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网站免费永久在线观看下载,激情图片在线播放,亚洲一中文字暮在线播放,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精东传媒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破殯葬舊風陋習 立生態文明新風
—福建省深入推進殯葬改革成效顯著

時間:2018-05-17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廖振華   

日前,2018年福建省福州市節地生態葬公祭暨公益骨灰撒海活動在該市殯儀館一號禮廳舉行。逝者親屬與市領導及社會各界人士,一起向節地生態葬的踐行者默哀致敬。在骨灰拋撒海域,89名逝者的骨灰在親友的護送下,伴著花瓣入海為安。逝者親屬程先生說:“母親生前就說過想魂歸大海,子女尊重她的遺愿。”

“隨著福建生態葬的持續推廣,骨灰撒海逐漸被市民接受。而這只是福建省近年來推進殯葬改革的舉措及成效之一。”省民政廳社會事務處處長林建水說。

著眼綠色生態

持續深化殯葬改革創新

福建省立足省情實際,圍繞生態省建設,持續深化殯葬改革,推行節地生態安葬。

開展墓地生態治理。自2013年開展墓地生態建設整治工作以來,福建用3年時間整治7萬多座墳墓,打擊了亂埋亂葬、濫占林地耕地建墳行為,遏制了治喪封建迷信、社會攀比、奢侈浪費現象的抬頭蔓延。一些地區還建立了政府領導、部門齊抓共管的長效機制。福州市僅2017年就對1.3萬座違規墳墓進行了治理,特別是對群眾反映強烈的長樂市違規建設豪華墓的行為形成了震懾,通報5起黨員干部喪葬陋習違紀違規問題;寧德市把治理亂埋亂葬作為黨政“一把手”工程來抓,列入工作績效考核;泉州市依法查處殯葬違規行為7起;平潭綜合實驗區對10名毀林建墓涉案人員予以行政拘留。

節地生態安葬成效明顯。福州市將骨灰撒海納入公益惠民項目,啟動骨灰撒海城際聯動機制,今年舉辦第14次公益骨灰撒海公祭活動。廈門市明確,凡亡故居民為廈門市戶籍,或《安放證》《安葬證》上的持證人為廈門市戶籍的,免除骨灰撒海費用。泉州市舉辦第八屆綠色殯葬活動,迄今骨灰樹葬、草葬、花葬300多例,骨灰撒海3300多例。漳浦縣積極推行不保留骨灰形式安葬,目前全縣有9000多例。長泰縣群眾自覺自愿地采取骨灰集體處理方式,共有4100多例。今年清明節期間,福建全省選擇骨灰撒海、樹葬、花葬等生態安葬方式的有2300多例,目前,該省節地生態安葬率為71.7%,其中,廈門、泉州、福州市節地生態安葬率均達90%以上。

著眼服務需求

大力加強殯葬設施建設

2014年,福建省政府出臺《關于推進城鄉公益性骨灰樓堂和公墓的建設意見》,啟動公益性安葬設施供給側改革,推進城鄉公益性骨灰樓堂和公墓建設。

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福建各級共投入9.3億元用于公墓、骨灰樓堂、服務設施等基礎建設,其中,政府投入6.28億元,社會資本3.05億元。建成骨灰樓堂4390個、存量格位342.6萬個,鄉村公益性公墓1873座。

2017年,各地累計投入9400萬元,新建3個縣(區)殯儀館和2個縣(區)殯儀服務中心,殯儀館實現縣域全覆蓋,骨灰格位存放基本能夠滿足社會需求。據悉,2014-2017年,該省還安排6700萬元專項資金,對49個公辦殯儀館進行了環保改造。

著眼兜底保障

全面落實殯葬惠民政策

2012年,福建省政府出臺文件,免除城鄉困難群眾基本殯葬服務費用,實現了殯葬惠民政策省內全覆蓋。在此基礎上,福建各地進一步加大殯葬惠民力度,推動惠民殯葬從救助型向適度普惠型轉變,提高了基本殯葬服務均等化水平。

該省84個縣(市、區)中有28個,免除轄區戶籍居民基本殯葬服務費,占比33.3%2017年,全省共對6.7萬名逝者免除基本殯葬服務費。莆田市湄洲島還免除了殯葬對象3000元殯葬費和5400元車渡費,解決了過去長期存在的火化難問題。

著眼鄉風文明

積極打造先進殯葬文化

在殯葬改革中,福建省注重發揮黨員干部帶頭作用,以黨風建設推動鄉風建設。2013年,省委、省政府辦公廳出臺實施《關于充分發揮黨員干部帶頭作用全面深化殯葬改革的實施意見》,要求黨員干部帶頭文明節儉辦喪事、帶頭踐行生態安葬、帶頭文明低碳祭掃、帶頭弘揚殯葬文明新風。

今年清明節期間,福建省民政廳聯合省委文明辦向全社會發出文明祭掃倡議,得到社會各界的積極響應。各地還通過打造人文清明帶動鄉風文明建設,如福州市民政局、福州三山陵園、福建省新四軍研究會聯合舉辦“緬懷革命先輩、傳承紅色基因”活動,福州三山陵園還與福建省和福州市紅十字會聯合舉辦“心聲·新生——2018年紀念福州市遺體和器官捐獻者音樂詩會”。福州市圣泉陵園、妙峰山陵園分別舉辦福建省公安消防英烈、福建見義勇為英烈公祭活動。廈門市民政局、廈門市殯儀服務中心、廈門市懷祥禮儀服務有限公司聯合舉辦了首屆清明文化講壇,宣傳生態殯葬文化和清明文化。漳州市大帽山陵園舉辦“弘揚孝道、傳承家風”主題活動和“以愛永恒家傳承——尋找最美家庭”首屆攝影大賽,傳承優良家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8.5.17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