開頭記者看到的那一幕,就是通過各種文娛活動、喜聞樂見的健身娛樂活動,豐富受助人員的日常生活。再配合藥物和心理治療相結合的康復服務,在矯治中讓受助人員提高適應能力和參與能力。從而,為臨時受助人員回歸家庭做好充分準備。陽光家園服務團隊還會安排專業心理老師每周對受助人員心理狀況進行測評,并做身份甄別記錄,絕不忽略任何一條細微的線索。去年至今,已有5名受助人員回歸家庭。
正是有這樣的工作理念和服務能力,讓專業人做專業事,短短一年間,張家口市救助管理站快速提高了臨時安置服務水平,給受助人員提供了更優質高效的公共服務。這也標志著該站在積極推動職能轉變,充分考慮整合利用社會資源,并在不斷創新完善公共服務供給模式方面邁出了大膽而有益的一步。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8.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