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蘇天真
“在我們銅陵,凡申請低保及相關救助項目的當事人,都要通過市民政、公安、社保等8個部門13大類的信息在線實時比對。如果裝窮騙保,核對系統會讓你立馬‘現形’。”據安徽省銅陵市社會救助辦公室主任張龍斌介紹,核對中心科學準確核對申請救助人的家庭經濟情況,有效解決救助家庭收入難核算、救助對象難認定等問題,實現了“誠信申請、科學核對、精準救助、智慧管理”,提高了社會救助的公開、公平和公正水平。
多年來,安徽社會救助“碎片化”和“九龍治水”“單打獨斗”問題突出。自2014年國務院頒發《社會救助暫行辦法》后,安徽省政府出臺《關于貫徹落實<社會救助暫行辦法>的實施意見》,明確以“8+1”為核心內容的社會救助體系框架,實現了救助體系格局的新突破、新跨越。其中“8”代表社會救助8項制度,即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受災人員救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業救助和臨時救助。“1”代表社會力量參與。安徽社會救助實現了從點線推進到整體推進、從遠景展望到逐步落實的轉變。
健全做實社會救助政策法規建設
2006年底,安徽省委、省政府啟動實施十二項“民生工程”,將解決困難群眾“生活難”問題擺在民生工程的第一位。省政府組織民生工程督查組,對省轄市開展民生工程領導責任制進行督查,督查結果提交省委綜合考核辦作為年度考核依據。在連續十多年將社會救助納入對省直機關和省轄市考核體系后,結合省情和社會救助的具體實踐,先后出臺《關于貫徹落實<社會救助暫行辦法>的實施意見》《關于建立申請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制的通知》等20多個與脫貧攻堅、社會福利等有機銜接、共同發力的政策文件,為推動安徽社會救助體系建設注入強大動力。
當涂縣大隴鄉村民李生魁就是省市低保政策體系建立的受益者。2004年,他患上乙肝重癥伴肝硬化腹水,三年多醫藥費花了3萬多元,家庭陷入困境。民政部門入戶調查,召開村民代表民主評議會,將李生魁納入重點低保對象,提高低保補貼標準。李生魁感激地在日記中寫道:“低保點燃了我生活的希望之燈。”
“系統謀劃頂層設計需要具體、規范的工作機制來實施。救助體系良性運行和有序開展,急切需要多層次、規范化的工作機制來支撐。”安徽省民政廳社會救助處處長濮宜平說,早在十幾年前,安徽就統籌考慮社會救助的各個層面,從全局的角度統攬救助體系的構建,對救助的各層次、各要素、各制度進行了頂層設計和規劃安排,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可操作性政策文件,來健全與完善社會救助機制和規程,拓展豐富救助體系的內容和功能,將社會救助作為省政府民生建設的重點給予強力推進。為此,省政府制定出臺了《關于扎實推進民生工程的意見》,社會救助作為民生建設重要任務之一被多次提及。諸如:“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強化社會救助政策之間、社會救助與其他社會保障制度之間的銜接”“推動社會救助資金資源統籌,建立‘一門受理,協同辦理’機制”“推動農村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的銜接,實現低保標準與扶貧標準‘兩線合一’”等。
為了將社會救助與脫貧攻堅有機銜接,省委、省政府制定印發《關于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關于社保兜底脫貧工程的實施意見》和《關于做好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實施方案》等文件,使社會救助有效地融入國家發展戰略中。
為融合社會救助與社會服務,安徽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社會救助領域社會工作發展的實施意見》等,將社會服務引入社會救助,實現兩者的充分融合,不僅可以滿足困難群眾的多層次需求,而且還能提升社會救助的“溫情”水平。
在清理社會救助與社會福利之間邊界的職責時,安徽將社會救助與社會福利有機融合,在困境老人、兒童、殘疾人等群體的關愛救助中實現了兩者的相互促進,先后制定出臺了《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實施意見》等,實現了社會救助的“兜底”“擴面”和“增效”的多層效應。
“各級黨政主要領導和救助管理部門堅持‘托底線、救急難、可持續’原則,充分運用‘廣覆蓋、多層次、全方位’的社會救助體系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需求、提升困難群眾生活幸福指數的‘兜底’性舉措,滿足和提升群眾獲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不可或缺的社會行動。”安徽省民政廳黨組書記、廳長于勇的話,成為安徽各地全面推進社會救助新格局的真實寫照。
堅持問題導向推動救助體系轉型升級
安徽不斷優化健全社會救助體系和制度空間,實現社會救助體系的轉型升級。
“我們依據國務院《社會救助暫行辦法》,2014年在健全救助制度框架過程中,秉持統籌城鄉、系統安排的指導思想和工作理念,形成了要素齊全、有機整合的‘網狀’社會救助體系。”濮宜平說,安徽社會救助以“8+1”制度為主要內容,將原有碎片化的社會救助舉措整合搭建銜接統一的社會救助框架,明確8項基本救助制度的認定條件、對象范圍、申請和審批程序;形成邊界清楚、覆蓋廣泛、銜接互補的救助體系。既解決了制度化碎片、多頭實施帶來重復救助和救助資源無效溢出等問題,又防止了體系不全、缺乏統籌帶來的救助遺漏、覆蓋盲區等問題。
今年54歲的葛有和因腎衰竭喪失了勞動能力,手術和定期腎透析費用讓這個家庭不堪重負。前不久,葛有和向居住地合肥市廬陽區林店街道申請醫療救助,通過“廬陽區精準救助服務信息平臺”錄入了個人信息。街道發現葛有和還符合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的條件,在征得本人同意后,又在平臺上直接幫他申報了該項救助。“沒想到只登記一次信息,政府就幫我申請到了兩筆救命錢!”葛有和感激地說。醫療救助有2萬元,重特大疾病救助有8萬元,這10萬元的救助款,極大緩解了他的家庭困難。
2017年6月,廬陽區在全省率先建立的民生工程“精準救助服務信息平臺”,使以往分散的民政、教育、人社、衛計、殘聯等多部門的社會救助類民生工程信息實現互通共享,避免各救助項目之間的重復救助或救助缺失,讓困難群眾“求助有門、受助及時、應救盡救”,在推進兜底保障建設中筑牢民生底線。
“與此同時,我們整合原有單項散碎的救助,推進社會救助城鄉統籌,明確救助主體體系及職責關聯,構建協同辦理、信息互聯的社會救助工作機制,統籌使用救助資金,徹底改變過去‘千條線’式的救助管理格局,將‘散點狀’的多種救助升級為‘網絡狀’的基本民生安全網。”濮宜平說。
如今,安徽不斷開拓社會救助的內涵,深化救助功能,將多層次社會救助體系建設作為追求目標,實現了單一救助向復合救助、常態救助向彈性救助、被動救助向主動救助、政府救助向社會救助的全面轉型升級。“這無疑將極大地提升救助‘新格局’,促進社會救助與社會福利、民生建設、扶貧攻堅的融會貫通,使社會救助行動更為及時、快速、精準,有助于發揮多重優勢的疊加效應,增強社會救助的整體合力和持續動力。”于勇強調。
救助機制運行注重監督檢查
安徽在加強社會救助體系框架建設的同時,還系統推進社會救助協調、“一門受理、協同辦理”、申請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救急難”發現機制、信息共享、社會力量參與、救助資金疑難籌保障、分級負責五級聯動、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價格補貼聯動以及監督檢查長效十大機制的建設,給社會救助注入強大的生機活力。
家住蚌埠市蚌山區天橋街道的郝繼蘭,前幾天去便民服務大廳幫哥哥辦理大病救助,本想著先過來咨詢一下需要辦理哪些手續,來之后民政工作人員的答復讓她很驚喜。
“以前大病救助需要上報好多材料,太繁瑣了。今天我來一問,現在不需要了,以前我得跑好幾天,現在一天就結束了。政策挺好的,為我們提供了便捷。”
郝繼蘭口中的政策其實是去年9月蚌埠開通的“社會救助綜合服務平臺”,困難群眾在同一窗口,便可申請城鄉低保、特困人員供養、醫療救助、臨時救助等多個社會救助業務,真正實現救助資源和信息的互通共享,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
在抓好制度固化、責任細化、監督檢查考核硬化的基礎上,安徽注重救助部門與經辦人員積極履責、高效廉潔的實際效果,讓監督檢查真正成為社會救助體系的“促動輪”和“防腐劑”。為切實提高社會救助規范化管理水平,有效防止和遏制救助中的違紀違規行為,在監督檢查機制方面進行了許多有益探索。
安徽以完善監督檢查政策體系為主導,在貫徹落實《社會救助暫行辦法》實施意見中,要求各級各部門加強監督檢查,建立健全社會救助政策措施、申請條件、資金使用、對象遴選、救助標準和補助額度等公開公示制度。據悉,安徽2014年11月印發的《關于建立社會救助監督檢查長效機制的通知》,成為監督檢查機制建設和運行的基本遵循。監督檢查部門聯動成常態,各涉救部門在監督檢查方面,形成政策共識,注重監督檢查的相互配合和協同聯動。
安徽省民政廳將《社會救助暫行辦法》的實施增列為民政工作“一票否決”事項,會同省財政共同制定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績效考核辦法和指標體系。加大專項治理的監督檢查手段,建立城鄉最低生活保障經辦人員和村(居)干部近親屬享受低保備案制度。為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人情保”“關系保”及優親厚友等群眾關注的問題,2013年安徽出臺《城鄉低保經辦人員和村(居)委會干部近親屬享受低保備案辦法》,為最低生活保障的不公正和腐敗現象,豎起了一道嚴密而堅固的“防火墻”。
“多層次、制度化的社會救助監督檢查的建設可以規范救助工作的開展,約束救助人員的職務行為,保障救助的公平性。有效推動救助工作責任的落實,以溫情、高效的方式服務于困難群眾,生產出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救助‘產品’,還可以有效預防救助中可能存在的瀆職、違法行為,降低偷保、騙保、人情保和漏保現象發生的幾率,提升救助資金的使用效益。”于勇說。
而今,安徽在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制度建設、機制建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每一項專項救助都成為民生托底保障的重要支撐,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強了。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8.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